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在行为科学以及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内学者对于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思想状况、职业发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方面。具体相关研究概况及述评如下。
一 关于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从古至今,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从未停歇过,经过不懈探索,于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正式问世。“行为科学”是一个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行为学等学科对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群,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类行为的形成、改变及影响,探索人类行为发展规律的科学。
早期行为主义学家华生主张放弃意识,以客观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用刺激—反应的联结来解释人的行为。华生的主张从根本上抹杀了意识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是其主张的行为主义观点最大缺陷所在。
新行为主义学家托尔曼提出整体行为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以生理过程为基础,总是朝向或背离某种目标,并利用客体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托尔曼为克服华生行为主义的弊端,在《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一书中提出将“中介变量”的概念引入华生行为主义公式,他指出“行为本身作为克分子,确实是有目的和认知的。这些目的和认知具有它的直接可描述的经和纬(warp and woof),无疑是严格依赖于其所根据的一套物理学和化学的功能,但是,开始时,作为首先可资鉴别的东西,是具有目的和认知的行为”。[9]这说明行为作为整体性的行为,它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而且其是行为的直接特征。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函数,而是以中介变量即目的性和认知性,将先行刺激情境与观察的反应联结,用公式表示就是S(刺激)—O(中介变量)—R(反应)。托尔曼的主张还是无法正视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也就很难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
新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人类行为控制的重要性,并用实验证实了操作行为的存在。他的主张在早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对人类不良行为的矫治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斯金纳与华生一样,只是片面强调研究能观察的外显行为,这限制了其理论的发展。
更新一派的新行为主义学家班图拉,在《社会学习论》一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行为心理学另外两个重要理论流派,一是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构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到荣格提出的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三维人格结构;二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从心理动机的内在需要的不同层次出发促进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
总之,行为主义学者在否认意识、反对内省、反对本能论和遗传决定论的前提下,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主张以学习来塑造人的行为等观点,在反对传统心理学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行为,并将行为与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走向了极端机械论、庸俗进化论和还原论的错误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行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行为观的研究,提出社会关系决定和制约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为行为研究开拓了崭新领域。
二 关于行为规范教育的相关研究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他认为所有人都可以而且都应当接受教育。通过教育,人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识。但是夸美纽斯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知识的增加道德却没有完善,那就谈不上进步,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在夸美纽斯看来,道德的培养不能仅靠语言文字,还要靠人的行为,要在行为中培养人的良好道德习惯。对于行为规范教育,夸美纽斯主张采用赞扬、榜样、处罚等多种方法来加以实施。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是道德方面的标杆,他还提出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著名论断。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基于人性本善、人生而自由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当顺其自然,应当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培养“自然人”。教育应当维护和发展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防范和抵御外界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在道德教育或行为规范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卢梭认为身教高于言传,他不主张对儿童灌输道德说教,而主张采用实践体验、道德示范等方法。卢梭认为教师在儿童道德行为失范时不应对其进行外在的惩罚,而应让儿童接受由自己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内在惩罚。卢梭还认为,教育要做到顺其自然,还应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年龄段呈现特征的不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对象,也要考虑到他们不同的特点。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者经常把行为失范的原因归于受教育者,这对受教育者是不公平的。在斯宾塞看来,受教育者行为失范的主要责任在教育者。斯宾塞非常反对教育中的强制性因素,认为这种强制性让教育对象把接受教育同受苦联系在一起。教育对象一旦意识到这种强制性,就会大大降低他们接受教育的意愿。因此斯宾塞认为教师不应当对学生发号施令,应学会克制和忍耐。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快乐和有兴趣的环境中学习,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乐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应当符合人的天性,一个好的教师不是致力于传授真理,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发现真理。而要帮助人们发现真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创性。第斯多惠认为教育既要提供知识也要发展能力,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第斯多惠还认为教育者应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育者教育他人的前提。在第斯多惠看来,真正的教师应当把教师这一职业同自己生命的意义等同起来。第斯多惠强调教师在教育时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考虑到教育对象天性的差异。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同时是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强调人的行为、人的生活对思想的作用。在杜威看来,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把知识同人的生活割裂开来,知识成了人以外的观察对象,而人则成了知识的旁观者。因此杜威强调生活、实践对知识或思想的作用。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体现着他的哲学观,他十分看重“做”、行为、生活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要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因此杜威主张教育应从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发展,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杜威认为道德其实就是人生活的工具,对道德教育或行为规范的教育不能离开生活来理解,而教育过程和道德过程其实是一个东西。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各国教育特别是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理想的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秀的教师应当不断地读书,让自己的知识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要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还要培养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认为教育中的许多失败都可以根源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千万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打分时,要尽量避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但要教书,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真正的教养体现在他在行为规范上能够言传身教。
