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科举太费纸了
“胶纸均净,不晕不滞,这位学子磨的墨真好,是特意学过的吧。”
贡院的官吏,发纸张走到姜塬的号舍,看一眼砚台,顿时称赞。
姜塬不敢妄自尊大,起身作揖,“确实如此。”
他为赵祯调理身体的一个多月里,经常出入福宁殿和垂拱殿,三番五次遇到官家吩咐内侍磨墨。
那出来的色泽、质感绝对没得说,为此他暗暗留意技巧,私下又去请教。
如今研出的墨,比之前有着明显的进步。
开玩笑,赵祯身边的贴身内侍多少有点本事傍身,不然哪能杀进天子近侍的范围?
官吏笑了笑,放下足量的纸张就走了。
姜塬重新坐下,把纸张整理好,分出一部分用作草稿,一部分是写正式答卷。
科举对于答卷的要求,是全方面的高要求,文章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明了,答卷干净整洁。
三年才开考一次,应试又未必能上榜,不卷怎能行?
片刻之后。
有官吏抬着一块公示木板,放在姜塬的正前方附近,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块,保证学子看得清楚,视线不好就敲锣叫人询问。
上面写着今日的策问题目。
问…
《周礼》言‘以礼乐合天地之化’,而《礼记》称‘礼时为大,顺次之’。
今欲承三代之遗风,兴当世之教化,当何以调和古礼与时变?其参酌《易》《书》之旨,陈安邦定民之策。
姜塬心想这策问要考的范围够大,一道题目就包含了数本经典,知识少了都难以答得上来,更不用说写出上乘的答卷了。
除了策问题目,后面还附带了几道墨义题。
取一张草稿纸铺开,姜塬没有心急的提笔,脑海先捋出一个大致的答案,同时要避免「祯」「贞」「恒」等御名的避讳字。
白日的炽热,蒸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吱吱喳喳的叫唤。
姜塬神思笃定,提起笔蘸上墨汁,毛绒的笔尖触及在纸张上…
《调和古礼与时变疏》
臣闻《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书》云:‘协于克一,罔俾世迷。’
盖圣王御极,必因时立制,以礼乐为纲维,以损益为枢机。昔周公制礼,本天秩而叙人伦;孔子定经,酌殷夏而垂宪度。然三代异尚,其揆一也……
……
……
错了错了。
姜塬察觉内容有误,当即把纸张揉成一团,扔到一边去,重新铺纸再写。
就这样前前后后的制定草稿,时间上已经来到晌午。
从包袱里拿出十几个大肉包子吃下,填饱肚子,去除饥饿,再度投入答卷之中。
今日才第一天,他带来的包子多少能留到晚上不会变质。
真变质了,还有炊饼呢。
……
今欲承遗风、兴教化,当参《周礼》六官之序,体《礼记》‘时为大’之训。
昔子产铸刑书,叔向讥其弃礼,而仲尼称之‘古之遗爱’者,非以法代礼,乃以礼融法也。
故《尚书·吕刑》言‘明启刑书胥占’,犹必归于‘德威惟畏’。此所谓‘礼者,天地之经,而时者,圣人之权’。
伏惟陛下绍尧舜之统,法文武之宪。宜令太常考《仪礼》乡射之节,略其笾豆之繁;命礼官参《尚书·无逸》之篇,增以劝农之典。
使耒耜与俎豆并陈,弦歌共陇亩相闻,则百姓知礼乐生于耕凿,而风化行于闾阎矣。
昔召公巡行,听讼于甘棠;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此《易》所谓‘通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策问的草稿总算写出来了。
姜塬擦擦汗,目光来回阅览四五遍,保证没有大问题,文章紧扣策问题,才安心不少。
接来下,又是一道难关。
正式答卷的难度只高不低,字体以楷体为主,草书、篆隶等字体属于禁用的状态。
纸面上也不能留下多余的水墨,需要深厚的功底去应对。
临近夜晚。
姜塬的号舍里又多一小堆的纸团,消耗了不少的纸张。
还好不是卫生纸…
大功告成。
深深的吐出一口气,姜塬望着以楷体写的策问,再三检测无误,便对折好放在一旁,肚子是有些饿了,却不敢拿食物出来吃。
因为他担心时间不够,需要先把墨义题答好。
哐哐哐…
三声锣鼓响,官吏们大声喝止,命令考生们停笔。
态度是很严厉,但是依旧有人没有停笔,反而笔速加快了。
毫无疑问,违规的考生都被逐出贡院。
科举是大宋的根基,官吏不严格监督,事后有问题,第一个查的就是他们了。
收走答卷后。
姜塬点燃一盏油灯,照亮狭小的号舍,狼吞虎咽的吃下炊饼,再去茅房排泄点废物。
身子轻松,挑灯夜读一会儿,换上一套新袍子就睡下去。
这种高度集中精神的局面,它耗费的精力巨高,不睡早点,明天困死人。
到时影响答卷咋办?
第二日是论题。
论…
‘《春秋》重义,左氏详事’——试析《左传》叙史何以彰圣人微言大义,兼论‘属辞比事’之春秋笔法。
有了昨日的经验,姜塬应对的心态好了不少,提笔写下…
《春秋属事显微论》
第三日诗赋题。
赋得《蓼萧》泽及四海。
其格式和用韵都有规定。
姜塬琢磨了一柱香的时间,洋洋洒洒的落笔。
又是三声锣鼓响,代表着今年的秋试结束。
考生们可以自由的离开贡院了。
姜塬收拾好发臭的衣物,装好笔墨砚,在一处水缸,借助水面倒影出的脸庞,把乱糟糟的头发简单整理一下,看起来没那么的邋遢。
几天没洗澡,没吃好,睡的不舒服,又耗费大量的精力,他拿个破碗都可以上街乞讨了。
老朱的副本开不得。
踏出贡院门,姜塬宛如得到新生一般,呼吸的空气,都感觉新鲜无比。
人流量也是十分的大,除了大量的考生走出贡院,外面还有他们等待的亲人、同窗、好友。
姜塬现在回不得他的宅邸,晚上估计还要给赵祯刺个几针呢。
“姜大夫…”
小黄门谭睿从茫茫人海里,精准找到姜塬的身影。
称呼的改变,也是姜塬嘱咐改的,他知道要回宫城,所以提前跟谭睿通了气。
免得大庭广众之下喊他姜医官,被人听到,容易引起议论。
性子里藏着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