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沈良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苏沈良方》版本源流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苏沈良方》版本共三十二种,最早为明代嘉靖刊本,其后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及日本宽政各本,以及《四库全书》本、《六醴斋医书》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苏沈良方》十五卷,另有《沈存中良方》十卷;《通志·艺文略》收录《苏沈良方》十五卷,而无《沈氏良方》;《中兴馆阁书目》分列《沈氏良方》十卷和《苏沈良方》十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沈括《良方》十卷。《苏沈良方》十五卷,沈括、苏轼所著。”现存《苏沈良方》或为十卷,或为八卷,或有八卷加《拾遗》两卷者。其中十卷本是由民间流传保留下来的,而八卷本系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来。两者虽在卷数上与历代书目记载有所出入,但流传下来的医药方括仍然是当代医学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苏沈良方》的版本可分别为两大体系:十卷本系统和八卷本系统。
(一)十卷本系统
十卷本《苏沈良方》流传较广,内容也较为完整。
十卷本以明代嘉靖刻本为最早,题为《苏沈内翰良方》,二百三十五篇,现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该书卷前有《苏沈内翰良方序》,不著撰人,次为林灵素序,其后为“苏沈内翰良方总目”,腧穴图六幅,正文十卷,卷末有“黄中南校正康王庙前陆氏刊”双行木记一方,每版八行,行十六字。这个版本流传并不广,因为清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馆臣们并未见到这个本子,以为它已经散佚不存了。清代程永培根据明代嘉靖刻本重新订正,收入《六醴斋医书》中,赋跋一篇:“余藏旧刻印本书十卷,不列存中氏原序,而载有林灵素一叙,亦止论沈,未及苏。其卷首一叙,兼及苏、沈,文颇拙蹇,不著作者姓名,盖俗笔也……今为授梓,并补刻沈氏原序一篇。”说明在明嘉靖刻本中只有林灵素和无名氏的序,而无沈括的《良方序》,现在各版本中所见标题为“原序”的沈括《良方序》是由程永培补刻上去的。但程永培在刊刻《苏沈良方》之时遗漏了明嘉靖刻本中原有的灸法腧穴图,颇为遗憾。
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安徽鲍廷博以程氏的《六醴斋医书》本为底本,根据《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校补文字,重新订正了《苏沈内翰良方》,收入其《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七集中,并为之作跋,既保证了文字的完整性,又纠正了讹误之处,是现今通行较好的版本之一。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修敬堂刊刻了《六醴斋医书》单行本,该版本流传颇广,目前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大兴施禹泉根据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复刻了六醴斋刊本;清同治光绪年间,於然室根据修敬堂藏版翻刻《六醴斋医书》;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广州儒雅堂重刻《六醴斋医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武强贺氏仿知不足斋校印本。
程氏《六醴斋医书》很好地保留了《苏沈良方》原貌,是《苏沈良方》传承有序的重要环节。随着《六醴斋医书》的不断翻刻,《苏沈良方》十卷本得到广泛流传。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六醴斋医书》本《苏沈良方》,作为医学经典著作进一步普及,影响较大。
(二)八卷本系统
《苏沈良方》八卷本系为辑录所成,因此与十卷本在内容和篇目顺序方面有很大差别。清乾隆中期编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们没有找到传本《苏沈良方》,认为该书已经亡佚,总纂官纪昀即命王史亭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一百六十八篇,重新编次,厘为八卷,收入《四库全书》的子部医家类中。《四库全书》本《苏沈良方》抄写精美,校勘精良,是八卷本系统中流传较广的一个版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四库全书》本《苏沈良方》以活字排印,编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嘉庆年间,南汇(今上海)人吴省兰辑刊《艺海珠尘》丛书八集,收书一百三十六种,根据殿珍本重刻《苏沈良方》八卷,收入“庚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和光绪二十年(1894)都曾重新翻刻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八卷本虽然校勘精良,但因为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难免有所疏漏,与十卷本相比,内容略显不完整,不能反映《苏沈良方》的真实面貌。
除上述十卷本和八卷本两大系统外,《苏沈良方》还有单行本、抄本、残本、海外刻本等流传。《苏沈良方》是在宋代医学多方多药、成方促用的情况下,以小型方书的形式编纂的,刊行之后,为方书、局方的盛行及方药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书中有关本草内容的记载,有很多论述可以作为研究药物学考据的资料,如药物的一名多物、一物多名,或名异而易错乱者,该书均做了精心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