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四时与人体脏腑

【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髪),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提要】讲人体脏腑功能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前面讲了天度、气数,在这里把前面的天度、气数的理论与藏象理论结合起来了,提示了这样一个概念:从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入手,根据人和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来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

【讲解】我看了这次大家考试的卷子,“藏象”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如藏象的概念、藏象的含义等。“象”是“征象”,《灵枢》上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这个“象”就是“外应”,就是人之体表各个部分的表象,通过表象可以认识体内脏腑的变化,这就是“藏象”的基本含意。换句话说,从体表的某些征象来观察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正常与不正常,或者说观察脏腑的病理变化,这都是属于藏象的范围。

问曰:“藏象何如?”藏象学说都有哪些内容呢?

首先讲“心”。人这个有机体的生存,主要是靠心阳来维持的。前面讲“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都讨论了“阳气”的问题,生命之源来自肾精,维持生命的活动要靠阳气,阳气是生命之本,尤其是心阳,故曰“心者,生之本”。心还主神明,这是心的高级功能活动,所谓“神之变”,是指心能够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知道哪种环境适合生存,哪些环境不适合生存,哪些对人体有害,哪些对人体有利,这些都是“神明”的功能,否则人将没法生存。这是从“藏”的角度讨论的心。那么心的“象”是怎样的呢?“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这就是心之象。心见于体表的征象是“面”,心主血脉,维持血液的循环,所以“其华在面”。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是阳脏之中阳气最多的,这是说心的性质。这个“太阳”与《伤寒论》六经的“太阳”是两回事,这里的“太阳”是“盛阳”之意。“通于夏气”,这是讲心与自然的关系,心聚集了极盛阳气的功能,有如自然界阳气最盛之夏季,故“夏气”有助心脏的功能。例如心血管病的患者,气候转暖了病情也要好些,许多症状都会减轻,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再如,凡是气虚的病人,随着春夏季节的到来,病情都会缓解,临床上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呢?中医学认为,外在的阳气能够补偿体内阳气之不足。“阳中之太阳”揭示了心的性质。

其次讲“肺”。“肺者,气之本”,应该怎样体会呢?除了各脏腑之气外,人体的“气”主要有营气、卫气、宗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宗气则出于上焦。肺所主之气主要是指“宗气”。宗气源于自然界,人体每天进食的饮食水谷精微是宗气的物质基础,不过单是这种物质精微还不能产生宗气,需要通过肺的呼吸与自然界的天然之气相结合,才能成为“宗气”。也就是说,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的呼吸到了膻中,膻中是人体的上气海,在这个地方化生为宗气。宗气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即提供能量,人体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主要靠宗气提供能量,甚至于呼吸本身这个运动也要靠宗气推动。由此可知,人体营气、卫气的运行也还是来源于宗气的支持,靠宗气来带动。“宗”是源头之意,故曰“肺者,气之本”。肺的神志曰“魄”,是指一种活力而言。“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这是肺之象,肺的健康与否,都会从皮、毛上反映出来。“为阳中之太阴”,这是讲肺的性质,肺与心不一样,中医学里没有“肺阳”这个概念,古文献中没有“肺阳”的提法,有心阳、脾阳、肝阳、肾阳,而没有肺阳。肺与心虽同居上焦,但心有阴、阳的区别,肺没有。心是阳中之太阳,主向上,主宣发;肺是阳中之太阴,主下降,主内敛。这个“太阴”也不是《伤寒论》六经的手太阴肺经,而是与心的“太阳”相对待提出的。古人认为肺这个器官既不能寒,又不能热,寒则伤肺,影响肺气的功能,热也影响肺气的功能。因此,肺气要内敛才好,下降才正常,所以有“肺主肃降”之说,“肃”是清静之意,一尘不染叫“肃”,清肃之意,这是肺气的特点。因此空气的污染对肺是十分不利的,痰、湿、饮、燥等种种病因都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肺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喘哮等病变。所以用“太阴”来表述肺气,是很有道理的,非常符合临床的情况。“通于秋气”,这是说肺与自然界的关系,四时中最适合肺的就是秋季,从秋开始阳气逐渐下降,因此清肃的秋气对肺气是有帮助的。

其次讲“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蛰”是冬眠之意,生命还存在但不活动了,这叫“蛰”。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就是说气候转暖了,阳气发动了,冬眠的生命开始活动了,或曰复苏了,故曰“惊蛰”。用“蛰”来表述“肾”是怎样的概念呢?肾中有元阳,肾阳与心阳又不一样,肾之元阳要潜藏于内,要潜藏于肾精之中,所以曰“蛰”;肾之元阳潜藏得越充足,越彻底,越有利于人的健康。《素问·刺禁论》中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这一“表”一“里”都是指阳气来讲的,心脏之阳要向外宣散,所以“部于表”,肾脏之阳要潜藏,所以“治于里”。所谓“封藏之本”,是补充、强调“蛰”的含意,“蛰”就是“封藏”。封藏什么?封藏元阳。封藏在什么地方?封藏在肾精之中。“精之处也”,是说肾藏有精水,储有大量的肾精,所以元阳才能封藏在里面。若肾精不贮于肾,元阳就不可能封藏,肾脏就不可能发挥“蛰”的作用。所以一般把“肾阳”称为水中之火,本来水是克火的,但肾精这个水不仅不克火,反而还养火、生火,这是肾阴、肾阳的关系,也是肾的特点所在。“为阴中之少阴”,这是讲肾的性质,肾在下焦为阴,主肾精属阴,这是前一个“阴”的意思;为什么称“少阴”,少阴又不完全是阴的意思,因为肾中还有元阳,所以这里的“少阴”不是《伤寒论》六经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开。“通于冬气”,这是讲肾与自然界的关系,肾的特殊功能与自然界的冬气相通,在古人的概念中,冬天虽然寒冷,即使是数九寒天,但是内含有“阳”,如冬天井里有蒸汽冒出。在夏天则相反,越是天气热井里面的水越凉,所以认为夏天是阳在外而阴在内,冬天是阴在外而阳在内,所以自然界的冬气对于肾阳封藏的功能是有帮助的。

