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谈求知
1-1 才上一层楼,前方万重天
写这篇小文前,上互联网查阅,才知道福建沙县有16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的是坐落于大洛镇宝山村的锣钹顶,海拔1537米。我在沙县长大,上大学前去过的最高峰是高桥镇桂岩村的天台山。站在海拔约千米的山顶一带,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是近处林木葱茏,远处峰峦叠嶂。当时年少,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后来即使远至天涯海角,总有山与我相伴。
山外是何处?23岁那年,我去福州上大学。三年后,1978年,临毕业时,父亲得了急病,我赶回沙县。几天以后,他去世了。父母合葬在柱源村后的一座小山上(墓地是父亲生前选的),山下是柱源村与镇头村之间的小盆地,盆地中间有条小溪,溪边多水田。我小学毕业于镇头小学,学校后面是重重高山。
从老家赶来参加葬礼的大表兄包朋华,站在父母的墓前,指着对面的山峰对我说:“南表弟,这座墓风水不错,正对高山,寓意‘看得高,走得远’。我相信,舅舅的心愿是你将来越过这些山,到‘外面’去。”
大表兄是姑姑的大儿子,生于1925年,比父亲小六岁。他们舅甥二人,从小在福建古田的小山村里一起下田干活、读书识字,十分亲密。我四岁时,我家就已从古田搬到沙县。懂事后,我只见过大表兄寥寥数次。他怎么知道父亲的心愿呢?父亲从未对我提起过啊!
我不懂风水,在场的其他亲友与父亲的同事们也不懂,我们都不明白大表兄说的“外面”到底有多“高”和多“远”,以及要越过多少座山才能到达。那是1978年夏天,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
四年以后,我30岁,“高飞远走”,去了美国留学。两国之间,相隔“千山万水”。身在异国,我有时会琢磨,大表兄说的“这些山”是这“千山”的一部分吗?我抱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在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工作了12年。1994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前身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任教,心态逐渐转变为“那山望着这山高”。我曾在《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一书中回顾过这个转变过程。
香港是个“山城”,无论哪一处,最多步行几十分钟就能到山边。天气晴朗时,我经常与学生们去学校的“后山”笔架山游学(见本书彩插图片1)。我告诉他们,眼前目力所及的山,无论是位于对面的香港岛,还是坐落在脚下和周围的新界与九龙半岛,我几乎都去过。往西边大屿山与澳门方向远眺,那一片海域中显露出座座小岛,海天之际隐隐有数重山。我常问他们:“你们能看到几重山?”这些山峰,最远的在几十公里以外,即使天气再好,也总是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学生们看了又看,数了又数,有些回答“五重以上”,有些回答“七八重”,回答“九重”的最让我感兴趣。原因是,“九”是“大数”,泛指“多”。我跟他们谈起大表兄在我父母墓前说过的那一番话。我对他们说:“我当年都走得出去,你们年轻,将来一定会比我‘走得远’。希望你们首先学会‘看得远’。”
我们有时也在山上探讨怎样才能“站得高”。我们引用过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体会那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我们也结合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开讨论。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振奋向上的豪情壮志。我尤其喜欢在山顶附近的最佳观景点谈论这些话题。那里,蓝天白云,视野开阔,“触景生情”,心胸也变得开阔了。我曾据此写就以下感想:“对我而言,初登笔架山时,从观景点四望,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现在,不管往哪个角度望,都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人往高处走,登山次数多了,才能‘消化’眼前的‘景’‘象’,越往上行,思考与境界自然越‘高’‘远’。在大自然中领悟人生真谛,层次不同,风光各异,潜移默化,行胜于言。”至于学生们,一批批地来了,又一批批地离开了。二十多年过去,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早已比我“看得高,走得远”。
去年,我65岁,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幸运地加入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身处深圳大学后海校区,“悠然见南山”。我曾与一群修我的课的大一学生去附近的南山公园游学。公园高处,蛇口港与整个深圳湾尽收眼底,远处可见深圳湾大桥和对岸的香港。我们互称“同学”(人生路上一同求学者),互相鼓励。将来,他们也一定会比我“看得高,走得远”。
今年夏天,我与童泽林、张宁、张琴和周玲等几个早已毕业的学生结伴去云南游学。我们的最后一站是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3300米左右的高度可能是我这个年纪能承受的最高海拔了。古城的制高点是建立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龟山公园。站在山顶,抬头可见连绵不绝的雪山,低头可俯瞰县城全貌。公园里有座大佛寺。夕阳下,大佛寺牌匾下的两句诗清晰可见:“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见本书彩插图片2)。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经》第四章)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1978年从福州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至今正好40年。《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福建沙县山区走出来的我,仍对世界充满好奇,带着求知的渴望,眼光“朝上朝外”,快乐地探索未知。
正所谓:学问人生,永无止境。才上一层楼,前方万重天。
201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