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犯罪整体的空间态势
中国犯罪整体的空间态势是指中国犯罪在空间分布上所呈现的具体特征和样态,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上的具体特征,受我国地理范围中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态势有较大差别。二是犯罪在虚拟空间的分布特征,注79伴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中的犯罪分布态势值得关注。
一、 地理分布特征
(一) 地区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中国刑事犯罪率的变化,可以理解刑事犯罪率的整体分布态势。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差别较大,这种犯罪的地域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犯罪类型的差异性;二是不同区域犯罪绝对数量、相对比例的差异性;三是不同区域犯罪类型、数量增减变化的差异性;四是在各种犯罪的影响程度(危害性)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各地的经济社会条件与历史、风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993年至2008年,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由高低相间的分散分布,逐渐发展到高刑事犯罪率地区向东南沿海转移并集聚,低刑事犯罪率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并集聚;就不同的时段变化而言,1993年至1998年,刑事犯罪率高值地区逐渐由西部移至东部地区;2003年至2008年,刑事犯罪率高值地区逐渐由北部地区移至南部地区。显然,我国犯罪地理分布与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对此,有研究指出这种分布存在五个特点。一是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总体分布呈现出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特征,空间集聚的程度不断加强,形成对比十分明显的分化:高犯罪率地区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犯罪率地区则集中于中部地区。二是刑事犯罪率的增长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注80三是在考虑时间和空间异质效应的条件下,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在与收入差距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显著相关。四是行业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显著,但城乡收入差距和省域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没有影响。五是空间邻近效应是影响刑事犯罪率的极重要因素,其作用程度与稳健性都比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影响更大。注81另外,不同类型的犯罪在我国地理分布上也有显著差异。整体上看,发达地区的金融类犯罪发生概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故意杀人、伤害等传统暴力型犯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暴恐案件”较之于内地地区更多,威胁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完整统一。
1. 中东部地区犯罪
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与社会发展活跃,也是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度最大、外来人员最多的地区,但犯罪率也相对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25个城市(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6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9个)社会治安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2004年至2007年,这些城市(除个别外)的刑事立案数和犯罪人数大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注82该区域犯罪特点如下:
第一,犯罪类型特征。具体而言:①该区域犯罪以贪污受贿、走私、盗窃等以图财为目的的犯罪占主导地位。②卖淫嫖娼等性犯罪屡治不绝,由此引发的其他犯罪类型也占相当比重。③在涉外犯罪中,以侵财型犯罪为主。以上海市为例,2003年以来,涉外犯罪每年以超过20%的比例递增。在涉外犯罪嫌疑人中,既有中国人侵犯国(境)外人员的,也有国(境)外人员侵犯他人的。随着入境人员特别是低端人群的大量涌入,境外人员大多与境内居民处于混居状态,使针对境外人员的犯罪更容易得手。④跨国(境)犯罪比较突出。主要犯罪种类有制造、贩卖毒品案件,走私案件,组织偷渡案件,跨境绑架勒索案件,黑社会组织跨境发展势力犯罪活动等。尤其是涉及港、澳、台的跨境犯罪更为突出。
第二,犯罪方式特征。该区域犯罪流窜作案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预谋、设置圈套干扰侦破和使用现代器械、药物的现象较普遍;一些罪犯利用各种渠道勾结境外犯罪集团,实施危害程度较严重的国际犯罪。同时该区域犯罪作案手段的智能化、技术化水平较高,网络犯罪突出。注8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对2016年至2018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网络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案件量在全部刑事案件总量中的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案件量同比升幅为50.91%。其中大部分案件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京、沪、津、渝地区法院审结网络犯罪案件合计总量仅占6.81%;福建、浙江、山西等十地利用网络手段实施犯罪的案件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犯罪总量大。在全国刑事案件高发的宏观背景下,该区域刑事案件数量连年增加,占全国刑事案件的比重也逐年增大。2002年至2004年,刑事案件数量分别为1 746 389件、1 921 146件、2 224 555件,占全国刑事案件的比例分别为40.2%、43.7%、47.1%。注84
2. 东北地区犯罪
东北地区犯罪存在一些特殊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别明显,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手段以“软暴力”为主。从发展过程来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经历了从“纯暴力”到“软暴力”的过程。在大众观念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意味着“纯暴力”行为。随着各级政法机关不断地严打高压,黑恶势力不断翻新犯罪手法和犯罪形式以逃避打击。目前此类犯罪更多使用言语恐吓、电话滋扰等“软暴力”行为来达到目的,采取围而不打、打而不伤、伤而不重的手段逃避打击。组织头目趋于“幕后化”,不直接参与具体犯罪;一般成员趋于“市场化”,临时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实施威胁恐吓行为。一些黑恶势力还以合法的公司、企业等实体作为掩护,实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注85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手段中,使用枪支弹药占19.8%,使用管制刀具占40.6%,使用威胁等其他手段达到33.0%(详见图1−3注86)。这种从“纯暴力”到“软暴力”的转变,一方面反映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逃避制裁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加大了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的打击难度,侦查机关取证难等。
第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方式较为传统。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单一型犯罪占4.9%,复杂型犯罪占95.1%,注87这说明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在从事犯罪活动时往往没有固定的犯罪形式,在犯罪形态上以实施不特定的犯罪为主。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主要涉及的罪名包括: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非法经营罪、非法持有枪支罪等,其中,抢劫罪、盗窃罪、寻衅滋事罪尤为突出(详见图1−4)。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类型基本分为两类:一是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如故意伤害、绑架、敲诈勒索等;二是日常的小型犯罪,如寻衅滋事、抢夺等街头犯罪。至于更高级的犯罪领域,即“从事获取暴利的非法交易和投机生意”和“白领或经济和商业犯罪”则鲜有涉及。

