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之地。早在八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從事生產活動。古代部落首領黃帝統一黃河流域之後,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並定居在陝西、甘肅、山西地區。黃河兩岸的西安、洛陽都曾是千年古都。
黃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它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匯集了四十多條主要支流和千餘溪川,其中渭河是黃河最長的支流。
黃河的上游、中游、下游各有特色。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上游,全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黃河上游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45.7%。黃河中游流經廣大的黃土地區,許多支流挾帶大量泥沙匯入,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泥沙使河水呈現黃色,故名黃河,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據統計,每年約有十六億噸泥沙流入黃河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3%。由於從中游流至下游的泥沙量巨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有名的“地上懸河”(即河床高於流域內的城市地表、農田等,全靠大堤約束),也造成黃河水災多集中於下游地段。
黃河流經陝西與山西之間的秦晉峽谷時,兩岸石壁峭立,五百餘米寬的洪流驟然緊束,其狀狹如壺口,河水則在五十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湧,形成著名的“壺口瀑布”。作為中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的主瀑布寬約四十米,夏秋時黃土高原暴雨頻頻,河水猛漲,瀑布寬可達百餘米,氣勢恢宏,濤聲轟鳴。冬季冰封雪凍,兩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峯倒掛懸崖,晶瑩剔透;春季冰雪融化,冰凌紛紛崩落,場面壯觀。
秦晉峽谷南端出口,傳說為大禹治水時所開鑿的禹門口,峭壁夾峙,形如門闕,相傳鯉魚若能跳過此門,即可成龍,因此又被稱為“龍門”。至今“鯉魚跳龍門”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強烈象徵意義的說法。
古往今來,詠黃河的詩詞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在〈將進酒〉中如此描繪黃河的磅礴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抗日戰爭期間,著名的〈黃河大合唱〉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見證並承載了中國文明的發展史。黃河水澆灌的文明歷來都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夏、商、周三代,黃河文明以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文化為中心,又以河洛文化為代表,《詩經》《易經》等不朽之作均出於此。而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因此把黃河稱為“母親河”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