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附说三:“付奶奶”
第二节、第三节所举的两个例子,一个见于《红楼梦》,一个见于另外一部著名的小说《水浒传》。
让我们把话题再拉回到《红楼梦》第24回。
《红楼梦》第24回还有一个类似而有趣的例子,它发生在皙本(以及其他脂本)与程乙本之间,即“王奶奶”与“付奶奶”的歧异。
故事发生在第24回。贾芸的舅舅叫卜世仁[11],卜世仁家的对门住着一位年老的妇人。卜世仁现开着一家香料铺。贾芸来卜家要求赊购冰片和麝香各四两,准备作为送给凤姐的礼物。谁料遭到了他舅舅的婉言拒绝。请看书中的描写,引皙本于下:
贾芸听说劳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
卜世仁道:“怎么急的这样?吃了饭再去罢。”
一句话未说完,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胡涂了。说着没了米,这里买了半觔[12]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卜世仁道:“再买半觔来添上就是了。”
他娘子便叫女儿银姐儿:“往对门王奶奶家,有钱借二三十个。你说,明儿就还。”
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
其中,那个对门的“王奶奶”,皙本和其他脂本,以及程甲本,均作如此称。唯有程乙本令人大感意外地改为“付奶奶”。
想不到在程乙本中,“付奶奶”竟变成了“杨氏”第二了。
为什么要把“王奶奶”改为“付奶奶”?
是“王奶奶”的这个“王”字触动了程伟元、高鹗之辈的哪根神经,还是个中另有奥妙?
这就使我萌发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莫非程乙本的出版者、编辑者、修改者(程伟元或高鹗)在“袁氏杨氏”“王奶奶付奶奶”的过程中也隐藏着某种和余象斗相似或相反的动机?
看来,若要解释清楚程乙本改“王奶奶”为“付奶奶”、改“袁氏”为“杨氏”的真实原因,恕我碌碌无能,只有期待高明之士前来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