图1−3 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手段类型

图1−4 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名分布
第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区域化特征明显。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主要集中在本市区、地区,且流动性不大;但也有扩大到境外的(详见图1−5)。需要指出是,一些黑社会性质组织在境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仅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同时也进一步刺激和诱发了境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活动,导致境内外黑社会势力合流,使我国境内一些黑社会性质组织具备了向黑社会组织、国际性跨国犯罪组织转变的基础要素。注88

图1−5 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区域
3. 西部地区犯罪
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明群体共存的地区。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之后,西部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与此同时,该区域犯罪也呈现出一些特点:一是经济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速度远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大要案件日益突出;犯罪类型增多;犯罪手段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高科技性的特点。二是犯罪日趋智能化、专业化、职业化。三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境结伙作案增多。具体如下:
第一,犯罪多呈现家族性或团伙性特点。团伙犯罪的数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且这种犯罪形态具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增长的幅度较大。例如,2011年至2015年,团伙犯罪的数量所占的比重从13.3%增长至22.7%。就2015年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团伙犯罪的数量已接近总犯罪数量的1/4。而在我国中东部地区,2011年至2015年,团伙犯罪的数量所占的比重从13.1%增长至19.3%,团伙犯罪的数量大约为总犯罪数量的1/5(详见表1−2注89)。
表1−2 2011—2015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团伙犯罪占总犯罪比重

第二,犯罪多以自然性犯罪和暴力性犯罪为主,甚至有些暴力性犯罪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杀人罪、抢劫罪、强奸罪和故意伤害罪等四种暴力犯罪在犯罪总数量中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1/5降到2015年的1/6,并且单就每一种暴力性犯罪来说,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详见表1−3注90)。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上述四种暴力犯罪类型中,除杀人犯罪和强奸犯罪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外,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两种暴力性犯罪则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整体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例如,2011年上述四种暴力犯罪占到总犯罪数量的28.1%,大约占到当年犯罪总数的1/4之多;2015年上述四种暴力犯罪则占到总犯罪数量的40.01%,大约占到当年犯罪总数的1/3还要多(详见表1−4注91)。
表1−3 2011—2015年全国暴力犯罪占总犯罪比重

