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波斯的伊斯兰教时代前的文明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伊朗族及其文明是不能绕开的话题。伊朗族的构成部分较为复杂,包括波斯人、米代人和大多数古伊朗的其他民族。严格来说,这是印度—伊朗人或称为“雅利安人”大家庭的一个分支。而雅利安人本身是印度—欧罗巴民族中的一部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定居伊朗。具体定居时间,我们无从知晓。早在公元前14世纪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西北部,就生活着许多米坦尼人。他们的国王便有印度—伊朗式的称号,整体族群也敬奉着印度—伊朗的神祇。
在语言方面,原始的伊朗语言和梵语颇有渊源。查阅史料,我们能知道伊朗语有两种方言形式。一种被称为“老波斯语”,是波斯本部法尔斯的语言。另一种则是“真德语”,既是米代即米地亚的方言,还是拜火教圣书即《阿吠斯陀》所使用的语言。后来在生产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种伊朗语言,即帕拉维语或派勒维语,是帕尔提亚人和萨珊王朝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伊朗族人,应是居住在今伊拉克—夷·阿杰米地区的米代人。公元前612年,米代人的君主赛阿克萨利斯攻克了尼尼微。随着新政权的兴起,亚述人的领土变得四分五裂,大多落入米代人及其盟友巴比伦人的手中。经过两方势力的博弈,米代人占领了亚述本土,巴比伦人则占领了迦勒底和叙利亚。历史发展永恒的主旋律,就是政权的更迭翻覆。公元前550年或前549年,另一支强大的伊朗族波斯人击溃了米代人建立的帝国。这支强悍的势力在其主君居鲁士的带领下,继续蚕食米代人的领土及其藩属范围的土地。野心一旦燃起,便不会轻易熄灭。公元前546年,这支势力又吞并了小亚细亚地区的吕底亚王国。随后在公元前545—前539年,居鲁士又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印度河东部的伊朗地区。最后在公元前538年,他率兵攻克了巴比伦帝国即迦勒底和叙利亚地区。战争如同一把举世无双的利刃,被君王们拿在手中开疆拓土。经过多年的杀伐决战,阿契美尼德王朝终于建立起来,直到公元前330年迎来覆灭。公元前525年,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继续征伐,顺利征服了埃及。
而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实力一度滑坡,甚至开始走向衰微。但王族后裔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6年)即位后,重新整顿朝纲,挽救了国家危局。与此同时,大流士一世及其后代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还将目光转向了希腊的领土。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对希腊的征伐都以失败告终。就连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86—前465年),也同样铩羽而归。公元前第5世纪末、前第4世纪初时,希腊政权所面临的威胁愈加减少,只在经济和外交方面受到影响。这一时期,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多以阿塔薛西斯或大流士为名。到了大流士三世时,这个王朝逐渐走向末日,被马其顿王朝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亡。而后,波斯帝国也没能躲过大帝的征伐,于公元前334—前324年间彻底覆亡。
在古代世界的诸多民族中,波斯人是最为高尚的族群之一。尤其在他们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充满了荣誉感和侠义主义,富有人性的光辉色彩。这种精神文化如同汩汩细流,能够给人们极大的宽慰。那些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或者布匿克政权统治的人们,更能在邪恶、野蛮和残忍的强烈对比下,感受到波斯人的高尚精神。从波斯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我们就能感觉出他们身上的亲切感。例如,希腊人在与波斯人互相争斗后,便将其视作值得尊重的对手,而非对待普通属国一般居高临下。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希罗多德是希腊著名的希腊史历史学家,他曾写道:“受到教育的波斯青年,都懂得三件事:骑马、射箭和永远真挚诚实。”
