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5章 经验主义
觉得在陛下心里,赵立宽的功劳已大到不只要奖赏其自身,连养育培养他的高郡王一家都要论功行赏了。
都是朝堂多年的老油条,谁会听不出话外之音。
心里想陛下这会不会过了?
但仔细一想或许陛下真被前线战败吓坏了,如今局势突然逆转,自然对力挽狂澜的赵立宽恩宠有加。
陛下接着说明意图:“今日让诸公过来有两件事,一是议论前线赏罚。二是议定前线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赵立宽的功绩该如何赏赐,孔炿那边如何处置,各位各抒己见。”
话音落下,众人左右相视,没有出来说话的,互相谦让。
只有礼部尚书曹晚林立即出列:“陛下,以老臣之见应将其从左卫大将军提为左卫上将军,加赏俸禄。
我朝以孝治天下,应兼赏其父母,昭示乡里,以为天下人榜样,家乡的骄傲。
至于前线部署,老臣一窍不通。”
陛下突然来了一句:“他无父无母。”
曹晚林愣了一下,点头入列。
相公吴光启出列:“臣以为曹公所言合理,从三品左卫上将军是合适的封赏。
既足以奖赏其功劳,又不太过。
赵立宽终归是少年人,提拔太快容易让其骄傲自满,臣以为亦可在其他方面给予嘉奖。”
陛下问道:“什么方面?”
吴光启拱手:“臣在宣州便偶识赵立宽,其虽是郡王女婿,但自小无父无母,郡王就算再爱厚,也是寄人篱下,是个可怜孩子。
如今他为朝廷立功受赏,臣请赏赐田院,让其有个安家落脚之处。”
上方陛下听了连连点头,乃至拧眉道:“吴相公考虑得周全。
不错,他也快成年了,总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
“宅店务在洛阳有房一千二百余间,挑衅一处上好的宅院赏赐给他。”陛下道,“同时封赏其夫人高氏为三品淑人。”
陛下说着,旁边的翰林院承旨连提笔记下。
在场十余人神色各异,但人人都能品出,陛下对赵立宽这年轻人十分爱厚,他自己加官进爵不说,还赏赐洛阳的上好宅院,那可是有价无市的东西,还爱屋及乌,连他夫人也加赏三品淑人。
不过这封赏可能也有看在高郡王面子上的原因,因为三品已经比赵立宽本人都高一级了。
卫王咬牙切齿,从三品武官!
手下那些废物让他们早下手一个个推三阻四,前线泸州的户部侍郎书信里再三向他保证给赵立宽的粮草已经克扣斤两结果不见成效。
现在就是他想动也要掂量了。
要知道六部尚书也不过正三品官,这赵立宽如今居然成了从三品的武将!
虽然在权力上依旧与六部尚书天差地别,但也是朝廷大员了,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去动手,差点把牙咬碎。
“至于孔炿.......”父皇叹口气:“罚其俸禄一年,让其戴罪立功。”
十余人默然,没多说什么,毕竟如果临阵处置大帅,必会对军心造成打击。
“接下来西南的战事你们有什么意见?”
卫王想也不想,他此时只感觉脑子涨热,一股子火气上涌,如中邪般心里什么都不想,只想无论如何不能让赵立宽接着立功。
不能让赵立宽再立功!
立即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应就此大胜,叛军怕了,我军也损失惨重,即派使者和他们议和!必能成事。”
此话一出,殿里安静了一会儿。
前几天说议和的礼部尚书曹晚林已经转向,陛下盛赞赵立宽消灭叛军的功劳,对其爱厚有加。
就是个傻子也明白陛下心里的想法,必然是倾向于继续打下去的。
谁也没想到这时卫亲王居然会来这么一出,在场十余人三省六部官员以及郑亲王都呆了。
殿里安静一会儿,过堂风一吹,卫王如梦初醒,见父皇面色不善看着他,脑子也清醒过来,想到自己方才的话。
顿时急了,冷汗直冒,五月天只觉脊背凉飕飕的,连找补道:“父皇.......我.......儿臣刚才所说的话,儿臣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不,我是说了话,但我不赞成我说的话!”
众人憋笑,父皇面色不善:“看你是天气太热昏了头!把门打开。”
内侍官连打开殿门。
卫王连连点头:“多谢父皇,多谢父皇!”低头再不敢说一句话,心里咬碎了牙,都怪在赵立宽头上。
“陛下敌损三万,我军折损七千余,就算上西线的,也不过八九千而已。
从全局看我军总体仍占上风。战可以继续打下去。”兵部侍郎道。
郑王此时已完全想明白,自开春后他风头完全压过卫王,连得父皇褒奖。
这些完全是靠他当时随意押中赵立宽,如果赵立宽还能立功,他在父皇心中地位必将越来越高!
连抓住机会道:“父皇,既赵立宽如此骁勇善战,谋略卓绝,何不以其总领大军,讨伐叛逆!
他八千人就能打败三万叛军,攻克坚城。
若是再给他两万大军,届时多少叛军都不是对手!”
郑王话音落下,在场官员又沉默了。
空气变得燥热起来,角落里冰盆里的冰块滴答滴答往下滴水,清晰可闻。
“这.......”连吴相公也犹豫了。
道理大家都懂,战绩谁都看得明白。
可这.......
“可这太突破常规了......”中书侍郎叶谷开口接话,小心翼翼说:“就算汉朝时的冠军侯霍去病,十七岁也不过领兵八百,为前锋校尉。
如今让一个十七岁的人总领三家,率数万大军作战,这会不会......太不符常规,太过冒进。”
在场十余人大多都默默点头,这确实突破他们的想象了。
这种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合理,哪怕赵立宽的战绩摆在那。
人类总归是经验主义的动物,赵立宽的战绩只是一次经验,而在此之前还有两千年的历史可以作为参考。
别说本朝,过去两千年从没出现过十七岁的人挂帅统领三军,全权指挥一场战争的。
即便再天资聪颖的人物,自五六岁能识字学起,到这个年纪也不能懂那么多东西啊,所以大伙都犹豫了,谁也不敢妄下定论。
这么大的事说错话,站错队可是要担巨大责任的。
众人只好把目光看向上方,全看向能一锤定音的陛下。
“此事还请陛下圣心独裁。”吴光启,叶谷两位宰相拱手道,这种事关前线成败的大事他们也不敢做主。
陛下捏着椅背,单手背在背后,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