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较为特殊的角色,他们既充当教育者也充当受教育者,并且具有现代社会特征,行为方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烙印。
一 研究背景
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由经济、制度和信息交织在一起的庞大的经济全球化的网络,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社会中流动和优化配置。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各国的政治、文化也随经济的交融而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我国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巨大改变,但同时,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传播方式,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价值理念的影响力,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快速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良文化腐蚀人的精神、影响人的全面发展。青年人思想活跃开放,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高校大规模招生,高校入学人数急剧增长,毛入学率达到40%,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数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而不断增加,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4.9%。[1]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多重而又特殊,他们既是青年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是受教育者的角色,又是人民教师,肩负教育青年大学生的重任,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他们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对推动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的价值取向、忠诚的职业信念、端正的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履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行为风范,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是“70后”和“80后”,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起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受新文化新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不但学历高学识广,眼界宽思想新,而且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年龄相近,成长的时代背景相似,在思想、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者之间心理容易靠近,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青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师德风范与工作作风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2],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大问题来抓,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3]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4]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开展系统的研究,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
二 研究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研究,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还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发展迅速,学科建设快速推进,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高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路上,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必须紧紧抓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深刻地道出了办好大学的实质。办好一所大学,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需要很多条件。诸如良好的生源、一流的设备、充足的资金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质量取胜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5]《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6]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力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保障,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我国正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高水平大学,既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和成果,更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做支撑,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自然必不可少。2015年国家发布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议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案强调“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7],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是国家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学科领军人才普遍年龄偏大,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青年人才未能全面跟进,师资队伍发展出现断层现象,同时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有脱节现象,与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从责任和使命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支撑。
3.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8]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与青年学生年龄相仿,思想和心理相通,行为取向相近。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治学精神、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的行为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青年教师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坚定,必然引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青年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端正,必然引领学生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反之,青年教师如在教学中表现得或消极颓废,或追逐名利,或政治信仰迷茫,或师德师风不正,等,必然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中显现消极负面的效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如何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如何以其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