在伊朗人和印度人彻底划分界限之前,他们共同属于印度—伊朗民族。这个民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较为特别,主要供奉着两类主神。一种名叫“提婆”,又称“天神”,其寓意是青天上的神;另一种名为“阿修罗”或“阿胡拉”,即侧重道德方面的“真主”,纯属自然方面的成分较少。随着这两个民族的分裂,人们对于这两种神祇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度人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提婆”升格至“上帝”的高度;二是将阿修罗的地位贬低为神祇的敌人,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泰坦”一般,之后则干脆视之为魔鬼。相对地,伊朗人的变化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提婆”变为魔鬼,又称为“提夫”;二是将“阿修罗”视作唯一的真神。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伊朗人的信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大流士一世镌刻在岩石上的铭文内容,我们能清楚看出这一点。在这一时期,阿修罗其中之一的“阿胡拉·玛兹达”已经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神。这位原本只是象征着智慧的神祇,开始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此时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已然忽视了其他神祇的存在,王室成员只信奉“阿胡拉·玛兹达”。这样一来,王朝距离一神教就剩咫尺之遥。信众们强烈的崇拜情绪,往往会通过一系列仪式表现出来。比如在露天祭坛上点燃圣火,这种火焰会被称为“阿塔尔”。在波塞波利斯地区,研究人员发掘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贵族陵墓,在墙壁的高浮雕上发现许多图案。这些别致的图案仔细刻画了点燃圣火的仪式,是我们研究史实最为有力的证据。在神秘的仪式上,国王端庄地站立在祭坛之前,一个长着双翼的神灵形象同时出现在上方。有猜想认为,这个神灵形象是阿胡拉·玛兹达,或者是国王的保护神即“弗莱瓦什”。相对比之下,印度—伊朗民族所信奉的另一大神祇米特拉却很少出现。在原本的宗教中,米特拉是“信约之神”,代表着约束众人言行的含义,后来变成了太阳神。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风俗中,人们普遍有埋葬死者的传统习惯。与这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是一个由僧侣组成的教派或阶级。这个教派名叫麦吉教,常被希罗多德提起。根据他描述的种种迹象,我们不难推测出麦吉教就是左拉图斯特拉或琐罗亚斯德的玛兹达教,又称“拜火教”。
对于琐罗亚斯德的研究,到今天还在继续。由于史料有限,他的生存年代很难精准确定下来,大概时间约在公元前第7世纪时期。按照传统的说法,琐罗亚斯德生于米代,在20岁时开始遁世隐居。而后到了33岁,他开始向世人传播自己的教义。在琐罗亚斯德的辛勤努力下,一位名叫维什塔斯帕的王子被成功教化。而后,他还曾远行到巴克妥利亚地区。77岁那年,他在蛮族入侵引发的战乱中丧生。琐罗亚斯德还撰写了圣书《阿吠斯陀》,其中最古老部分“伽塔(圣歌)”的作成时间,似乎正是公元前7世纪——这位教主实际生存的年代。而这部圣书的其他部分,则在较晚时期才成书。琐罗亚斯德曾在“伽塔”(圣歌)中说,他的使命是来净化宗教。换言之,他的教义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教化,以二元论为本原的基础。具体来说,这种精神的内涵一方面有阿胡拉·玛兹达,代表光明和善良的本原,被信奉为神明。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有安哥拉·曼纽,代表着黑暗和罪恶的本原,如同玛兹达教中的撒旦一般。这两种力量分别造出世界上的一切善良和一切邪恶,互相对应与制衡。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神祇与阿胡拉·玛兹达所并存。这些神明是将高洁品德人格化之后的产物,他们的地位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天使。地位较高的神祇是六位“阿美沙·斯朋陀”,代表着“圣不朽者”,是种种抽象概念和基本道德的人格化,比如,代表着善良思想的“沃胡·玛诺”,代表着高尚德行的“阿沙·瓦希什陀”。在这六位“阿美沙·斯朋陀”之下,还有无数被称为“耶泽陀”的圣灵。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神“阿塔尔”,被称为“阿胡拉·玛兹达之子”,常排在第一位。在玛兹达教中,“阿塔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圣火祭坛就是为了供奉他而设的。在“耶泽陀”中,与火神相对应的还有水神“阿波”,也有其神圣的地位和寓意。除此之外还有日神“赫瓦尔”,代表着光的威力,是前面所提到的信约之神“米特拉”的仆从。传奇的是,供奉祭拜米特拉的教派还将这位神祇传播到了希腊—罗马世界。“弗莱瓦什”和“维利特拉格纳”也属于善良神祇“耶泽陀”群体,各自都有神圣的意义。前者既是保护神,又代表着灵魂的本质,后者则是胜利之神。与这群善良神明相对应的,则是由安哥拉·曼纽所创造出的代表邪恶的神祇。其中的“提婆”即“达依瓦”,与许多其他印度教中的神明一样,从前有着崇高的地位,后来却被贬低为恶魔或者魔王。往昔代表着圣洁与光辉的神明,渐渐变得与“德鲁吉”和“派丽佳”为伍。要知道这两者分别代表着厉鬼和女妖,都是为信教者所厌恶的。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质上都是善与恶的彼此斗争,以及互相流转与制衡的过程。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和验证这一点。