表1−4 2011—2015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暴力犯罪占总犯罪比重

第三,毒品犯罪形势严峻。例如,2009年甘肃省临夏州公安机关成功侦破杨宗仁毒品犯罪集团,共缴获毒品海洛因1 490克。2010年西藏自治区破获各类毒品案件84件,缴获各类毒品41.4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139人。注92凉山州全州30%的刑事案件与毒品有关,全州70%的治安案件与毒品有关。注93
第四,多以民族宗教为由实施犯罪,更有甚者打着宗教的幌子,实施分裂国家的严重犯罪行为。
第五,未成年犯罪情况比较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继续减少,2015年全国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被告人43 839人,同比下降13.04%。注942014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新疆共判处未成年罪犯2 367人,其中2014年判处未成年罪犯869人,2015年判处未成年罪犯1 220人,增幅达到40.4%,占全部刑事被告人的3.5%,即每200名刑事案件被告人中就有7名为未成年人。注952010年以来,甘肃省各级法院共判处未成年被告人4 552人,占生效判决总人数的5.6%。注962013年青海省法院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295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25人,下降7.9%。注97可见,该区域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依旧严重,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二) 城乡犯罪分布特征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人口持续从农村涌入城市,从中小城市汇聚于大城市,代表当代文明高峰的特大城市及高密度城市的崛起势不可挡。同时,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也使城市地区的犯罪率有所增长。城市中的“陌生人社会”改变了以往农村、乡村地区“熟人社会”的交往模式,这为一些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提供了实施空间。注98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趋势冲击着农村地区旧有秩序,部分恶性案件发生于农村地区,对当地治安和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统筹地区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源上减少城乡各自的犯罪问题。
1. 城市犯罪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犯罪产生了显著影响,城市案件数量大幅增加,犯罪重心明显向城市偏移。
第一,犯罪主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流动人口犯罪占全部犯罪的大部分。据统计,流动人口犯罪占上海全部犯罪的50%以上,在广州高达80%,在深圳竟达97%。注99②白领犯罪增加。白领犯罪的多发领域和环节为: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土地拍卖等部门和领域;以及项目审批、工程立项、土地征收、土地批准征用等环节。③女性犯罪快速增长。女性的犯罪类型以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最为突出。改革开放初期,在公安机关查获的全部作案人员中,男性占绝大多数,通常在97%以上,女性约为2%—3%。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犯罪的绝对数持续增长。1982年至1989年,女性犯罪增长了72.82%,平均年递增8.13%。注1002003年到2009年,在我国监狱全部在押服刑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从4.3%上升到5.23%。注101同时,女性犯罪出现男性化的趋势,女性杀人案比男性更加突出。女性犯罪从过去的盗窃犯罪、性犯罪为主向参与或直接进行暴力杀人、结伙抢劫、诈骗及拐卖人口等严重刑事犯罪的方向发展。
第二,犯罪类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侵财型犯罪突出。由于城市经济发达,财物相对集中,城乡间的财富差别刺激了部分不法分子实施犯罪活动。此外,城市商业区盗窃机动车案件多发,入室盗窃和户外扒窃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根据公安机关的统计,偷盗机动车案件、入室盗窃案件、户外扒窃案件分别约占公安机关全年受理刑事案件的12%、30%、15%。注102②目前全国受工业“三害”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注103诸如水体、大气污染犯罪,盗伐、滥伐森林犯罪,毁坏耕地犯罪,破坏性采矿犯罪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正在以“遍地开花”之势大量蔓延,形势严峻。注104③职务犯罪多发。城市化的过程中,易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追求目标。项目审批、工程立项、土地征收、土地批准征用等环节成为职务犯罪的多发领域。④传统犯罪类型大量出现。如卖淫嫖娼、毒品犯罪、车匪路霸、拐卖人口等急剧蔓延,其中卖淫嫖娼、毒品犯罪在经济比较富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注105
2. 农村犯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农村社会治安总体稳定。但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案发率年年增长。与城市犯罪人相比,农村犯罪人侵犯熟人比重仍然较高;犯罪地点集中,犯罪的流动性不突出,基本上是在本地区实施犯罪行为。可以说犯罪地点集中、流动性低是农村犯罪的一大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注106具体而言,农村犯罪的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类型多集中在侵财、暴力、危害公共安全等方面,呈类型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二,犯罪呈现集团化特征。在农村犯罪中,农民多以老乡、亲戚朋友结伙形成“小帮派”“小团体”,作案呈现集团化趋势,尤其是在盗窃、故意伤害等犯罪活动中,多为两人以上的农民团伙共同作案。
第三,低龄化、低文化特征明显。就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犯罪中,未成年人占较大比重,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第四,犯罪率呈季节性变化。在农村犯罪中,季节与犯罪表现出一定关联性,如农村人员作案时间有选择性,一般在夜晚、春节前、夏季及农忙季节。在夏季容易发生强奸、诈骗、抢劫、抢夺等案件,在冬季容易发生盗窃、故意伤害等案件。
3. 城乡接合部犯罪
城乡接合部是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的前沿,是城乡往来的咽喉之地,市区与郊区间的边际作用非常活跃。城乡接合部的居民构成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在人口、经济、文化、景观等方面均存在城乡交错的特点。由于外来人口云集,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监控力薄弱,城乡接合部是流窜作案、销赃窝赃的理想处所,属于犯罪多发点。
第一,犯罪主体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犯罪主体向低龄化发展;犯罪的职业性重化;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比重大;本地违法犯罪分子与外来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共同犯罪的案件增多;女性参与的犯罪案件增多。
第二,犯罪类型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流窜犯罪突出。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管理难度大的特点进行流窜违法犯罪,或在城市、农村作案后来到接合部窝赃、销赃;或在城市、农村作案之后隐匿、逃避到接合部;或在接合部进行违法犯罪的预备,再窜到城市、农村实施。②侵财犯罪突出。由于城乡接合部的厂矿企业多,开发区多,居民小区多,商店、饭店、娱乐场所多,以及作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集散地,城乡接合部的财物高度集中和流通频繁。凡此种种均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突出。由于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员多,过往人员多,文化娱乐场所多,人员结构十分复杂,加之大量农民闲置房屋的出租,违章建筑的私搭乱盖和管理措施的滞后,使得城乡接合部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犯罪分子或聚众赌博,或进行卖淫嫖娼、传播淫秽物品,或吸毒贩毒,甚至制毒。注107
总之,城乡接合部区域的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变化与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建立城乡接合部的犯罪防控对策,就应充分发挥群众在预防违法犯罪中的作用,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落实防范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技防水平,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立体、综合防范体系。
二、 在虚拟世界的分布特征
“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对对应,它是数字化的现实社会,网络、网站是它与现实社会联系的桥梁。2016年全年新开通网站125.9万个,每月平均开通10.5万个;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较2015年增长59.9%。虚拟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虚拟世界犯罪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社会危害性极大。注1081998年至2009年,我国网络犯罪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详见图1−6注109)。

