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沈良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酒制剂疗法分析
《苏沈良方》中共载157方剂,其中与酒有关的方剂有50首,所占比例为31.85%,如下表所示。
(一)《苏沈良方》药用酒的种类
书中应用于治疗疾病的酒主要有三类,即白酒、黄酒和米酒。
1.白酒
俗称烧酒,是用谷物酿造的,味甘苦,性辛,芳香浓郁,无杂味,乙醇含量高,一般为50°~60°。一般制造药酒所用的酒都是50°~60°的白酒。目前,我国研制的白酒有五种香型:酱香型,如茅台酒;清香型,如汾酒;浓香型,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米香型,如桂林三花酒;其他香型,如董酒和凤酒。白酒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若饮用含过量甲醇的白酒可致急性中毒,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胃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
2.黄酒
又称老酒,也是用谷物酿制而成的,味甘略酸,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因其颜色黄亮而得名,乙醇含量低,为10°~20°。黄酒内含麦芽糖、糊精、甘油、葡萄糖、氨基酸、肽类及矿物质等诸多重要营养成分。黄酒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养胃、舒筋活血、祛风散寒等功效,广泛用于中药的加工、炮制及药酒溶媒。中药中有以用黄酒炮制的,如酒大黄、酒熟地、酒乌梢蛇等;用酒能够增强药力,使有效成分,并引药归经。
3.米酒
中药处方中常用米酒浸泡、烧煮某些中草药,或调制各种药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此酒营养丰富,能入肺、肝、肾经而益精血、补脾肺,又大大增强了酒的窜透之力,冷饮能消食化积、镇静,对消化不良、厌食、烦躁等有疗效;热饮能散寒祛湿、活血化瘀,对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及跌打损伤等有益。米酒适合所有人食用,能温中益气、补气养颜。对于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更加适合。米酒乙醇含量虽低,但不可贪杯。
总之,酿酒技术的发明与改进,为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炮制方法拓宽路子提供了条件,而医家把酒引入医药领域反过来又推动了酿酒业的发展,亦提高了酿酒技术。
(二)《苏沈良方》酒剂常用方法
书中以酒为药的方法多种多样,用法各具特色,主要有浸制法、煮酒法(酒煎法)、酒送服法等。
1.浸制法
浸制药酒可应用于各种疾病,内服外涂均可,故为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炮制药酒的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将所需药或食物按处方用量进行调配后,将物料择净洗洁沥干,切片或粉碎后投入到预先准备好的器皿内,加入适量黄酒或白酒,一般酒量为药材量的10倍左右,可根据药材性质,适当增减。密封浸泡,浸泡期间,经常振摇或翻动药物,贮存一段时间,或三五天,或数月,典籍中亦有浸泡一天者。一般来说,夏季浸泡时间短,冬季浸泡时间最长;新鲜药物时间可适当短一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药品或干燥品浸泡时间可长一些,短者半个月,长者可达半年以上,待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性与酒性充分融合后,将酒汁滤出,每天服数次,每次服适量。如还睛神明酒,将诸药“ 咀,绢囊盛,用好酒五斗,瓮中浸之”。此种方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故最常为大众所接受。
2.煮酒法(酒煎法)
将药物碾成小块或粗末后置煮锅中,加入酒或酒、水各适量,一般液面要高出药面约10cm,浸泡5个小时左右,加热煎煮1小时后,去药渣乘温热服用。这种方法一般即煮即饮,药性温热,可加快药力的宣散,达到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作用,如治疗冷痹的沉香天麻煎丸;治疗胃气,霍乱吐泻,转筋腹痛的神圣香茸散;治疗妇人血风劳的朱贲琥珀散等。
3.酒送服法
将治疗用药按中医制剂方法制丸剂或散剂后,取所需用量,用酒送服药物,亦可将新鲜药物捣汁或干燥药物煎汁再与酒兑服。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充分发挥酒和药物的各自性能,故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较多。
(三)《苏沈良方》酒剂治疗特点
《苏沈良方》中所载药酒种类繁多,所用酒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或酒下,或酒煎,或温酒,或冷酒。下面对其进行简单论述。
1.酒(酒下、酒煎)
书中所载有关酒的方剂中以酒下或以酒煎的方剂最为多见,共有24首,占比高达48%。24首方剂所主病症主要分为风邪致病、筋骨诸疾、伤寒表证、皮肤疾患、养生以及诸痛6大类。
(1)风邪致病:
四神丹治疗风气、乌荆丸治风、乌头煎丸治风毒、麻黄丸治一切风及沉香天麻煎丸治风气不顺时均以酒下或酒煎,不难说明酒在治疗风邪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平圣惠方》谓:“夫风者,分布八方,长养万物,是天地山川之风,温凉寒暑之气也。其不顺四时,贼邪之气伤于人者,则为毒风。故圣人云避风如避矢。”“夫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人以身内血气为正,以身外风气为邪,若居处失宜,饮食不节,致脏腑内损,血气外虚则为风邪所伤也。”这些论述说明风广泛地分布在我们身边,如若居处不能避风、衣衫简薄,或饮食失调,脏腑虚弱而不能卫外,虚邪贼风易趁虚伤人。风性轻扬开泄、升发、向上、向外。酒味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的作用,加之芳香能疏散,外感之风邪借酒的发散之力而退,是谓从其性而治之之法。
