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激荡:徐江善深度调查作品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北京:跨世纪的反思与飞跃

作为首都,作为伟大祖国的一个特殊窗口,北京近两年来的政坛人事更迭、经济社会走向,备受国内外瞩目。

世纪之交,北京如何确定历史方位?

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

隆冬时节,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的687名代表,带来了首都各条战线改革开放的新信息。

把握首都的功能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新中国定都北京,使千年古城焕发了青春。

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钱光培等研究人员介绍说,国家对北京的城市定位一直有不同的认识。1983年和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在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专家们认为,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关于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中央关于北京城市定位的一系列指示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揭示。

1995年“陈王案件”发生后,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鼓励所有在北京市工作的同志都要认识到做好北京市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努力创造第一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北京无论经济工作、城市建设还是其他工作,都要按照首都的性质和特点来安排,充分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着眼于和有利于更好地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尉健行同志任北京市委书记以后,市委在认真吸取“陈王案件”教训的同时,端正指导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对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对北京市的基本市情做了深入的反思和再认识。尉健行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北京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的要求,也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他多次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北京市同样不能例外。

在他的倡议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邀请和组织了数百位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咨询,完成了《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这一总报告。

随着指导思想的端正,各级领导干部明确了北京不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但一切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四个服务”缺乏物质基础和保证。贾庆林同志接任市委书记、市长后,更加重视对市情的研究,并把它作为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基本出发点。他从三个方面作出精当的阐述:

北京作为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服从和充分体现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一要求,做好“四个服务”,这是北京城市的基本功能;北京作为首都,无论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首都和大城市相比,还是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首都相比,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城市,这是北京发展的基本现状;北京作为首都,应该也有条件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工作水平和工作经验,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对北京工作的基本要求。

认识的透彻,带来行动的自觉。北京在世纪之交,开始新的飞跃。

把集中力量发展首都经济摆在首位

贾庆林同志到北京市工作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和首都经济工作发展思路日益明晰。他提出,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首都经济摆在首要地位。首都经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应当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充分发挥首都比较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是既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又体现较好效益的经济。改革是振兴首都经济的根本出路。

1998年初,北京市确定了抓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三项工作重点。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部署了重点抓好“一批一批、一片一片、一块一块”。“一批一批”就是根据不同企业情况,采取不同对策,优中选优扶持一批,千方百计解困一批,多种形式放活一批,兼并破产淘汰一批。“一片一片”是指调整国有企业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改变分布过散状况。“一块一块”就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的原则,打破行业、部门、地区界限,通过联合、投资、参股等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

同时,确定“五、六、七”发展格局,即大力扶持和培育适合首都特点的五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商业、金融、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电子、汽车、机械装备等工业支柱行业,普通住宅建筑产业;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道路交通和环境保护六大系统上;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有发展潜力的七个重点区域。

这一系列举措,被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誉为“思路清、目标明、要求严、标准高、切实可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酒仙桥电子城和纺织一条街的方案已开始实施,重新调整了汽车和化工工业的发展规划,加快了资产重组的步伐,一批重大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开始启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抓住71户重点企业和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赋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实效显著。五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开始加速发展。

尽管不是经济中心,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思路带动新发展,为首都的各项事业注入新活力。

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把北京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是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的客观要求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望,也是全市干部群众企盼已久的心愿。北京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北侧,亚洲最大的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大型居住区——望京新城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在市中心区周围建设10个城市边缘集团。崇外大街、阜外大街和颐阳路拓宽改建,陕甘宁天然气700千米主体管线铺设,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第三水厂新增1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的扩建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与十里长安街平行的平安大街也于近日开工修建。水、气、电、热和邮电通信等供应能力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全面部署了到本世纪末建成的50个标志性建设项目,预示着首都的城市建设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预计到1998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807.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654元,年均递增分别为11.3%和10.4%。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7%、41.5%、53.8%。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3.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6平方米。全市移动电话已达64万部,城区每两人就有一部电话机。

沟通中国,联系世界,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北京与世界上21个国家的21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中有138家来京投资,世界80家跨国公司在京建立了公司,外商驻京代表机构4000余家。

北京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会议举办者青睐,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扩大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成功,开辟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资的新渠道。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外贸公司、工贸公司、自营出口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多渠道出口的格局。

北京市的领导保持着清醒头脑,看到了北京离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经济实力看,北京国内生产总值202亿美元,而东京、纽约等城市达1000亿美元;从城市基础设施看,北京的道路面积率只有2.5%,在世界36个大城市中居第24位;从环保、供热等方面看,北京被列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之一,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30%;从生活质量看,恩格尔系数为46.5%,仅处于小康阶段,居民住房和城市绿地都存在差距。

差距产生了压力,压力增强了信心。北京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仅以科技教育为例,北京地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万,两院院士占一半;有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386个,全国第一;高校67所,每年推出科技成果约1万项。

北京有能力在历史性的飞跃中跨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贾庆林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奋斗目标——

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和城乡人民生活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水平;到下世纪中叶,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民主法制和道德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当东方天际呈现新世纪的曙光,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风雨飘摇的北京城是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进入20世纪的;如今,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首都1200万人民满怀豪情大步迈向21世纪!

(1998年冬写于北京,与冯瑛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