图1−6 1998—2009年网络犯罪案件数量
“虚拟世界”犯罪主体身份复杂,不容易被发现真实身份和物理位置,而一些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侦查定位更加困难,注110很难确定犯罪主体的具体信息。而且未成年人的参与度比传统犯罪更高,造成的后果往往不亚于成年人犯罪。例如,少年黑客莫尼柯在实施其足以让世界震惊的行为时年仅14岁。注111可见,构建和完善我国网络虚拟社会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具有必然性。同时,“虚拟世界”的犯罪几乎能囊括现实社会的所有犯罪类型,并不断涌现出新型犯罪,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病毒类网络犯罪。病毒类网络犯罪是所有网络犯罪类型中危害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类。根据计算机反病毒厂商江民全球病毒监测网(国内部分)、江民病毒预警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多个机构联合监测统计,2006年1月至12月,江民反病毒中心共截获新病毒60 383种,较2005年增长56%;江民KV病毒预警中心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19 319 658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感染计算机病毒66 606种。这些网络病毒都以非法入侵网络用户的主机,窃取密码、账号、隐私,破坏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等为目的,给用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仅“熊猫烧香”蠕虫病毒一经面世,就迅速出现八百多个变种,在短短的一周内感染多达896万余台电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注112
第二,盗窃类网络犯罪。电子商务、网络银行、在线支付等网络应用使网络犯罪有着巨大的财富吸引力,通过网络平台非法窃取他人银行账号、密码实施盗取钱财的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盗窃类网络犯罪的一般手法是通过网络侦听、软件扫描或者在用户主机植入木马程序来获取银行账号等信息,通过暴力解码来获得口令或者密码,从而盗取用户钱财。
第三,网络洗钱犯罪。网络洗钱主要包括利用网上银行洗钱、利用在线销售服务洗钱、利用网络赌博洗钱、利用网络保险洗钱、利用网络证券洗钱、利用网络理财洗钱等形式。注113网络洗钱其实是传统洗钱方式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演化,实质上是借助互联网实施的传统洗钱。自2016年以来,广东、浙江等地破获多起利用比特币、维卡币(Onecoin)等虚拟货币实施的非法集资、传销案件。在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甚至发现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比特币洗钱。注114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法定的数字货币将面临更大的反洗钱监管挑战。
第四,入侵类网络犯罪。入侵类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未经允许,擅自侵入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删除、增减、干扰、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来达到破解网络平台安全系统的目的,从而获取控制权限。入侵类网络犯罪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或者程序后门等非法获得系统控制权,轻则影响用户主机的稳定或者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重则威胁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
第五,色情类网络犯罪。色情类网络犯罪是利用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公众媒体,来发布淫秽色情图片、视频、网站等信息获得巨额非法利润的犯罪行为。例如,在互联网上通过建立色情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组织淫秽表演等方式吸引眼球,通过网站点击率及收费注册会员等方式获得巨额经济利益,包括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淫秽色情表演,传播淫秽色情电影、图片等。2013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查处国内违法违规网站近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涉黄网站。注115
第六,网络恐怖犯罪。网络恐怖犯罪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宣传恐怖主义、组织恐怖活动等。例如,恐怖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联络、策划、训练、招募和筹集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