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学校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

1.1 个人在校经历

1.1.1 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的质量(如教师的敏感性、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上讲,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有利于其心理需要的满足、促进其积极应对,从而减少依赖网络来满足心理需要和应对压力的可能[1,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青少年担心沉迷网络会让老师感到伤心从而抑制了自身的网络成瘾倾向。截至目前,20余项研究探讨了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联系。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越好的青少年越不容易沉迷网络[1-20],尽管个别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直接作用不显著[21]

最近,研究者开始探讨师生关系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中介机制。例如,叶宝娟等人[16]发现,教师关怀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而促进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最终降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Lai和Kwan[21]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学业性网络使用、降低每周上网时长,进而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此外,也有研究探讨了性别、品行问题等变量在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尽管这些调节作用均不显著[3,5]

1.1.2 同学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同学关系与友谊关系是两个有重叠但也有差别的概念:不是所有同学都是青少年的朋友,也不是所有朋友都是青少年的同学。本章主要关注同学关系,有关同伴友谊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可参见本书其他章节。截至目前,近20项研究探讨了同学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联系。结果表明,同学关系越好的青少年越不容易沉迷网络[1,2,4,9,11-15,17-19,22-24],而被同学孤立的青少年则容易沉迷网络[23]

1.1.3 学校联结

学校联结(school connectedness)是指学生与学校和学校环境中的人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反映他们在学校被关怀、支持和认可的程度,以及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满意感和喜好感[25]。截至目前,10余项研究探讨了学校联结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这些研究均发现,低学校联结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6,19,22,26-31]。例如,Li等人[28]发现,学校联结低的青少年更可能沉迷网络。又如,Chang等人[26]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十年级时低学校联结可以显著预测非网络成瘾者在十一年级时开始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最近,有研究探讨了越轨同伴交往在学校联结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28]。此外,也有研究探讨了非适应性未来时间观和非适应性网络使用社会情绪收益认知在学校联结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尽管调节作用并不显著[27]

1.1.4 学业压力

较高水平的学业压力可能使个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推动他们通过虚拟网络世界来缓解不良情绪,最终引致网络成瘾[32]。截至目前,30余项研究探讨了学业压力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这些研究总体表明,学业压力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1,4,12,14,15,17,19,21,23,32-50],尽管部分研究得出了阴性结果[11,13,18,21,51-53]

需要注意的是,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学业压力太低或太高都不好,只有中等程度的压力才能产生最为积极的结果。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基本上只简单假定学业压力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线性关系或者没有正式报告是否进行了非线性关系检验。实际上,对不同函数形式进行检验直接关系到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有部分研究已经提示,二者可能存在U形曲线关系[13,18,54]。例如,倪花等人[13]和张伟波等人[18]对554名职校青年学生的调查发现,体验“无”“很少”“一般”和“很重”学业压力水平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分别为19.23%、11.82%、13.30%和26.32%,暗示二者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近,有少量研究开始探讨学业压力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中介机制。Jun和Choi[37]发现,学业压力可以通过增加负性情绪进而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该结果支持了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即压力源会增加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而增加其偏差行为。Lai和Kwan[21]发现,学业压力可以通过增加社交媒体使用进而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另外,也有研究尝试探讨学业压力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机制[33,45]。例如,邓小平等人[33]检验了时间管理倾向能否缓冲学业压力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结果发现该调节作用不显著。

1.1.5 住校经历

截至目前,是否住校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部分研究发现,相对于走读生而言,住校生网络成瘾水平更高[43,55,56]。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住校与非住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7-61]。最后,还有研究发现,相对于住校生而言,走读生的网络成瘾水平反而更高[62]

1.1.6 文理分科

目前有个别研究探讨了文理分科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22,51,63]。这些研究初步表明,文科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生考试压力相对较小,书面作业少,空余时间相对充裕[51]

1.1.7 其他因素

有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参加学校活动[13,18,64]、教师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65]等个人经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由于这方面研究数量太少,这里不再对其具体展开。

1.2 班级环境特征

班级层面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重要影响。在一项以13所中学89个班级2898名青少年为样本的研究中,吴贤华等人[66]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分离了个体效应和班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班级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变异性,且班级背景与学生层的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存在跨层交互作用。尽管该研究没有探讨具体的班级特征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但却提示有必要考察班级背景因素的作用。近年来,有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具体的班级特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1.2.1 班级网络使用

作为重要的社会背景,整个班级所有学生平均的网络使用或成瘾情况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这种效应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同伴压力、同伴污染等诸多过程来实现。例如,Zhou和Fang[67]对我国东南地区18个班级的研究发现,班级网络成瘾规范(即班级中网络成瘾学生所占比例)越高,个体越可能网络成瘾,且这种联系不随学生性别和不良同伴交往的多少有所不同。类似地,黄吉迎等人[68]发现,同班同学上网比例与青少年自身网络成瘾存在正向联系。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例如,在一项对648名16—18岁希腊青少年的研究中,Stavropoulos等人[69]考察了班级层面“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玩家比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学生所在班级玩家比例越高时,他们自己的网络成瘾风险越低,且该效应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可能的原因是,当班级玩家比例偏高时,同学间更可能经常谈论和一起玩这类游戏。这种共同兴趣会增强面对面同学关系、强化班级社会联结,从而减少网络成瘾。Lai和Kwan[70]发现了更为复杂的结果,整个班级每天上网时长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却削弱个体每天上网时长与其网络成瘾的正向联系。

