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泰山
泰山是“五嶽之首”,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位於山東省中部,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
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二十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着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第一高山,也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作為“五嶽獨尊”的泰山還是政權的象徵。歷代帝王登基或國力強盛之際,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二十七次,足見其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泰山有雄偉高大的自然景觀,有數千年人文景觀的烘托,更寄託了中國文明精神文化的深厚內涵。
泰山宗教是泰山文化的精髓,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以本土道教為主,儒釋共存,博大精深。史上著名道人崔文子、張煉師、丘處機、張三丰等曾在此修煉。孔子多次在泰山講學,今天遺存的相關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並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佛教於四世紀傳到泰山後,經石峪所刻佛教經典《金剛經》名揚天下。
最為人們熟悉的名句,莫過於成語“穩如泰山”,出自漢代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後形容像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史家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杜甫〈望嶽〉也是一首描寫泰山的名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地區屬温帶季風性氣候,氣候與植被都有明顯垂直變化,植被依次為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高山灌木草叢,林帶界線分明。泰山有百年以上的古樹三萬餘株,其中名木有漢柏、唐槐、五大夫松等。
泰山的名勝古跡眾多,除著名險路“泰山十八盤”之外,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峯、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三月到十一月,上山之路有四條,其中最能體現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的是東線,即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碑刻、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
1987年,泰山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語是: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是遠古靈石崇拜的遺俗,指民間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鎮宅壓殃,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