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鸿影:陈芳烈科学文化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长的沃土 生命的摇篮——为人民邮电出版社65华诞而作

人邮社,你好!

1962年,我前脚踏出校门,后脚便跨进了你那充满浓郁花香和墨香的小院,有幸成为第二批从邮电院校直接输送到这里的年轻学子,为人作嫁的笔墨生涯也便由此开始。翌年,我还赶上了建社10周年。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在你的麾下度过了36个春秋。直到1998年,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笔,走向人生的一个新的站点——退休。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老人们在南戴河海滨留影(左起:王卓倩,陈瑞霞,章燕翼,陈芳烈,佟树龄,王先华,赵大和,尹钟禄)(2001年6月12日)

今年,是我退休后的第20个年头。在这耄耋之年,我迎来了你65华诞,不禁心潮起伏,深情脉脉。我要大喊一声:“人邮社,你好!”

我要把发自内心的话说给你听,把深情的祝福送给你。

人邮社,我成长的沃土,生命的摇篮

在纪念人民邮电出版社65华诞之时,36载的编辑生涯便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重现。

我怎能忘记,是你最早为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敬业”“诚信”和“自强不息”的血液,教导我把读者奉为“上帝”,把“为人作嫁”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而孜孜以求。在这文化之邦,我受到老一辈出版人的言传身教,目睹他们为邮电出版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我没有忘记,佟树龄、王先华、陈新元等老编辑对我手把手地“单兵教练”;没有忘记,施镭主编亲自为我的习作配图并一字一句地修改;没有忘记,在接受筹备《电信科学》复刊任务时,沈肇熙等先辈的深情嘱托和期待……

感谢你,人民邮电出版社!是你引导我的事业之舟从这里扬帆启航;是你为我提供了一个挥洒青春年华的广阔舞台。你是我成长的沃土,生命的摇篮。

改革开放的硕果,几代人铸就的丰碑

有人说,品牌是出版者出版的书刊质与量的长期积累,是对出版社信誉、品位和实力的综合评价。我认同这一看法。

65年来,人民邮电出版社从只有30余人的小出版单位,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集多种传播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出版大社,无论是在出版规模上,还是在书刊质量上,都有了跨越性的发展,有口皆碑,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人民邮电出版社65年的巨变,是几代邮电出版人拼搏奋斗的结果。他们砥砺前行,不断用自己编纂的佳作、巨著为邮电书苑增光添彩,为今天的邮电出版丰碑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们还要感谢改革开放,是它为邮电出版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991年10月,人民邮电出版社首次在日内瓦世界电信展上展出书刊。图为国际组织的友人前来参观

还记得,在庆祝建社40周年时,我们曾以“已形成日出一书和十余种期刊的规模”而自豪;没想到,在25年后的今天,我社年出书规模已达到了3000多种,出版的书刊覆盖多个领域,且以纸媒、电子音像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呈现。1994年,童趣出版公司作为国内唯一的合资试点,在刚成立时,带给我国儿童的只有一本《米老鼠》杂志,但现在童趣的出版物已是林林总总,实现了从一本试刊到多种刊物,年出版童书600多种的嬗变……这些都是我们所切身感受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巨变。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无线电爱好者读本》在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001年,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现场)

难忘读者作者一片情

人民邮电出版社65年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几代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他们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也是我们的依靠。

记得在“文革”中极左思潮泛滥的那些年,稿费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而取消了,但我们出版社的书和刊仍不停地照常出版。这是因为在我们周围,有一批愿意与我们一起坚守文化阵地的作者和读者。不久前,我遇到一位在1978年唐山大地震时被借调到出版社帮助编稿的作者,他深情地对我说:“我与人民邮电出版社有着40年的友谊,我们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今领军IT领域的邬贺铨院士,曾是《电信科学》杂志最年轻的编委,也是一位热心的作者和认真的刊评人;业内知名专家赵慧玲曾多次提起,在学术专著出版困难的年代,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筹资出版了她的《窄带ISDN》一书,令她至今难以忘怀;已在硅谷生活近30年的微波专家甘本祓,在回国的短暂行程中也不忘来出版社探访,深情地回顾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出版社的亲密交往,以及一起主编“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等的往事……

提到读者,我想起了1999年在嘉兴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交科普年会时难忘的一幕。当时我住在南湖饭店。一天早上,一位身背工具包的师傅叩开了我的房门。见我神色诧异,他连忙笑着解释说:“我是南湖饭店的电工,我的电工技术都是从《无线电》上学来的,我要向你们表示感谢!”然后鞠了三个躬便匆匆离去。此情此景,令我和同屋人万分感动。《无线电》杂志的同志们得知后也感动不已。他们当年这种“接地气”、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的经历,为我们邮电出版人做出了表率。我想,作为一个出版人,还有什么比得上读者对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更珍贵呢?

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65年,成绩斐然。我为曾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和拼搏而自豪。

当今,我们正面对一个阅读多元化,多媒体、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如潮涌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我相信,新一代邮电出版人一定会不改初衷、不辱使命,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规划出版社的明天,再创佳绩,再续辉煌!

原载于《银铃之声》,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