国外关于行为规范教育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位教育家的思想中,而且体现在各个国家有关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规定中。例如,对于教师的行为规范,《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准则》一书阐述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其中有“记住学生的姓名”“认真备课”“不要发火”“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熟悉讲课内容,但不要要求学生掌握你所讲的全部内容”“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流意见”“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等等。另外,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还推出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并于20世纪80年代对它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在专业方面要尽什么义务,对于学生要尽什么义务。
西方国家的行为规范教育的隐性特点是其一大特色。例如,美国特别注重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历史教育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虽然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多年,美国人却十分珍惜他们的历史并引以为豪。美国的大学生仍然需要接受美国历史的教育,而且,短短200多年的历史被分成多段讲授,不同时间段的历史往往由不同的历史教师来讲授,美国精神和美国人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于塑造他们的爱国主义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关于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行为科学的研究多以组织行为、交往行为和经济中的行为分析为主,如李剑锋著的《政府组织行为学》,何平、高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乔健主编的《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等。
张蔚萍、李永恒的《思想行为学概论》系统论述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形成、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进一步论述了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规律。
徐愫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分析了人类行为从胎儿期到老年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论述了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并从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行为科学取向、社会工作取向等方面阐释了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孙泽厚、罗帆的《管理心理与行为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特征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并以个体水平的传记特点(指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能力、人格和学习四个变量考察如何影响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并分析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及其行为改变的过程,提出了塑造人的行为的方法。
胡泽民的《影响思想和行为转化因素及本质特点的探寻》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论述社会环境与主体对思想和行为转化过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来自环境的民族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思想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来自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原有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因素在思想行为转换中的作用。
张世峰的《青年行为特征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青年人与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不同而显示不同的特点,青年人的行为模式处于由无序到有序的过渡而呈现不为稳固和不为规律的行为系列,并从模仿性、情绪性、群动性三方面分析了青年人的行为特征。
四 关于教师行为的相关研究
对教师行为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考察,从中揭示教师教学行为活动的各类具体模式、具体过程及特点;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系统实施有效的调节模式、具体方法与途径的探索。如徐继存的《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探究》、林静的《从观念到行为:科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调查与分析》、陈永华的《教师与学生交往行为的发展》、马会梅的《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研究》等。
唐松林的《教师行为研究》探讨了教师行为的内涵和范畴、教师行为的结构、教师行为的形成等问题,并建构了教师行为的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对教师行为的认知领域、教师行为的个性领域、教师审美的基本尺度及教育的美化、教师的教学风格及行为举止、教师的各种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概述分析。
周鹏生的《教师非语言行为研究简论》选择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进行研究,详细论述了非语言行为的分类、功能、特点、影响因素、运用原则,并提出了教师在运用非语言行为中的操作要领和训练可行性方案。
梁永平的《理科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研究》探讨了影响理科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着重研究了我国中学理科教师教学行为发展问题。
五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的相关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的研究比较分散,主要集中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职业发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群体特征,而对于人际交往、消费和家庭生活研究得不多。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信念、思想状况、文化知识、职业发展等方面。
