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概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特色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方对后世中医学的影响

经方的理论体系非常完备,理法方药浑然一体,是完全独立于《黄帝内经》体系之外的学派。人们以经方派与时方派划分中医临床两大流派,可知经方派独占半壁江山。在诸多方面,经方对后世中医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方是处方医学,《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部分,两书所收方剂269首。这些处方被后世广泛使用,诸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肾气丸、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散、半夏厚朴汤等耳熟能详的方剂依然是今天的常用方。

后世的一些处方也借鉴了经方的制方思路:如附子理中丸,即是经方的理中丸基础上再加附子;六味地黄丸,则是由八味丸化裁而成;增液承气汤,即是由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生地、麦冬、玄参而成。因此,经方也被后人称为“众方之祖”。

处方是药物使用的基本单元,经方归根到底又是用药的医学。“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可见,经方又与本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经方的用药经验对后世的本草研究也有一定影响。清代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即是参考《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药物配伍来注解《神农本草经》。

以“三阴三阳”为框架的“六经”理论独树一帜,为经方的重要标志。把病位与疾病的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时”“空”并行的特色。“六经”不仅是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也适应于杂病。俞根初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通俗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在临床上的普遍指导价值。千年以来,“六经”散发着浓郁的学术魅力,吸引众多医家去研究与应用,如舒驰远的“六经定法”、祝味菊的“伤寒五段论”。

《伤寒论》以伤寒为研究对象,阐述疾病发展与治疗的一般规律,也是最早以伤寒为主题的著作。其治则、治法成为后世治疗外感病的圭臬,也是后世“伤寒学”的基石。《伤寒论》影响了朱肱、陶华等通俗伤寒派医家。关于《伤寒论》的研究著作有千余种,研究者有700余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伤寒学派。

《伤寒论》的思想也对后世温病的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医家积极使用伤寒方治疗温病。如陆九芝认为,“凡温热之治,即当求诸《伤寒》之论”;恽铁樵认为,“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亦当以《伤寒论》为准。凡《伤寒论》中祖方,用辛凉不参以温药者,皆是治温病之方”;章巨膺认为,“阳明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芩、连、膏、黄,仲景用以治阳明证,即用以治温热病”(参考黄煌著《中医临床传统流派》)。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还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汉方,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即是以此立宗成派。汤本求真则是东洞之后古方派的倡导者,所著《皇汉医学》即是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专著,学术影响甚广。大塚敬节更是一生“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1975年,由日本厚生省监修完成的《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共收210个处方,其中《伤寒论》方44个,《金匮要略》方37个,经方占比在38%。经方在汉方中的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