1.2.2 班级人格特质

近年来,Stavropoulos及其合作者考察了班级开放性、敌意性、外向性(即全班学生在这些人格维度上的平均水平)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他们发现,班级开放性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初始水平则越低;而且,班级开放性可以增强强迫行为对日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促进作用[71]。研究也发现,班级敌意性最初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却是女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男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72]。研究还发现,班级外向性与初始时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不显著,但可削弱焦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促进作用[73]

1.2.3 班级氛围特征

有研究采用“班级环境量表”对广州市27所普通中学305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班级层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反映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教师具有高威信的程度)、竞争(反映学生之间学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同学关系(反映同班同学的友谊和亲密程度)、秩序纪律(反映班级纪律严明有序、学生自觉遵守班规的程度)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学业负担(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74,75]。张国华等人[76]通过追踪研究也发现,班级层面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显著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初始水平,但从长远来看却削弱自尊对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

1.2.4 班级性质

有研究发现,与重点班学生相比,普通班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更高[30,46,77]。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差异[4]

1.3 学校环境特征

1.3.1 学校性质(重点中学VS普通中学)

在中学阶段,学校有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分。截至目前,近40项研究探讨了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差异。结果表明,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差异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如果有差异的话,普通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也只略高于重点中学。

具体而言,不少研究发现,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中学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更高[15,43,55,77-91]。但是,也有许多研究发现,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不存在显著差异[2,22,35,58,60,92-108]。最后,少量研究甚至发现,重点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例如,金盛华等人[109]对我国10省市4094名中小学生研究发现,重点学校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在非重点学校中普通学校又显著高于实验学校。他们认为,实验学校网络成瘾水平最低是由于其学业负担比较适中;重点学校网络成瘾水平最高是由于近年来中小学竞争压力提高,学校的政策性质可能偏离教学初衷、过分重视升学率等指标,致使学生倾向于通过虚拟网络世界来缓解压力;普通学校网络成瘾相对较高,则可能是由于其对学生网络使用引导和监管不到位。

1.3.2 学校性质(普通中学VS中专职校)

在高中阶段,学校有普通中学和中专职校之分。研究者认为,相比于普通高中,中专职校学生学业负担较轻,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管理较为松懈,致使他们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世界[8,43,101,103]。另外,中专职校学生挫折感相对较强、自控能力更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更容易到网上寻求寄托,从而引致网络成瘾[59,85]。目前有40余项研究探讨了这种学校性质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职业中学学生网瘾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高中[23,43,48,52,57,59,80,83-85,89,92,97,101,103,105,110-126]。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性质学校学生网络成瘾随时间推移均有所增长[127,128]且差异有缩小的趋势[129]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发现,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差异[4,22,58,60,88,93,94,99,100,102,107,108,130-132]。可能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学校对学生管理都比较严格,减少了上网机会,从而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网络成瘾。

1.3.3 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school climate)是指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133]。良好的校园氛围能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偏差行为也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因而有助于减少网络成瘾。截至目前,有5项研究探讨了校园氛围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校园氛围良好的学校相比,校园氛围不良学校的学生更可能沉迷网络(学校水平的校园氛围[27];个体感知的校园氛围[11,13,18,134])。在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方面,Li等人[134]发现,校园氛围感知可以降低个体结交不良同伴的可能性,进而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且这种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意志控制(类似于自我调节)水平较低的个体中。Díaz-Aguado等人[27]发现,消极校园氛围(教师敌意性对待学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促进作用在非适应性未来时间观越高的个体中更明显。

1.3.4 学校管理

目前,有个别研究探讨了学校管理严格与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常国胜等人[92]发现,与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的学生相比,实行开放式管理学校的学生更可能接触网络而沉迷网络。类似地,梁传山等人[11]发现,与管理严格的学校相比,管理松懈的学校学生更可能沉迷网络。

也有少量研究探讨了学校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但结果比较混乱。例如,高修银等人[135]和陆召军等人[136]发现,相比于学校严禁上网或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学校对学生上网不管不问时青少年最可能沉迷网络。但是,梁传山等人[11]发现,学校对学生上网的干预(干预、不干预、鼓励)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没有显著联系。

还有研究探讨了学校开设网络安全课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例如,胡珊和范会勇[137]对辽宁省四所中学701名学生调查发现,学校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这种联系比较微弱。他们认为,学校指导和管理这类外界干预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可能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它们并不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最主要因素。

最后,还有研究探讨了学校生活丰富与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例如,谢雯等人[46]发现,相较于学校生活丰富组,学校生活不丰富组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可能性显著更高。

1.3.5 其他因素

零星的研究探讨了教学质量[56]、公立与私立学校性质[138]等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在此不再具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