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一)研究对象创新
关注农村低龄寄宿儿童这一庞大的生存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学界对农村寄宿制小学与寄宿制初中寄宿生并没有做过多区分,对策建议也对小学寄宿生的特殊性关注不够。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小学寄宿生绝对人数长期保持在920万人以上,最高峰的2007年达到988万人。近1000万人的规模,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关注这一群体,进而关爱这一群体就是一种研究创新。
(二)研究视角创新
以往研究多单纯关注寄宿制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管理等要素,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低龄儿童生活的关照。低龄寄宿儿童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学生和寄宿生,这样一个社会亚群体与同龄人在相同成长阶段到底面临着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社会要如何构建关爱体系呵护儿童健康成长?本书认为,关注儿童生活要胜于学习、关注儿童发展要胜于学校发展,当我们改善了儿童生存状况,学生喜欢学校以后,最终可以达成提高质量的目标。
(三)应对策略创新
梳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历史发现,除寄宿制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外,其他有关生活服务的问题一开始就存在,至今仍未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宿舍床铺、澡堂、食堂就餐、充足的高素质生活指导教师配备、学生课余活动设施器材等。显然,顶层设计仍然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资源配置,对于生活服务的相关要素总是因陋就简。特别是关于新增生活指导教师的职责简单、待遇过低,根本没有办法弥补家庭抚育功能的缺失。笔者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围绕儿童生活创新政策干预机制,改变传统资源配置模式,提供优于家庭的生活与娱乐环境,在幸福生活的基础上达成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 不足之处
(一)样本选择的局限性
从样本数量上看,农村寄宿制小学一般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行程过长,耗费时间,样本学校数量稍显不足。课题组调研的最偏远的湖北省恩施市某乡离县城114公里,而且山路崎岖。贵州省六盘水市某乡距县城80多公里,道路泥泞,悬崖峭壁,危险重重,险象环生。这些自然因素给调研带来了很大困难。就样本结构而言,受制于学生理解力、阅读力,此次偏重于小学高年级段。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如广西上思地区、贵州大部分学校,少数民族居多,很多孩子到了小学还不会普通话,每次问卷调查都必须读题,使调研效率大打折扣。当然,对小学生发放问卷的可信度倒是出乎意外,小学生一般不会撒谎,回答问题时主观臆断较少。
(二)身心健康与营养膳食两项指标测量相对简单
这两项指标在问卷设计时观测点相对简单,如心理健康方面,问卷只涉及想家、想家人、孤独感、精神状态、伙伴关系等方面的主观感受,专业心理测试难以开展。营养膳食结构也只能从就餐习惯、饮水、零食、能否吃饱、荤素搭配情况方面做一些调查,而真正涉及营养结构就需要有专业人员完成。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借助已有专业研究结论来补充论证学生身心健康与膳食营养结构方面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被迫略写社会干预机制构建
由于研究课题设计时限定了“国家干预”机制,应对策略多集中于解决学生吃、住、学、乐、安全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强调的是公共财政的责任。对于低龄寄宿儿童关爱体系构建的社会参与机制没有办法详细陈述。虽有涉及,也只能从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