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型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型,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需要重构经济增长动能,“质量效益优先”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航空经济区[1]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中国航空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临空经济区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的强调,将机场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贡献作用提到全新高度。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层面高度关注“空中丝路”建设,这对中国航空经济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大期待。希望通过航空经济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在货运枢纽、体制机制、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有益实践,力争为开放和发展探索出可行且有效的路径。
2018年7月18日,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暨首届临空经济示范区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和中国民航局发展计划司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郑州、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12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所在地省(市)发展改革委及临空经济示范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全国临空经济发展郑州倡议》。会议要求各示范区密切横向联系和交流,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全国航空经济区共同繁荣,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经济区集群。
如何促进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经济区集群?如何促进各航空经济区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协调发展?需要对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中国航空经济区发展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精准的经济政策、灵活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建立与中国航空经济区相配套的指标评估与监测体系,以科学、客观地评价我国航空经济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中国航空经济指数遵循从“高速度”向“高质量”、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经济发展理念,涉及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生态建设、区域协调、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战略调整,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发展导向、发展水平的最新体现和基本要求。推动中国航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本书通过编制中国航空经济发展指数,形成并发布中国航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有助于全面掌握我国现有已批复和正在建设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做决策提供参考。
二 研究意义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掌握我国航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评价现阶段我国在建的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以及影响各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因素,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因此,中国航空经济指数体系的研究,对推动中国航空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航空经济区评价的研究内容。目前,关于产业集聚区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与一般的产业集聚区相比,航空经济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形成、发展机制。航空经济区的实现依托于空港所在的城市与区域,即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势差;航空经济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空间分工的层次性。本书运用融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外对于航空经济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建立航空经济发展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我国在建的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并依据综合评价结果总结我国航空经济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当前关于航空经济区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丰富航空经济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中国航空产业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次,在实践上有助于促进我国航空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世界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明显。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航空经济发展的重视,全国掀起发展不同类型空港经济的热潮,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航局先后批复建设国家级航空经济示范区。截至2019年7月1日,全国共有郑州、北京、青岛、重庆、广州、上海、成都、长沙、贵阳、杭州、宁波、西安、南京共13个城市的14个国家级航空经济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东、中、西部航空经济区的布局,并且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加快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临空产业集聚区。各地政府建设发展航空经济区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利用划地建园、优惠政策吸引的方式来加快建设航空经济区。与此同时,各地区在建设航空经济区的过程中,出现了模式趋同化、竞争无序化、建设重复化等诸多问题,导致航空经济区建设的无效率或低效率,难以对区内各生产要素进行综合把握从而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制约了航空经济区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进而阻碍了航空经济的发展。本书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各航空经济区的总指数和分项指数,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我国在建的各航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揭示我国航空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寻求建设航空经济区的发展路径,对推动我国航空经济区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