(2)筋骨诸疾:
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能支配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与转侧;骨是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保护人体,主司运动的生理功能。故筋骨不利则会出现行动不便,四肢迟缓拘急,筋骨缓弱等临床表现。书中以左经丸治筋骨诸疾,手足不随,不能行步运动;以何首乌散治疗肢节痛,手足拘挛,麻痹;煮肝散治肝痿脚弱及手足干小不随,以及用沉香天麻煎丸治疗筋骨缓弱时,均以酒送服诸药,是因酒味甘醇,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酒为水谷酿造之精华,尚可补益气血、濡润筋骨。筋骨疾患易发拘挛、麻痹,酒能缓急止痛,减少疼痛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酒味甘,还可调和诸药,缓和药性,不至于大寒大热,还可降低某些有毒药物的毒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改善体内生化代谢,对神经传导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3)伤寒表证:
是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宜发汗解表。酒味辛,发散之力较强,疏散郁于肌表之风寒之邪,肌表不被其所束,卫阳不郁,肌表得以温煦,自然不会恶寒,况且酒性热,饮酒之后,得酒之热便会微发汗,祛其寒,以达发汗解表之功,此举乃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之意。临床在治疗伤寒表证之时,借酒发散祛寒之力而愈者,并非少见,如以麻黄丸治伤寒,每服一丸,葱茶或酒嚼下,薄荷茶亦得。葱白辛温,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薄荷辛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从此处的三者任下均可,可以看出酒能够发汗解表,散风寒之邪。
(4)皮肤疾患:
书中所载治痈疮疡久不合方、治痈疽方、治疮疥方、沉香天麻煎丸中,或加入酒,或以酒送服,均用于治疗皮肤疾患,如痈疮久不合、疮疥、赤点瘾疹、痈疽等。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六腑不和,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卫阳因寒凝而涩滞不行,卫阳蕴积则生热,寒热久不散,故积聚成痈。从痈的表象上来看,红肿、 热疼痛,一派热象,实则根源于寒邪客于经络,致使荣卫稽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而凝,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气者阳也,气郁而化热,故呈现阳热之象。酒味辛性热,大可温散客于经络间的寒邪,以治其本;其味苦又可清泄火热,以治其标。《黄帝内经》云:“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疽由热毒所发,服用酒之后,可以刺激患者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散热排毒能力,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热量,助热毒消散。
(5)养生:
《寿世保元》云:“人之一身,有元神,有元气,神官于内,气充乎体,少有不保而百病生矣。……神固气完,百邪无能奸,百病无由作矣。”此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乃因平时失于养护调理致神气损伤,所以人们平时很重视对形神的养生保健。保健养生即是通过药物、食物或其他途径达到保存体内正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方法,一般是在未发现明显疾病状态下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而酒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通过制作药酒或直接饮酒而进行养生的,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补益气血,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脏腑功能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据现代专家们对各类酒的研究分析后发现,在各类酒中,除了含有乙醇外,还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酯类、糖分、微量元素和较多的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酒含有人体所需的诸多活性物质和功能性成分,如醇类、微量元素、酚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一项美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天饮用相当于含有14~28g乙醇的酒可以降低总死亡率,与不饮酒的人相比,每天饮用相当于含有14~28g乙醇的酒的成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更小,而在大量饮酒的人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饮酒的人高。饮酒与血压也有类似的曲线关系,即少量饮酒者的血压比不饮酒或戒酒者低,但每天摄入乙醇30g以上者,随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显著升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45~59岁中年人中,每天饮酒5~10g,可能对高血压和血脂发生异常起到一个很好的预防作用。
