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我国农村有举办寄宿制小学的历史,低龄儿童寄宿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可资借鉴。按照时间顺序,收集寄宿制小学发展政策、案例,纵向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5年农村举办寄宿制小学(含幼儿园)的纵向发展脉络,分析历史背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当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提供经验支撑。梳理文献,寻找研究理论基础,界定内涵,为调查问卷的变量设计提供依据。
研究过程中查阅并整理了《中国教育年鉴》中29省(上海、天津没有相关资料)有关寄宿制小学的资料。从CNKI网站收集了各地报纸关于寄宿制小学报道151篇。通过17省教育厅网站收集有关政策及报道268则。按照“同心圆法”检索国内期刊文献,分别以“低龄寄宿”“小学寄宿生”“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篇名检索文献444篇,经整理得到有效文献113篇。以“boarding school”“boarding primary school”“boarding elementary school”为关键词,检索EBSCO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全文数据库两大数据库122篇英文文献,整理出有效文献39篇。
二 自然观察法
针对研究对象中超低龄儿童填写问卷不便的情况,本书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的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通过对样本学校蹲点观察的方式,了解、记录超低龄儿童整体的学校生活、学习状态,为全面了解低龄儿童生存状况提供素材。
三 调查法
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原计划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各两个典型省部分县市省为样本,选定山东、福建(东部);山西、湖北(中部);贵州、广西(西部)作为样本省。选定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拟发放问卷3000份,访谈各类人群100人左右。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寻找规律。
实际研究过程中进行了部分调整。首先是对省份选择的调整,东部的山东省难以进入现场,已经联系到的蒙阴县某小学碰到学校一起安全事故而失去了进入现场的机会。通过与山东省教科院的电话沟通得知,全省原本有不少寄宿制小学,但近几年逐渐减少。考虑到大多数寄宿制小学集中在沂蒙山区,其基本情况与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相似,实际研究中以加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样本量弥补。后来,利用马云基金会的工作关系更换为浙江省淳安县。福建省寄宿制小学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由于缺乏沟通调查的基础,没有机会亲临现场。通过参加歌路营举办“共助农村寄宿制学校内涵发展研讨会”的机会,认识了2个农村寄宿制小学校长,了解了部分情况,并通过参与歌路营基金会和马云基金会组建的寄宿制学校交流群开展网络调查,获得较为丰富的资料。中部地区选择了山西、湖北两省,西部地区选取了广西、甘肃、贵州、四川、青海5个省份开展了实地调查。
四 个案研究法
选取比较典型的地区和学校,针对特殊的个体、团体和问题深度跟踪研究。主要选择贵州省为深度跟踪对象,选择典型学校设立观测点,建立合作关系。四年来,课题组共收集典型个案31个,分别涉及乡镇中心小学、乡村完全小学等类型,拍摄照片1000余张,文字记录10余万字,以叙事方式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典型学校的具体做法。
五 比较研究法
寄宿生与走读生比较:本次调查采用整班抽样的方法,对每一所学校三年级以上各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针对住校生、走读生及校外借读生展开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住校生与走读生生活、学习状况进行比较,用以判断研究问题属于寄宿制教育模式所致,还是所有学校的普遍问题。探索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学校生活学习的真实状况及其与非寄宿同龄儿童的差异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东部、中部、西部及省际比较:利用各省的统计数据、课题组调研数据比较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规模、地域分布特征、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从中探索出寄宿制小学办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