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 热

发热是各种温病的共同主症之一。一般而言,温病初起发热,以阳性发热为主为多,而且大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热势较高,并常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这是与内伤发热根本区别之点。当然,在温病后期,由于余邪未清,气阴亏虚,也可以出现类似内伤发热的虚热或虚中夹实症,但发病过程与内伤发热是截然不同的。

各种温病均有比较典型的热型。根据发热时体温的升降和持续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一、一脚热

一脚热,指热势一开始就很高(39℃以上)。久不下降,每日波动不逾1℃左右。如属温病初起,不恶风寒的,不管哪种温病,均应清热泻火为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主之。

二、起伏热

起伏热,指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伏时不降至正常,起时可达39℃~40℃。如春季见此热象,并伴舌红苔黄汗少,为邪伏气营。属气血两燔,治宜清热滋阴,方用玉女煎加减。如有大热烦渴、脉大、汗出及唇舌红绛等候,治宜清气热,凉营血,亦可用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凡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面而忽略另一面。选用张景岳治气血两燔之玉女煎、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故去之,加玄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症。熟地黄改用细生地黄,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黄能发血中之表;此法为辛凉合甘寒,治气血两燔甚佳。起伏热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反映了人体邪盛正衰的现象,玉女煎具有祛邪扶正作用,治起伏热有较好的效果。

三、定时热

定时热,指发热有一定时间,或日发一次,或双日一次,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有一定规律性。临床上常见的定时热以疟疾为多。疟疾在《温病条辨》中称为温疟和疸疟。温疟与疸疟均为发热有时,汗出后体温正常。但温疟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疸疟则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所以治法有所不同,温疟治用白虎汤清热保津,加桂枝引邪外出。疸疟则当清气生津,抢救胃阴,用甘寒救阴之法,五汁饮或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就是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交替出现,界限分明。这是与定时热不同之处。此类病候且持续出现,但不是疟疾,而是温病之邪在膜原,即在少阳之分,于半表半里之间。临床常见是卫分症已罢,气分症未曾出现,而在卫气之间。治宜和解清热,以蒿芩清胆汤等方加减主之,这同《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和解法是不同的。

五、灼热

灼热,似火烧灼,体若燔炭,手足如烙,热势很高,热象缓缓上升,有时一日之间变化很大,高时达40℃以上,低时在正常值以下。常在邪热入侵血分时见之,易于耗伤心阴或肝肾之阴。临床上遇见灼热,并伴有神烦不眠、谵语等候,治宜清营解毒,泄热养阴,可用清营汤主之。

六、低热

低热,热势略高于正常体温,常在37.5℃~38℃波动。温病中的低热,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其一是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并伴有微恶风寒、咳嗽等征,治宜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咳重热轻者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这是因为病在上焦肺卫,故用轻清散邪之品。其二是温病后期,余邪未清,体温持续不退,阴津耗伤,手足心亦有热象。这种低热,要视具体情况用药。如热伤肺胃之津,可用竹叶石膏汤或清络饮,清其温热。如热伤肝肾,肝肾阴虚,当用滋阴清热之剂,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均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