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名日盛,讲学传道
离休后,李可就在自己的诊所行医,这段约10年的生活应该说是平静的。2002年,随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出版,邓铁涛先生为此书题词在前,刘力红教授撰文于后:“推荐这部佳作……并能藉此认识李老,认识中医。”李可开始为医林所知,当年编者即是从刘力红的撰文中知道李可并加以关注的。同时《南风窗》杂志、《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文化传播人田原女士以及著名媒体人梁冬先生等,陆续对李可进行了采访、报道,使其影响更加广泛,声名日盛。由此,他全身心致力于弘扬中医学,展开他讲学传道的新篇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南方讲学
李可一直缺少一个平台传播其学术经验。受邓铁涛先生指点,从“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南宁,还有好些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谈中医养生》)。自此李可走出灵石,开始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活动,每年都要到广东、广西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发表演讲,临床示教,现身说法,其中包括第一、第二届全国扶阳论坛,以及在广东召开的三届专题性的“李可先生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此时的李可是大展身手,达到其学术生涯的顶峰。
李可讲学重点在两广,但也去过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他还“经常穿州过省给人诊治,网上关于李老的行踪随时更新,病人像看直播一样,也跟着他到处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他逝世为止。
2.广收弟子
李可对自己的医术从不保守,他说过:“我对有苗头的青年中医,必尽力扶持……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中医,我都愿意教。”(给弟子徐汝奇的信)对弟子真正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有一些病证,后期方药有所变化,有新的感悟,他都会写出来发给弟子。不断有后学执弟子礼从各地登门求教,其中包括以《思考中医》一书名振一时的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著名主持人、中医文化传播人梁冬先生,山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的责任编辑郭博信,以及许多省、市中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孔乐凯博士、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广州南方医院的吕英等。孔乐凯后来回顾:“读博士时,我一度很郁闷。我放弃了13年的西医探索,转到中医领域,却发现中医临床拿不出效果来,博士有什么用?在最苦闷的时候,遇见了李老。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师父(李可)指给我一个方向,这才是正路。怎么证明?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之前,我和社会上那些中医大夫没有本质区别。”这些弟子中有的已经有些名气,身边还有很多弟子,乃至李可被称为“师爷”。私淑李可之学者更是不少,甚至包括许多他的“粉丝”“票友”。
3.建立传承基地
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专门成立了“扶阳学派”传承小组和中医经典科,开展李可学术经验的继承、探索,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的疗效。在李可倡导下,该院成立了“中医ICU”,开创了利用纯中医手段抢救、监护心肺重症的先河。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急危重症,采用纯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方法,超过90%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2011年3月9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式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介绍,这是中国首次在综合医院成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目的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交流局面。在学科带头人吕英带领下,基地以纯中医方法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其队伍不断壮大,一些李可的第三代弟子已独立门诊,有的日门诊量已达到90余人。
2011年12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及卫生厅批准成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并且举行了揭牌仪式。一个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受到如此重视,专门为其建立传承基地,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创。面对这种局面,李可自然欣喜,他说:“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当然他也更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