(6)诸痛:
疼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伴随在其他病证中出现。它涉及的病因以及部位十分广泛,医家将其病机归结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类。《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就从病因病机上说明了疼痛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寒邪侵袭,寒凝经脉,致使经络闭阻,营卫凝滞,血瘀气滞而发生疼痛,即后世医家所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此类疼痛而用酒者,乃因酒性热能祛其寒,且酒性善行,又能宣通血脉,疏通经络。《黄帝内经》又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此句论述了“不荣则痛”的病机为寒性收引,入侵人体后易导致气血凝滞,血脉不畅,脏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则会出现疼痛。可见“不荣则痛”的本为寒邪所客,标为血虚不荣。酒性甘、温,能补、能缓,对气虚血亏所致的疼痛,能起到益气补血、缓急止痛的效果。酒之所以能够疗诸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酒可以抑制神经,使患者麻痹,从而对痛觉的感受减弱。我国古代医家华佗所创麻沸散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其理就在于此。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苏沈良方》中载有以酒送服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的方剂,如麻黄丸酒嚼下以止头痛、酒下何首乌散治肢节痛、酒煎沉香天麻煎丸治疗骨痛,以及酒煎神圣香茸散治疗转筋腹痛等。显然,酒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且效果极佳。
此外,书中所载治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方,治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以酒一合,煎化温啜。若得逆便吐,骨即随出。此以大量饮酒的方法进行催吐,将骨或竹木签吐出。此法虽灵验,但大量饮酒直至呕吐势必伤及于胃,况有不饮酒者、小儿智识未开者或妇人怀胎而不宜饮酒者,临床可用瓜蒂散催吐,将2g瓜蒂熬黄,加入赤小豆(研细末)2g,用香豉9g煎汤去滓后送服。
2.温酒/暖酒,热酒
《苏沈良方》中所载以温酒/暖酒,或以热酒送服药物的方剂共有18首,占比达36%,所主疾病除了在“酒(酒下、酒煎)”中所论述的之外,还用于促进消化、疗妇人产后诸疾。
(1)促进消化:
在酿酒过程中,被视为一个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酿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材料,那就是制曲。酒之所以能够促进消化与曲有很大关系。几千年来,制曲技术不断进步,曲的新品种也不断涌现。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曲来帮助消化,治疗脾胃疾患。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专门生产药用曲。由于曲在治疗食积停滞、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时疗效显著,所以在明代把这种药用曲,誉称为“神曲”,给予很高的评价。神曲,具有消食、行气、健脾、养胃的功用,至今仍在临床和民间广泛使用。现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神曲内含酵母菌、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甾醇、蛋白质及脂肪、挥发油等,故有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功能等作用。实验表明,人们在适量饮酒1小时后,其体内的胰液素含量比饮酒前明显增多。胰液素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性激素,对人们的健康是很有利的,而胰岛素又可促进人体消化系统内各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妇女产后诸疾:
即产后病,是凡在产褥期所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一些疾病。由于分娩带来的产创和出血,以及妇女临产用力过度,使产妇元气受损,正气减弱,故有“产后百骸空虚”之说,此时稍有不慎,则易引起各种疾病。产后病发生的机理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出血过多,亡血伤津,以致冲任损伤;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三是体虚易感外邪,易被饮食所伤。根据亡血伤津、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既有产后气血大虚,又多见瘀血阻滞,当以补虚为主,兼活血化瘀,二者不可偏废。酒为谷物所酿,为谷物中的精华,少量饮酒,可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而变成气血,充养全身百骸,从而达到补益气血的作用,又因酒性辛散,具有善行的特点,能够宣通瘀滞之气血,且酒性本为温热,在服用时又以温酒或热酒送服,瘀血得热而散,大可温化瘀停之败血。如泽兰散、肉桂散均可治疗妇人产后诸疾,其中,泽兰散空心热酒调下,用于治疗产后血晕、衄血血积、胎衣不下等病;肉桂散以温酒调下,用于治产后众疾、血气崩运、肿满发狂、泻痢寒热等。
3.冷酒
