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之有无
在治疗温病过程中,随时注意汗之有无,泄汗多少,有无气味,以及汗出时身体反应如何等等,对于辨别症候,判断病情,预测转归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应汗而无汗,不应汗而汗泄过多,均为一种病态。
一、无汗
无汗,指应汗而不汗。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寒邪束表,表寒里热。此为里有伏温,复感外邪所致,肺卫之气被遏、腠理闭塞而无汗,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口渴、咳逆、气短、咽痛、苔黄白相兼、脉数。治宜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主之。另一类是邪热入营,高烧不退,烦躁不眠,灼热耗伤阴津过多,以致不能作汗,症见浑身高烧似火,舌绛而干,口不甚渴,脉细,治宜清营透热,以清营汤主之。
二、微汗
微汗,指周身有汗,但量甚少,邪郁肺卫,其病在表,病邪有外驱之势。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风寒、咳嗽、口渴、头痛,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数,风温初起常有此候。治宜辛凉解表以驱邪外出。咳重热轻者以宣肺为主,用桑菊饮。热重咳轻者以清热为主,用银翘散。
三、大汗
大汗,指汗出淋漓不止,暑热内蒸,迫津外泄,故汗出过多。温病中期,正气未虚,邪气尚实,正邪相搏,汗出淋漓不止。汗出愈多,津气愈伤,正气愈伤,汗出愈多。症见高烧壮热、烦渴、气喘,舌质红、苔黄干燥,脉虚大无力,重证还伴有神昏不语。暑温多见此候。治宜清暑益气,生津养阴,白虎汤加味主之。
四、臭汗
臭汗,指气味酸臭。湿热之邪,恋于气分,缠绵不解,蒸郁肌表,虽有汗出,但邪不去,湿热有外透之势而未得宣扬。故症见热势起伏不定,汗出缠绵不断,但流不畅,气味酸臭,胸闷、恶心或大便溏薄,伴见白,形如小水晶泡,布于颈、胸、腹各部,苔黄白而腻,脉濡涩,此系湿温病的一种类型。治宜清透气分湿热,薏苡竹叶散主之。若湿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渍,发热、汗出酸臭色黄,口渴不思饮,肢体浮肿,苔黄腻,脉沉滑,治宜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主之。
五、黏汗
黏汗,汗出量多,黏而似油。常见于温热病之后期,正气大伤,阳不敛阴,阴阳两脱,精气将尽,系危重之症。一般伴有四肢厥冷,气短息微,精神疲乏不支,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大而无力等候。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急救,生脉散加味主之。
六、战汗
发热时,身先战栗,而后出汗。温邪侵入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故战栗而后有汗。临床见症为发热、烦渴、躁扰不宁,突然全身战栗,而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遇见战汗,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如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者,此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可不必治疗,或饮热米汤,以调养胃气;如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烦躁加重,脉见躁动,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属危象,病情严重,应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