玛兹达教徒们虔诚地相信,在人死后他们的灵魂是不灭的,会经过一道“审判桥”,决定此后去向。一般而言,过桥的灵魂会被神明审核生前的种种言行举止,或是升往“圣歌之乡”享受快乐,或是被发配到地狱和“德鲁吉”作伴。在玛兹达教的经文结尾,也有对世界万物命运的乐观设想。在时间走向终结的时候,会有奇特的人物“瑞希安特”出世。他是琐罗亚斯德的儿子,一直待在父亲身边,就像基督教中的“弥赛亚”一样,负责主持死者复活后的最后审判。世界万物走向尽头时,大地弥漫着一片汪洋似的熔金。在一片寂灭之象中,最后的审判就此开始,毁灭包括安哥拉·曼纽在内的一切恶类。这个时刻,所有善类终于战胜了恶,将会得救而后走向光明与极乐。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习俗中,人们会将死者埋葬。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正统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们的处理方式则完全相反。他们崇拜自然界如火、水、地等元素,不愿意让尸体污染了它们的纯净。所以,琐罗亚斯德教徒们会选择曝露死者的尸体。从这种细节的对比中,我们能够看出宗教的变迁与发展。具体来说,在萨珊王朝时的玛兹达教极具影响力,一度成为波斯国教。但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它的地位大幅下降,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教派。
君主国家因其统治理念的专制色彩,常具有等级森严、规矩严苛的特点。但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社会文化充满了开明包容的气象,在组织观念、治理人才和宗教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开放自由的风气。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勤勉于政事,认真设计了波斯帝国行政机构的规划格局。他将自己统治的广袤领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整齐的小块,共约二十个行政区或者州郡。在每一个区都设有三位长官,分别是州长、皇家秘书和驻防军司令官。其中,州长负责处理民间事务,皇家秘书掌管与文牍有关的一切事宜,司令官则管辖着驻守当地的军队。这三位长官各司其职,由巡按统一监管。顾名思义,巡按的主要职责便是定期巡查各地方的行政状况。整体看来,这样的统治机制主要是按照两种原则设计的。第一是中央集权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第二是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以互相制衡的方式防止任意一方独大揽权,最大程度保证政局的稳固。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种集中化并不代表着要将其他民族的个性全部磨灭和抹杀。相反,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其他各民族,都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波斯人始终信奉自由主义,就算成为东方世界的霸主,也依然心存仁念。他们仍会允许辖区内的其他民族保持精神独立,不断发展固有的文明。这样宽厚的心态,直接促使不同民族间的文明并肩前进。就连在敏感的宗教信仰方面,波斯人都未曾强行干预,一直抱着接纳容忍的态度。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亚述人。他们不仅要征服其他民族,还要用最严酷的手段改造敌人的信仰,即对外族人的“上帝”宣战。在亚述人的信仰中,本族的大神亚述和伊什塔尔同样所向披靡,不仅俘虏了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还打败了泰尔的贝阿尔、巴比伦的马尔都克、苏萨的苏西纳克和底比斯的阿蒙等神明。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则完全不同,从一开始便抱着兼收并蓄、谦逊仁爱的态度。他们对信仰充满了克制和理性,没有过分的狂热。比如,那时的波斯人从未将本族信奉的阿胡拉·玛兹达的地位提升到至高无上,也没有故意贬低赛姆人或埃及人所信仰的神明。到后来的萨珊王朝,波斯人才开始对玛兹达教无比狂热,与整个西方全然分裂开来。这样截然不同的政策,必然会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这一点我们能从犹太人身上得到验证,特别是从他们对待征服者们的不同态度上。对于那些用铁血手段征战四方的民族,如埃及、亚述、迦勒底和后来的塞琉西与罗马的统治者们,犹太人充满了怨愤与不满,用种种诅咒来发泄胸中怒意。可是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诸位君王们,犹太人却心悦诚服,甘愿承认他们是真正的主人。这种臣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表现在犹太民族文化的许多细节中。比如,犹太人将居鲁士美化成了一位民族英雄,还让本族女子以斯帖登上《圣徒传》中的亚哈随鲁王的宝座。诸多细节汇总起来,我们能发觉这种判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虽然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一个典型的君主制国家,也有专制主义色彩,难免会受到蠢笨拙陋且反复无常的君王影响。但是这些在宫廷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并没有在政治层面造成巨大影响,动摇其稳固的根基。其后果远不如恺撒时代那样惨烈,没有出现血染罗马的惨剧。某一位大流士君王或者阿塔薛西斯王的个人行为,并不会阻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正常运转,也不会妨碍政府的福利设施。就像尼禄暴君虽然疯狂无道,却并不影响罗马人的和美生活。
