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藏象与脏腑病变

【原文】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提要】从病变角度来讨论藏象,脏腑发生了病变,甚至发展到阴阳闭格的程度,这是非常严重的。

【讲解】这里提出,通过“人迎”“寸口”这两个部位的脉搏可以体察出脏腑的病变。“人迎”脉在喉结旁,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在腕部,手动脉搏动处。从王叔和开始到李东垣等,都强调左手寸口的脉叫“人迎”,右手气口的脉叫“寸口”,左手人迎脉主“外感”,右手的寸口脉主“内伤”,这是后代医家的提法,但《内经》中没有这个说法。古人认为“人迎”处于足阳明胃经脉上,所以可以诊三阳经的情况;“寸口”处于手太阴肺经脉上,可以诊得三阴经的脉。人迎、寸口脉是古人临床经验的总结,一般说来,寸口脉的搏动与人迎脉的搏动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灵枢·禁服》里面这样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与寸口“俱往俱来”,搏动的频率和节奏是一个步调;“若引绳”,就像由一根绳引动的一样;“大小齐等”,即云脉之振幅基本也一样。文献中所谓“盛”,是指脉振幅的大小,有一盛、二盛、三盛、四盛等四个不同的程度。四盛之间呈倍数递增,以什么作为参照呢?是以正常脉为标准的。

先讲人迎脉。“人迎一盛病在少阳”,意思是若人迎脉振幅比常脉大一倍,则病位在少阳,少阳是胆、三焦等部位;“二盛病在太阳”,若人迎脉比常脉大二倍,则病位在太阳,太阳是小肠、膀胱等部位;“三盛病在阳明”,若人迎脉比常脉大三倍,则病位在阳明,阳明是胃、大肠等部位。以上是从病位来讲,若从病因、病性来讲,是指邪气亢盛。如人迎“一盛”是少阳的邪热亢盛,“二盛”太阳的邪热亢盛,“三盛”是阳明的邪热亢盛,若人迎脉超过了常脉的三倍、四倍,这是阳脉盛极,就会出现“格阳”的病变。“格阳”既可理解为脉象,也可理解为病变。人迎脉大到常脉的四倍以上就叫“格阳脉”,格阳脉的出现是阴阳阻绝的缘故,“格”通“隔”,是“阻隔”之意,即阴阳平衡被破坏了,破坏到阳气盛极、阴气阻绝的程度,是阳热盛极的病变。关于“关格”古代注家有很多争论,有的说指病证,有的说指脉象;我的体会是,“格阳”既是脉象又是病证,因为一旦出现“格阳”脉象,是有内在病变作为基础的,那就是阳气亢盛、阴气阻绝。

再讲寸口脉。寸口脉较常脉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二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就会出现“关阴”,所谓“关阴”就是阴脉盛极而阳脉不通。“关”与“格”是有区别的,“格”是格阳于外,“关”是关阳于内。“关阴”是脉象,又是病变,从临床上看,“关阴”脉有点像热厥症的脉,属于郁证范畴,即火郁证,火气郁积于内之故,治疗时需要把郁于内的火热通散出来。

文献最后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是说人迎与寸口脉俱盛到四倍以上,这就是“关格”为病,是很严重的一种病变,因此“关格”既是脉象又是病证,脉叫“关格脉”,证叫“关格证”。“关格之脉羸”,“羸”是“败坏”之意,在临床上“关格之脉”是危险脉象的信号,说明病变败坏到阴阳离绝的程度了。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所以说“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极”是“尽”之意,“不能极于”是“不能尽于”的意思,即不能享尽天年的意思,故曰“则死矣”。

从病变方面来分析,“关格”程度有不同,病位有不同。“格阳”是三阳证,“关阴”是三阴证,但同样都是热证,“格阳”是拒阳于外,“关阴”是热瘀于内,“关格”的病机是阴阳离绝,是阳亢及阴而气绝。这最后一节的意思,是从病变角度来说明脏腑阴阳的关系。

答 疑

问:“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的临床意义如何?

“心”位于上,又主“火”,以“阳”为用,所以称为“阳中之太阳”,“心”这个“太阳”是不能伤损的。但阳主动,人体在不断地运动中总会不断地消耗阳气,所以古人在养生理论中提出“七损八益”的认识。“七”是阳数,“八”为阴数,“七损八益”就是“阳损阴益”的意思。意思是说,阳易损,要格外地注意保护人体之阳;而由于阴与阳的关系,可以通过益阴来养阳。总之,“心”为阳中之太阳,其功能以阳为主,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心之阳气,不能有所亏损。

“肺”也位于上,属阳位,又手太阴肺经与之相连,所以称为“阳中之太阴”。在上之气要肃降,以降为顺,因此“肃降”是肺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若肺的清肃下行的功能异常,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咯痰等病变表现。为什么在上之“阳”会下降呢?依据“阴阳”理论,那是因为“阳”中有“阴”,而“阴”要下行、下降;相对来说,“阴”中也有“阳”,所以“阴”会上升,是因为“阳”发动的缘故。因此说“阴升阳降”中含有辩证法的认识。

以上太阴、太阳的认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对“肺”一般不称“阳”,只提“肺气”,如“补肺气”而不说“补肺阳”,以其以“降”为顺而有别于心阳;也没有补肺阳的药,因为肺脏恶“燥”。与之不同的是,“心”总与“阳”并称为“心阳”,在临床上这些概念是需要把捏分寸的。

问:怎样理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里涉及天度、气数的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三个环节,即“端”“中”“终”。这几句话的确比较抽象。首先是“立端于始”,“端”是开头,“始”是开始推算,我国早期的天文学是以北极为端,以南极为终,之间是赤道、黄道,一岁之端是“冬至”,一日之端始于夜半子时,凡是要计算天的度数,首先要这样定位,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表正于中”,“表”是标识的意思,“表”是用来测日晷长度的,是认识时刻的标准。第三个环节是“推余于终”,即是指前面一句“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是讲闰月的问题,“终”是“齐整”之意;在历法学中,时间上的“差”需要通过一种方法将其消除,如建立闰年、闰月就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