忻平、何茜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的多维解读与对策思考》以综合与辩证的视角剖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思想认知、民主意识、职业生态和政治关注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孔凡胜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认为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发展,对社会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青年教师更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重结合;文化知识特征表现了高学历高学识,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但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欠缺、科学人文素养不高等不足;职业生态特征表现了职业角色较多、教学科研压力较大,在经济困扰和生活压力面前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心理认知特征趋于成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个别青年教师因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成长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郭德怀、徐白梅的《彷徨与无奈: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剖析》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因其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学术上的焦虑、经济上的困扰、思想行为的徘徊和彷徨不可避免。
关于群体特征的研究成果还有《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心理探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解析》等。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及困境也是国内学者广为关注的视角,其概述了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成长的困境、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廉思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把一个甚少受到关注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比作一群工蜂,在学术体制中最繁忙、最辛苦、最劳累,并在其书中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中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公共性、社会不公平感、网络政治参与、学术道德、女教师角色冲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现状调查分析,统计数据表明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生活、学习、工作的重重压力,自我认知并不乐观,境遇尴尬,发展受到限制。
胡中俊在《高校“青椒”的成长困境和出路》中指出,高校青年教师在物质层面承受高消费时代的经济压力,职称低,工资收入低,购房压力大,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他们在心理层面对工作充满焦虑,高校推行的“量化指标”“非升即走”的政策使青年教师陷入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教学科研的压力使他们迷失了最初的职业理想,并出现了自我认知下行的倾向。
于安龙的《夹缝突围:高校青年教师的底层困境与出路》指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面临的多重困扰和困境,教学方面由于阅历有限、授课经验欠缺,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认可;职称晋升方面受到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等制度的限制,拉项目、发论文成了青年教师日夜奔波劳碌的主业;生活方面低收入高支出形成鲜明对比,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补贴家用,使得他们无法安心于本职工作。
郭平、杨越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从家庭因素和个人自身发展因素来分析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来鑫的《“青椒”视角中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现状及发展探讨》从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学生与教师角色转换的矛盾、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个人知识储备与学生需求的矛盾、科研与学校及社会需求的矛盾、生存状况与理想的矛盾等方面,分析了他们职业发展的现状。
赖朝云的《浅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论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消费行为的研究。冯兰、刘庆的《高校青年教师闲暇生活质量探略——对武汉市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调查》以武汉市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每月用于社会交往的费用相当多,透过社会交往的消费支出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对扩大社会交往圈的渴望。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交往行为的研究。王行松的《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初探》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交往面很窄,严重制约着他们学术上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为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中老年教师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马国则的《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和谐研究》考察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失谐的表现,并从地域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青年教师自身因素分析了人际关系失谐的原因。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家庭行为的研究。于晓冬的《高校青年教师婚恋观的现代性体现》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个案,研究了高校青年教师择偶观、婚姻观、生育观及性观念的现状和特征,并从生理、个人属性与社会文化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因素。
总之,国内对于高校青年教师交往行为、消费行为和家庭行为的研究较少,基本都是对于某一区域或高校的现状的简要分析和影响因素的概述,还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
综上所述,近些年由于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关注,以及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多,为深入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继续开展研究的问题。
1.理论研究缺乏
现有研究多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表现的思想状况、职业发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归因进行研究,缺乏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层次上的理论概述。
2.系统性研究不足
现有研究文献中,与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直接相关的研究呈现碎片化现象,研究视角多集中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思想状况、职业发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而对于作为青年教师行为方式重要内容的交往行为、消费行为和家庭行为研究的文献极少,论述分散,很少涉及对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即使有也只是浅尝辄止,系统性研究不足。
3.专门性研究缺乏
目前关于教师行为研究的著作有一些,主要是对某些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探讨,而且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论述高校青年教师和行为方式的文章都不少,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专门论述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文献在检索中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在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优化路径构建中,很多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教育等一般教育形式进行的,有的建议或者仅仅停留在宏观叙事的层面,缺乏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点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