亚述帝国建立后,统治者用严酷手段保持政局稳定,对被征服的民众横征暴敛。但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君王用合理、正规且固定的税收制度来治理国家。除此之外,他还在帝国内部建立了发达的交通网。不管是从小亚细亚到埃及,还是从叙利亚到外乌浒河地区,都有通达的道路和驿站。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转,政府还花费人力物力慎重维护着。因为社会环境的和平安宁,人们也打消了征战的心思。古代社会中常见的民族与民族间、人与人之间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战争忽然销声匿迹,反而被一片祥和所取代。就像是西方世界的“罗马太平盛世”一般,阿契美尼德王朝也营造了东方世界的盛世。在两个世纪里,这个祥和的盛世一直存在于,从高加索山脉到阿拉伯沙漠、从博斯布鲁斯海峡和西里内伊卡到印度河的整个东方。与过去充满战乱和杀伐的时代相比,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西方世界中,希腊时代之后的各城邦分崩离析,罗马帝国建立后又恢复了盛世祥和。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做出的功绩,完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波斯人时,不应该仅仅把他们当作与希腊人对抗的“野蛮人”,还要考虑他们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战争和文化上波斯人略逊一筹,但这个民族建立的功业也是值得歌颂的。毕竟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相比,大部分民族都没有取得足够高度的文明成果。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日耳曼人还是拉丁人,放在这样的天平上都会显得相形见绌。但是仔细研究就能发现,这些所谓的“蛮族人”或“未开化的人”,都没有辜负自身的使命。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波斯人和罗马人都是古代时期少有的民族,特别是能够长久地维持一个伟大帝国运行,这样的成就实属罕见,就连希腊人也没能做到。虽然在后世人眼中,希腊人充满了智慧和自由的光辉特质,但是没能保证宏大政局的稳固和长久。反观那个时期的波斯人,在建立中东霸业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成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权。这个统一有序的政府运行平稳,还实施了诸多充满仁义色彩的政治举措。而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此前的人们都在赛姆族人的统治下,充满了仇恨、分裂和暴行。对比之下,我们便能发觉波斯人的贡献与成就。
在世界文明宝库中,米代—波斯文明是东方世界的璀璨明珠之一,散发着最为辉煌的光芒。希腊人对于苏萨和波塞波利斯的荣华十分向往,常常不厌其烦地赞扬这些文明。在现当代,人们发掘出了彩釉炼瓦浮雕的“射手”“众神”等作品,更加证实了那些时代的繁华与文明程度之高。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艺术的根源就在于伟大的亚述—巴比伦传统。就像希腊艺术对罗马艺术的影响一样,迦勒底—亚述艺术对波斯艺术的影响同样巨大且深远。这种影响力体现在波斯文明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普遍使用的文字。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人一开始就采用了楔形文字,并且在之后进行简化。此前数目众多的符号,逐渐减少到只剩下36个。而且,那时的铭文作品,不管是单独运用老波斯语,还是常见的运用三种语言(老波斯语、伊拉姆—安赞尼特语和迦勒底语)的内容,都是用楔形文字刻画而成的。论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物质文明,诸位君王所用的王室装饰可作为范例研究。这些装饰设计的精髓,完全继承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古王国文明的风格。王朝的君王住所,也选定在迦勒底—伊拉姆领土内的苏萨地区。除了道德的因素,单从文明的扩张与征服来看,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米代人攻克了尼尼微,波斯人攻克了巴比伦,就像是古代迦勒底—亚述文明征服了伊朗一样。
□波塞波利斯之浅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