即清酒,呈无色或淡苋色,清亮透明,芳香怡人,其味甘辛,其性微温,较白酒柔和,含醇量不高,与啤酒的酒精度不相上下,且含有大量的酯类、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据《周礼》记载,清酒起源于中国,在公元400年左右,清酒酿造技术传入日本,使之成为日本的国酒。小朱散治疗瘾疹久不瘥、心腹痛、痰哕、麻痹、筋脉不仁,用这样的酒调下二钱,用以温行气血,以助通脉,甚至有补虚扶弱之功。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有妇女产后用清酒加入生鸡蛋煮熟,补养虚弱的习惯,这与冷酒下小朱散而发挥其补虚扶弱、温行气血之功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小朱散在补血活血止痛药物的基础上,更借清酒之温行气血、补虚扶弱之功,使气血充实,经脉畅通。
4.无灰酒
古传发酵酒为了控制其酸碱度,在酒内加入石灰以防酒酸,但因有灰酒能聚痰,所以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不宜使用有灰酒,须用无灰酒。无灰酒,即在酿酒时,遇酸碱度适中,无须再加石灰,或在加入石灰之后,通过坐灰、清灰等操作方法进行除灰,即称无灰酒。无灰酒是发酵类酒中黄酒的佳品。我国酿酒技术流传甚久,所用石灰皆生块灰,选材亦严,用量控制全凭经验,所以即使加灰酒,也对人体影响不大。
5.药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酒浸药,不仅能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使人体易于吸收,且由于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脉,还能借以引导药物的有效成分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从而提高药效。下面介绍书中涉及的7种药酒。
(1)热葱酒:
书中载以葱酒送服通关散治疗诸中风伤寒。因葱白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发散之力较强,可疏散郁于肌表之风寒之邪,使邪气从表而解,肌表不被其所束而能愈。又载以热葱酒送服续骨丸治疗骨折痛甚。《本草纲目》记载:“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 《百一选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是故骨折必出血而后成瘀血,又疼痛不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无以濡养筋骨百骸,则骨折难愈也。葱白可通达阳气,气通则血活,血活能滋养伤折之处而易恢复,又以酒煎煮葱白,大可借酒之力活血化瘀,疏通血脉,止伤折之痛。
(2)茶酒:
茶酒是以茶类产品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过滤、陈酿、勾兑而成的酒。这种酒的酒精度数低,色泽清澈透亮,酒味香醇,同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本草拾遗》又言:“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是古人对茶和茶疗的一种充分肯定与赞美。现代医学表明,茶多酚、咖啡碱是茶酒的主要成分,其中咖啡碱主要有兴奋中枢、振奋精神、强心利尿等保健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磷酸二酯酶,而磷酸二酯酶能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所以它受到抑制后胃壁细胞就会分泌大量胃酸,从而促进消化。诃子丸在使用方法中载有“茶酒任下”,意思应该为或以茶下,或以酒下,而非以茶酒下,但在书中另一处所载用于治疗眼疾的鸠狸丸以“茶酒下”,可见茶酒是存在的。诃子丸虽非茶酒下,由于茶、酒均可下,便知二者均能起到某一作用,所以用诃子丸进行消食化气时以茶或酒送服,以助消化。
(3)薄荷酒:
薄荷,辛凉,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以薄荷酒下治疗伤寒中风的通关散,不难看出是取酒及薄荷的发散之性,二药搭配使用,其发散之力愈强,散其郁于肌表之风寒之邪。
(4)荆芥酒:
沉香天麻煎丸在治疗风气不顺、赤点瘾疹时,以荆芥汤或荆芥酒下药二十丸,又载“秋夏宜荆芥汤,春冬宜荆芥酒”,是因秋夏天气炎热,人体阳气也随之旺盛,春冬天气寒冷,人体阳气闭藏或萌动而刚欲升,酒性热,饮之可温阳祛寒,故有此论。荆芥,气温,味辛、苦,入肺、肝经,能解表祛风、透疹、止血。疹多由风邪而起,瘾疹尚不能透发,乃以荆芥酒予之。荆芥辛温,具有发散之性,又有祛风透疹之效,入肺经又可助肺宣发透疹。酒性升散,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荆芥与酒相配,共奏祛风、透疹之功。
(5)盐酒:
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饮食五味进入人体,各有其所喜。《素问·宣明五气》指出“咸入肾”。《黄帝内经》中论述类似于“咸入肾”的理论还有很多。如《灵枢·五味》云:“谷味咸,先走肾。”《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咸先入肾。”由此看来,咸由水生,而肾又属水,同气相求,故咸入肾。四生散在治疗肾脏风时以盐酒调下二钱,可见用盐作为引经药。《本草纲目·食盐》曰:“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故以盐酒送服四生散,引药气入肾脏以治其病。
(6)生姜酒:
生姜酒首次记载于《本草纲目》,曰:“姜酒……治偏风,中恶疰忤,心腹冷痛。以姜浸酒,暖服一碗即止。一法:用姜汁和曲,造酒如常,服之佳。”生姜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见或用到的一种食材,其辛温而散,能入脾胃经而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酒磨丸可在发挥自身药效的基础上,借助生姜酒的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力,治疗胃寒吐逆,效果极佳,同时生姜又可作为脾胃的引经药,酒亦可温阳散寒。生姜酒度数低,对于胃寒导致的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口淡不渴等症,老少皆可饮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姜酒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所用生姜具有抗老防衰、抗癌防癌之功效。生姜酒中所含的挥发油是促进血液循环的主要成分,能抗菌、抗衰老、抗疲劳;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和肠管道蠕动,可以促进消化;其他大量糖类、含氮物质和有机酸,是增加人的肌力的有效成分。同时,生姜酒还是很好的佐料,无论是用它做汤做菜,都能使人感到美味可口。
