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激荡中的红场
下午,我们抓紧时间去红场。
在我的印象中,红场是一个非常宽阔、平整且气魄宏伟的大广场。全世界都熟悉的克里姆林宫就矗立在这里,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都集中于此,所有盛大的典礼、庆祝、阅兵活动也都在这里进行。
红场是苏联当之无愧的中心,同样是俄罗斯和莫斯科市当之无愧的中心!
红场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广场!
红场引起我惊奇的首先是它竟那样小。如果按面积折算,它恐怕最多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甚至1/10。
红场西面是克里姆林宫,东面是商场及其他建筑物,左右两侧是具有古典格调的建筑。其中北面有一座建筑风格非常突出,它的尖顶是哥特式的,房瓦是雪白的,宛若披裹了一层雪装。即使盛夏8月去看,它也像是神奇童话中的世界。而它对面的广场南侧,同样有一座风格极为突出的建筑,这座建筑是由几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圆形建筑倚托而成。每一个建筑体的顶穹上都矗起着桃形的尖顶,建筑的每一个部位都色彩缤纷,辉煌夺目。它似乎有伊斯兰建筑的基调,但又有泰国和印度宗庙的风格,它的通体浑然天成,无一不精致,无一不醒目;而它的华美与富贵更是无与伦比!
相形之下,红场的地面可就差多了!
从严格意义上讲,红场似乎不应当称为“场”。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场含有平坦的意思,而红场的地面明显不平坦,它是一个缓缓起伏的坡地。地上铺着的全是古旧的大砖,砖与砖之间有着明显的缝隙。我甚至怀疑,阅兵活动该怎样在这里进行?这些砖面是否会绊倒士兵们雄赳赳的步伐?而那些隆隆军车又该怎样在这种地面上保持一丝不苟的阵容?何况,抛开这一切不论,我首先就怀疑那些沉重的钢铁之躯从这里碾过时,地面的旧砖能否有相应的抗力!
抬头望去,克里姆林宫的塔楼像一把锥形的利刃,笔直地向天空刺去。塔楼并不是孤立的一座,而是有四五座。塔楼顶端的五角星是用玛瑙石安装的。这些五角星每到夜晚便闪闪发光,是一种非常美妙、非常迷人的景观。塔楼的旁边是黄色的建筑楼,楼顶有一个巨大的圆穹顶,穹顶上飘动着一面旗帜。
是俄罗斯的三色旗!
苏联已经不存在了!镰刀锤头的旗帜也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在刚才,我们在人行甬道内,还看见一个又一个摊点在出售旗帜。出售的是苏联国旗、苏共党旗、共青团团旗,以及其他各种旗帜。除此而外,到处都在出售将校服、奖章勋章,外加照相机和军用望远镜……莫斯科商店内各种货物相当匮乏,个体摊点上商品同样不丰富,相形之下,这些出售国家“标记”的人就显得特别多。以至有人开玩笑说:到莫斯科参观经商者,发现一半是在正正经经卖货,另一半是在轰轰烈烈“卖国”。
显然,一场大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和波动,迅速渗进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使许多原本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变得一钱不值了。
而另一种随处可见并与之对立的,是它们的整体面貌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一路走来,看见不少建筑物上,列宁的雕像仍然完好地存在着。而各种重要场所内外(包括火车站大厅内)列宁也依然好端端地站在那里,手势充满了激情。
红场上有列宁墓。这里情况如何?
离开红场老远,便看见广场上排着很长的队伍。走近了,才知道这是参观列宁墓的人。队伍从列宁墓前一直排到老远的广场外,仍然有许多人继续排上去。走得更近了,才知道进入列宁墓有许多严格的规定,不许带照相机,不许带手提包,……有许多不许。
我们也排了上去。我们凭自身的体验能够感知,排在这里的人未必全是出于崇敬或信仰。他们有些是出于好奇,有些是为了体察。
但是,不能完全排除掉前者。
问题在于:前者在整个排队的人流中究竟占据了多大比例?
列宁墓位于红场西侧正中。陵墓是用红色花岗岩和黑色大理石建造的。让中国人不习惯的是,检阅台就直接设在陵墓上。每逢检阅,国家领导人就踏上陵墓……
在莫斯科红场(自左至右)刘成章、王小康、京夫、竹子、莫伸
观礼台紧傍陵墓两侧,陵墓后是一字排开的苏联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墓地。每座墓前都塑有半身雕像。紧靠墓地的就是克里姆林宫坚实而厚重的宫墙了。
队伍在缓缓移动,肃穆的气氛是明显的。越走近列宁墓,肃穆的气氛便越明显。守卫的士兵们分几道关卡层层检查,防止有人违禁。而陵墓内外都有士兵在不停地向参观者们告诫:“肃静!肃静!”那种气氛,让人不由自主便敛了声响,轻了脚步,以至于走进陵墓时,四周一片寂然,宛若真的进入到一种连空气都凝固了的冥冥之中!
我有些不解。不是已经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了吗?不是已经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试验已寿终正寝了吗?为什么还对苏共的缔造者毕恭毕敬?并且这种毕恭毕敬决非仅仅来自民间!起码,那些守护陵墓的士兵就决不是民间派来的!
