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父子交心求上进
从汉代举孝廉开始,那就是为了选拔官员,给天子当打工人的。
刘弘欣慰于儿子的变化,却没有想到,今天忙活这么一场大戏,竟然不是想要借此当官。
“阿父,今天的事情,传遍江东应该不是问题,几个月后,郡县的中正考评,肯定会有我的一席之地。”刘浚之不慌不忙的说着。
晋朝的九品中正制下,每个郡县每年会选取一定数量的年轻人才,让郡县两级中正官进行考评,然后上报朝廷,一般都会获得朝廷或者是开府重臣的征召任用。
对于这一条当官的途径,刘浚之并不打算太早的加入进去。
刘浚之前世大学读的工科,又饱读史书,对于晋朝的政治生态,知道根本不是简单凭借官职就能掌控权力。
如今是什么时代?乃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连身为天子的晋朝皇帝都得拉着王导一起坐龙椅。
这其中原因,无非就是琅琊王氏的势力大过天。
琅琊王氏除了诸多官职与人脉关系,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的人力物力。
虽然在被迫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家底受到很大损失,众多的田产全都扔在了北方。
但是,琅琊王氏带来的部曲、奴仆等人,便有数万之多。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这些人全都是只认琅琊王氏这一个招牌,平时耕作,战时便全都是强力的死兵。
有了这样的基础实力,琅琊王氏才能借助官职与人脉,左右东晋的朝堂。
除了琅琊王氏,其他的陈郡谢氏、高平郗氏、龙亢桓氏等等,也全都是如此。
有这么多得门阀垄断朝堂,刘浚之就算是现在入仕,也不过是沦为下僚。
刘浚之看着疑惑的父亲,继续说道:“可是当今朝廷偏安南方,各家大族垄断朝纲,孩儿心中的大包袱,如果没有自身的实力,怕是也不能施展。”
“不错,我儿心思深远,实在是令为父欣慰啊!”刘弘捋着胡须,点点头笑道。
“所以,今日这邀名江东的举措,不过是第一步计划,抢占今年郡县的中正考评而已。”刘浚之淡淡的说道。
“原来如此。”刘弘颔首了然。
作为钱塘县的士族子弟,刘弘当然有可能获得中正品评的资格,但是他之前的君子六艺和名望,实在是不值一提,只会被评为下三品。
这还得是看在老爹刘弘的面子上。
刘浚之今日所为,便相当于拿到一张稳妥的考评资格。
“阿父,官职爵位,不过是锦上添花,当今天下,如果没有自己的雄厚资本,就算是官职再高,又能如何呢?任凭有天大的本领,也搅动不了真正的朝局。”刘浚之抿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比如陶太尉,已经是位极人臣,可是因为家族寒微,实力不济,过世之后,子孙根本难以为继。”
陶太尉,便是东晋名臣陶侃,他出身东吴将门,在晋朝的时候,起家于郡县小吏,凭借自己的本领,一路做到侍中、太尉、都督荆江等七州军事,获封长沙郡公,可是一生也全都受到琅琊王氏等士族压制,在陶侃去世后,子孙全都默默无闻。
当然,其曾孙陶渊明,可谓是大名鼎鼎,不过,在官职上也就做到县令,然后就已经是天花板了。
“那你的意思是想要如何?”刘弘听了儿子的话,顿时感同身受。
想起自己之前的仕途,刘弘完全认可儿子的想法。
“想要将来不受制于人,别无他法,只能让我们变得比王谢各家还要强!”刘浚之神情坚定的说道。
“谈何容易。”刘弘摇摇头,有心无力地说道。
王谢这些大家族,在魏晋早期,那就已经是盛名天下,家族的人脉遍及全国,人力物力更是富可敌国,在南渡之后,依旧是能稳稳压制江南众多土著‘貉子’。
刘浚之祖父南渡,来到钱塘县,却只带来了男女老少全家几十口人,置业土地更是不过二十倾。
族中也很久没有出现过五品以上的官了。
别说是跟王谢这种顶尖门阀相比,就算是相较于钱塘县本地的士族,除了门第稍高以后,人力物力全都比不上。
“阿父,自从当年先祖定居琅琊,我们族中人丁,其实也是相当繁茂,只要策略得当,将来比肩王谢,也未必没有可能。”刘浚之自信满满的说道。
在汉太祖高皇帝之后,汉室刘姓完全是井喷式大爆发,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姓氏,变成了天下人数前列的人口大姓。
琅琊刘氏,自然也是如此。
“比肩王谢?浚之,如何能成此事?”老爹刘弘霎时双眼发亮,整个人都是坐直了起来。
“当年祖父南渡,乃是有先见之名,才来到这钱塘县落脚,可后来南渡的琅琊宗亲,全都只能在京口一带了,只要能把京口的几个支房宗亲凝聚起来,何愁大事不成?”刘浚之笑着说道。
父亲刘弘闻言,顿时陷入了深思。
刘浚之的话,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年永嘉之乱,琅琊刘氏的宗亲,可是真正的仓皇逃难,抛家舍业来到江东,又只能居住在京口一带。
京口,也就是后世的镇江一带。
东晋时候,这里可不是什么坐拥东西南北的富庶之地。
此时的海岸线,基本就在京口东面不远处,遍地是海滨盐碱地。
北方侨居京口的各个家族,定居在这荒僻区域,全部精力用来垦荒糊口了,哪还有多少余力去想其他。
整个东晋开国的几十年里,侨居在京口的琅琊刘氏,根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宗族领袖人物。
一直要到几十年后,东晋覆灭,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开国,才有了刘穆之、刘勰等名臣名士。
“侨居京口的琅琊宗亲,虽然人数众多,可要获得他们信赖,恐怕绝非易事。”刘弘颇为谨慎的说道。
南渡侨郡的北人,生活可是非常的困苦,想要拉拢这一帮穷亲戚,那得多雄厚的财力?
就凭自己家这点儿财产,只怕连几顿稀粥都分不上几碗。
“哈哈,阿父,此事不易,孩儿当然知道,不过,事在人为也!”刘浚之胸有成竹的说道。
京口的穷宗亲们日子过的苦,对他来说,反而更是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