(7)当归酒:
云母膏在治疗“血气”病时,以当归酒下一分,每日一服。中医病证中虽无“血气”一名,但根据云母膏的主治可以推断出其意,病机为血气瘀滞导致的疮疡。当归酒首见于《本草纲目》:“当归酒,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当归煎汁,或酿或浸,并如上法。”在《雷公炮炙论》中又有酒当归的制法:“凡使当归,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无论是当归酒还是酒当归,二者药用价值相似。当归,甘、辛,温,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治疗痈疽疮疡,酒煎后,活血化瘀、疏通血脉之功倍增。此酒适合因瘀致虚,或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患者饮用。
通过以上《苏沈良方》中有关酒疗法的论述,足见酒在治疗疾病时被广泛应用,而且疗效显著,对后世临床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酒与医的关系
我国人民掌握酿酒技术历史悠久,现有文字记载为四千多年的历史。《说文解字注》谓:“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姒少康是姒相之子,夏朝君主,所以后世认为酒的酿造初始于夏朝,故后世皆称酒为杜康。而《淮南子·说林训》谓:“清盎(白酒)之美,始于耒耜。”故也有人认为,我国以谷物造酒的历史是渊源于新时器时代。酒的出现,最初很可能就是谷物久积之后自然发酵,便产生乙醇和其他物质,结果酿成了天然酒。古代酒为粮食所酿,故酒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且酒的兴盛是国家安定富饶、人民丰衣足食的象征。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创造了多彩的酒文化。人们在长期饮酒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饮少量酒可以活血通络、祛寒止痛、令人兴奋,大量饮酒则会出现麻木、呕吐、头晕头痛、胃痛等现象,所以酒在生活中的作用,除了供人们日常饮用、增添情趣之外,另一方面便是治病。在古代,“医”为“ ”。《说文解字》谓:“ 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注疏》曰:“ 之字,从 从酉…… 者酿粥为醴则为 。” ,表示病人发出的声音;酉,表示医生用酒治病。清代徐灏的笺注为:“ 本酒名,故从酉, 声,治病 药为主,以酒为使,故 药并称。”这说明用酒治病是医生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酒与医的关系绝非一般医药关系可比。历代医家均有直接用酒治病或治病时常常借助于酒力,使药物能发挥更好的疗效。所以《汉书·食货志》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记载,在《十问》中记载“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不胥卧而究理,故以为百药由”,这与班固的“酒为百药之长”的观点是一致的,进一步突出酒在中医药中的重要作用。
(五)历代医家对酒的应用
以酒为药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说源远流长。药酒的使用至迟也不晚于殷商时期。甲骨文有“鬯其酒”的记载,这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医疗也可用于祭祀,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虽未对酒进行介绍,但其序言中有“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记载,亦说明了当时酒剂存在的普遍性。酒在古籍中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记载不胜枚举,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名医扁鹊诊齐桓侯时所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说明了当时扁鹊就以酒治疗胃肠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仓公淳于意的诊籍中已有用药酒治愈“风蹶胸满”的记载,可惜未记述药酒的成分和制作方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专篇,对酒的性质做了描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贤也。”《说文解字》云:“醪,汁滓酒(浊酒)也。”《素问·缪刺论》云:“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此句论述的是治疗尸厥的左角发酒。《素问·腹中论》中载有以鸡矢醴治疗鼓胀且效果显著,即“一剂知,二剂已”,虽未记载鸡矢醴方的组成和用法,但在《圣济总录》中载有“以鸡屎白,晒干为末,每用醇酒调服一钱匕,食后、临卧服”,以及在《奇效良方》中记载“鸡屎白半升,以好酒一斗渍七日,每服一盏,食后临卧时温服”,都对其配方和服用方法做了详细记载。《灵枢·寿夭刚柔》对治疗寒痹进行了详细论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可见于方中加入大剂量的酒(二十升),说明酒在治疗寒痹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体现出酒性温热,能温通经脉,祛寒除痹。