列宁墓后与克里姆林宫宫墙之间的空场上,矗立着许多雕像。我们抱着很大的兴趣逐一参观。苏联几乎所有掌权的重要人物都在这里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位置。我看到了斯大林,看到了伏洛希洛夫,看到了加里宁,看到了安德罗波夫和勃列日涅夫……奇怪的是没有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史和苏联建设史上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并且在今天大多数苏联人的心目中,赫鲁晓夫完全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他带头冲击了一个僵化的体制和一种僵化的思想,使处于斯大林高压恐怖政策下的苏联人民享受到政治上的“解冻”。但为什么这里却没有他的雕像?
雕像前不时有人献花。
我注意到:斯大林雕像前献的花较其他人要多!
这又是一种社会变革中特有的现象。一些在今天的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变得格外怀旧!
不时有一对对的新婚夫妇走来,男的穿着整齐的西装,系着领带,女的穿着漂亮的婚纱礼服,由几位男女傧相陪伴着来向列宁墓献花。而更多的新婚夫妇是到宫墙的北侧去献花。那里有一盏长明灯,是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人们而燃起的。
莫斯科人特别珍爱夏天。这里冬天很长。九十月份以后就相当冷了,而每年冰雪消融照例要等四五月后。于是,短促的夏天就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莫斯科的夏天也确实美丽。天空非常晴朗,大地一派蓬勃。太阳很好,却又绝不至于烤得人汗流不止……我们去红场这一天是8月8日,恰逢周六。不知是由于季节和天气好,还是由于正值莫斯科人休假,结婚的青年男女特别多。红场外侧的一片空地上停放着数以百计的小汽车,无数对新婚夫妇走下车,手持鲜花向长明灯走来。他们的神态中都有着新婚者的甜蜜和幸福,但献花时却无一例外地又表现出对死难者虔诚的敬仰和肃穆!
使我一时难以辨清的是,他们的献花究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还是多少带有几分政治色彩?显然,刨除掉列宁、斯大林等人的雕像,仅这盏长明灯,就依然将今天的俄罗斯与从前的苏维埃紧密地联系着。今天,人们已经抛弃了苏维埃制度,却又来这里虔敬地献花,这中间多少令人感到迷惑。
也许,俄罗斯现在的政治正趋向多元化。这恰恰是多元化的一种象征。但与此同时,我恍然觉得,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作为苏维埃制度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一个大国,意识形态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中间必然有一种延续,有一种过渡。
莫斯科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克里姆林宫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座。
与贺鹏在克里姆林宫内
克里姆林宫原来是旧帝王的宫殿。宫殿由许多高大而华丽的建筑组成。其中有教堂、多层塔楼和宫殿。如果进一步细究,这些教堂又分为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其他则有伊凡大帝钟楼、多棱宫等等。
克里姆林宫内的建筑非常精美,色彩灿烂夺目。可惜我们对教堂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所以只能浮光掠影地参观。倒是那些气魄巨大的钟鼎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些大钟说不清是铁还是铜铸成的,打眼一看便知年代久远。有一座高大的建筑上悬吊着一只大得惊人的钟,让我们看得提心吊胆:如此沉重的东西,是怎么吊上去的呢?
克里姆林宫地处莫斯科市的一处高坡,宫内规划得很漂亮,四周到处有草坪,环行的小路与宫墙并行伸展。我们一边在小路上散步,一边放眼远眺莫斯科景色,只见绿树浓荫之中,远远近近的建筑时隐时现。一条河流缓慢地从市中流过,为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增添了别致的格调。似乎它带出一种安谧,展现出一种久远,当我们望着河水沉稳不语地默默流淌时,心头不由得便泛出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莫斯科市与我们后来见到的许多欧洲城市一样,虽然人口多却并不显得拥挤。相反,不论走到哪里,你总能找到幽静的地方。这些幽静的地方或者在草坪上,或者在树荫下,或者在几座建筑之间,总之,幽雅娴静,行人寥寥,当你走累了在这里坐一坐,确实是一种极好的享受!
从克里姆林宫出来以后,我们一边寻找地铁的入口,一边顺街随意漫步。
1992年的莫斯科红场前
莫斯科的布局是以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一环套一环地向四周辐射伸展的。我们漫步的区域无疑是莫斯科的门面地段。起码,在这些地段内集中而典型地展现着莫斯科的内容。我一边散步,一边细心地观看它的街道、建筑。应当承认,莫斯科建筑的总体水平是很高的。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建筑物,座座基石稳固、框架不凡,令人想起上海外滩那些至今雄风不减的“欧洲风格”。不仅如此,这些建筑决非孤立的一幢两幢,而是连片成群。这是他们实力雄厚的体现。莫斯科的街道都很平展,路面都很宽阔,上面疾驰着一辆辆小车,展示出一种具有相当工业化了的、大都市的姿容。尽管莫斯科随处可见乞丐,随处可见污水积存的死角,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是一座相当有魅力的城市!
但同时,这座城市的魅力远没有我来时头脑中构织的那样强大,那样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