再次讲“肝”。在这段文字中,“阳中之少阳”应该是“阴中之少阳”,这里有个错字,与肾为“阴中之少阴”是相对的。“肝者,罢极之本”,“罢”与“疲”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什么叫做“罢极之本”?肝主筋膜,人体全身的筋膜都要靠肝气的支持,要靠肝之津液来滋润、温养。筋膜联系全身的大小关节,四肢的运动强不强健,要看筋膜的状况,而筋膜的强弱来源于肝气的盛衰,因此“罢极”是指筋膜而言,意思是肝气不足,或者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膜,极易出现“罢极”的现象。如临床上的肝炎病人,有个很显著的症状就是浑身乏力,尽管中西医“肝”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但对肝炎病人,中医治疗也是从“肝”来考虑的。总之,“罢极”之本在于肝。肝的神志曰“魂”,是指一种活力而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这是肝之象,肝的健康与否,可以从爪甲、筋膜上反映出来。“以生血气”,这是言肝的功能,人体的气、血若没有肝的少阳春生之气,气血就不能得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其味酸,其色苍”,一般认为这是多余的几个字,因为前面的“心”“肺”“肾”都没有谈这个问题,我同意这个看法。当然意思还是正确的,“酸”是肝之“味”,“苍”是肝之“色”,也可以理解为是肝与自然界的一种联系。“此为阴中之少阳”,这是讲肝的性质,肝属阴脏,肝肾在下焦嘛。肝是不是个纯粹的阴脏呢?不是。“少阳”具有不寒不热的特性,好比春天的天气一样温和,只有少阳才能维持生发冲和之气,正因为是少阳之气,所以肝能够主输泄、主生发。如果肝是“太阳”,那就非亢不可,从病理讲,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阳就要上亢,所以阴虚阳亢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病变。因为肝有相火,所以保持“阴中之少阳”的状态,才能维持“肝”的正常,维持肝脏柔和的气象。“通于春气”,是讲肝与自然界的关系,春温生发之气最适合于肝,最能补益肝中少阳之气,春季对肝脏大有好处。

其次讲脾胃。其中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只是提及而已,但这些脏器还是有共性的。脾胃是“仓廪之本”,人吃进的食物先贮藏在胃里,通过胃消化成为水谷精微,再靠脾的功能运送到五脏六腑,故曰“仓廪之本”。脾胃还有“水谷之海”之称,这两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说脾胃为后天之源。“营之居也,名曰器”,这是说脾胃的功能。“营”指“营血”,“居”是“在”之意,营血之源就在脾胃;脾胃就好比是器皿一样,这与心、肺、肝、肾都不一样。为什么用“器”来名脾胃呢?后面就是解释。“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所谓“转味”是转变、转化、变化之意,食物在脾胃被转变为各种营养物质,而且有入有出。“入出者”,对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来说,比较好理解,其实脾胃也有“入出”的功能,所“出”者,也不都是“糟粕”,还包括“味”,“味”即“精液”,水谷之精华。“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这是言脾之象,“唇四白”是“唇四周”之意,脾的状况可以通过“唇四白”“肌”反映出来。“其味甘,其色黄”也是在描述脾胃与自然界的一种联系。“此至阴之类”,这里的“至阴”,不能理解成“极阴”,“至”是“往复”之意。脾胃在中焦,是上下之枢纽,因此脾胃有转运、入出的功能,“至”就是对脾胃往复传输这个功能的表述,这就是“至阴之类”的意思,是在说脾的性质;脾之所以有转输的功能,主要脾气、脾阳的作用,所以不能理解为“极阴”。“通于土气”,这是在表述脾胃的性质及与自然界的关系,“土”能生载万物,万物变化无穷都化生于土,所以自然界的“土气”与脾胃相通。

此节最后一句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中医学的藏象概念多是以“脏”为中心,为什么说“取决于胆也”呢?这是因为“胆”有少阳升发之气的缘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谓“取决于胆”就是这个意思,即取决于胆的春生之气、少阳升发之气,五脏六腑的任何一个器官,假使没有这种升发之气,就不能维持自身的功能。“取决”可以理解为“借助”之意,五脏六腑借助于“胆”的升发之气,这也是对脏腑共性特征的一种表达。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这是谈个性,但都要“取决于胆”,这是它们的共性。这一学术思想也是整体观的一种体现,与《素问·灵兰秘典》里所阐发的“十二官相使”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因此,关于“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解,我同意李东垣的看法,不能从意识形态角度用胆主决断来解释,这样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此节的主要精神,是讲脏腑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联系,特别是从四时、从气数等方面表述了各脏不同的功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