综上所述,自春秋战国时起,医生以酒醪治疗疾病,和针石、汤药一样已是很普遍的了,自此以后各个朝代的各类医药专著中均有关于酒之药用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则对红兰花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以酒为主要药物组成的药方的适应证、具体用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叙述,此外还在10余个方中采用酒送服药物的方法。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有猪胰酒、金牙酒、海藻酒、桃仁酒等药物或食物与酒同酿或同渍后服用的方法。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最早记载酒的性味功能——“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并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提出药酒的制作方法——“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沥出,不必待至酒尽也”。唐代孙思邈对药酒的论述更为详细,如“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纳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所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方中用了酒,其中或以酒煎,或以酒浸泡,或以酒送服,并指出“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名为“元日”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的诗。“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其中的“屠苏”,就是屠苏酒。屠苏酒最早为汉代崔 《四民月令》所载“椒柏酒”,是将大黄、乌头、白术、防风、桂枝、花椒、 等中药放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方法由孙思邈掌握后,他在每年春节前,总是要分送给亲戚、乡邻一包药,告诉大家以酒泡药,除夕饮用,可以预防疫病。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春节的习俗。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70种药酒,其中人参酒、鹿茸酒、五加皮酒等,至今仍在应用。
药酒的出现是我国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认识到酒是用谷物和曲所酿成的流质,其气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塞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用,对于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效果良好,也可以在治病开处方中,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以酒为使”,来引导诸药迅速奏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由于药酒具有适应范围广、便于服用、收效快捷、易于保存等独特优点,深得患者的欢迎。
虽然酒在治疗疾病时被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又深得患者的欢迎,但酒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也不是所有疾病、所有患者均适合加酒治疗。诚如李时珍所言:“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又因人的体质各有差异,有的人酒量很大,有些人不胜酒力,还有人酒不沾唇,所以临证时要因人制宜,辨证施治。
(六)酒疗法适宜病证及临床禁忌
历代医家通过对酒制剂的临床运用,逐步总结出了酒制剂的适宜病证与临床禁忌,为临床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适宜病证
(1)平素阳虚,易感风寒湿邪引发的痹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功能活动受限者,宜选择鹿茸类的药酒。
(2)因外力损伤所致的血瘀证患者,可选用当归酒。
(3)平素少气懒言,倦怠乏力,易出虚汗者,可选择一些以人参为主的药酒。
(4)平素血虚所发头昏眼花、面色萎黄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宜选用熟地、当归、大枣类药酒。
(5)平素腰酸背痛、筋骨不坚,易劳累的患者,可以选择具有强筋健骨、舒筋活血功效的药酒。
(6)老人和体质虚弱患者,宜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服用。
(7)各种皮肤病患者,除了口服以外,还可以外用涂抹药酒至患处。
2.临床禁忌
(1)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忌饮。
(2)急性传染病或高热患者,不宜饮高度药酒。
(3)对酒过敏者,忌服。
(4)凡痰黄黏稠、痰多,实热喘嗽,胃脘胀满,头身困重等痰热湿盛证患者,忌服。
(5)各种血证之血分有热者,禁饮。
(6)凡属阴虚火旺证,症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骨蒸劳嗽、颧红盗汗者,忌服。
(7)妇女月经过多,慎服活血类药酒。
(8)孕妇、幼儿,慎服或忌服。
(9)妇女产后瘀血蓄积所致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若在哺乳期,慎服或禁服。
(10)患有精神类疾病者,忌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