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3章 卷八十三·南·梁敬帝纪
敬皇帝名叫萧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是世祖的第九个儿子。太清三年,被封为兴梁侯。承圣元年,被封为晋安王,享有食邑二千户。承圣二年,出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承圣三年十一月,江陵沦陷,太尉扬州刺史王僧辩、司空南徐州刺史陈霸先商议决定,让萧方智担任太宰、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并迎接他返回京师。
承圣四年二月癸丑日,萧方智从寻阳抵达京师,进入朝堂主政。朝廷任命太尉王僧辩为中书监、录尚书、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给司空陈霸先加赐可带三十名佩剑武士的待遇。任命豫州刺史侯瑱为江州刺史,仪同三司、湘州刺史萧循为太尉,仪同三司、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镇东将军张彪为郢州刺史。
三月,北齐派遣上党王高涣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前来梁朝继承皇位,到达东关时,梁朝派吴兴太守裴之横迎战,裴之横战败身亡。太尉王僧辩率领部众出兵驻扎在姑孰。
四月,司徒陆法和将郢州归附北齐,朝廷派江州刺史侯瑱前去讨伐。
七月辛丑日,王僧辩接纳贞阳侯萧渊明,从采石渡江。甲辰日,进入京师,封萧方智为皇太子。
九月甲辰日,司空陈霸先起义,突袭杀死王僧辩,废黜萧渊明。丙午日,萧方智即皇帝位。
绍泰元年冬十月己巳日,皇帝下诏说:“王室遭遇不幸,遭受灾祸,西都失守,朝廷覆灭,先帝的灵柩流落他乡,国家基业倾颓,天下百姓无所拥戴。朕年幼无知,又逢艰难时局,只能泣血枕戈,立志复仇。大耻未雪,日夜悲愤难平。各位公卿大臣,以大义劝勉朕,朕才勉强登基,继承大业。回想本心,未曾想会走到这一步。希望依靠先帝英灵,借助将相之力,铲除元凶,为先帝陵寝洗雪冤屈。如今国运重新开启,宗庙得以重新祭祀,福泽万民,这并非朕一人之功。可将承圣四年改为绍泰元年,大赦天下,朝廷内外文武官员都赐升一级官位。”任命贞阳侯萧渊明为司徒,封建安郡公,食邑三千户。壬子日,任命司空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州和南徐州刺史,司空之职照旧。震州刺史杜龛起兵,在长城攻打信武将军陈蒨,义兴太守韦载占据本郡响应杜龛。癸丑日,晋升太尉萧循为太保,新任命的司徒建安公萧渊明为太傅,司徒萧勃为太尉。任命镇南将军王琳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戊午日,尊奉生母夏贵妃为皇太后,册立王妃王氏为皇后。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张彪进号为征东大将军。镇北将军、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进号为征北大将军。征南将军、南豫州刺史任约进号为征南大将军。辛未日,下诏令司空陈霸先东去讨伐韦载。丙子日,任约、徐嗣徽起兵反叛,趁着京师没有防备,占据石头城。丁丑日,韦载投降,义兴平定。派遣晋陵太守周文育率军增援长城。
十一月庚辰日,北齐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仕荣、淮州刺史柳达摩率领部众投奔任约,进入石头城。庚寅日,司空陈霸先回到京师。
十二月庚戌日,徐嗣徽、任约又一同到采石,迎接北齐援军。丙辰日,派遣猛烈将军侯安都率领水军在江宁截击,贼军大败,徐嗣徽、任约等人逃到长江以西。庚申日,翟子崇等人请求投降,朝廷将他们都放回北方。
太平元年春正月戊寅日,大赦天下,那些与任约、徐嗣徽勾结同谋的人,一概不予追究。追赠简文皇帝的各位儿子。让已故永安侯萧确的儿子萧后袭封邵陵王,侍奉携王的王后。癸未日,镇东将军、震州刺史杜龛投降,皇帝下诏赐他自尽,特赦吴兴郡。己亥日,让太保、宜丰侯萧循袭封鄱阳王。东扬州刺史张彪在剡岩包围了临海太守王怀振。
二月庚戌日,派遣周文育、陈茜袭击会稽,讨伐张彪。癸丑日,张彪的长史谢岐、司马沈泰、军主吴宝真等人献城投降,张彪战败逃走。让中卫将军临川王萧大款以原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中护军桂阳王萧大成为护军将军。丙辰日,若耶村的人斩杀张彪,将其首级传送到京师,特赦东扬州。己未日,撤销震州,恢复吴兴郡。癸亥日,贼将徐嗣徽、任约袭击采石戍,擒获戍主明州刺史张怀钧,投奔北齐。甲子日,因为东部地区经历了杜龛、张彪的掠夺施暴,派遣大使巡视安抚。
三月丙子日,撤销东扬州,恢复会稽郡。壬午日,向远近颁布命令,允许同时使用古今钱币。戊戌日,北齐派遣大将萧轨从栅口出兵,向梁山进军,司空陈霸先、军主黄菆迎击,大败北齐军。萧轨退守芜湖。派遣周文育、侯安都等各路军队,占据梁山抵御北齐军。
夏四月丁巳日,司空陈霸先上表请求到梁山抚慰巡视将帅。壬申日,侯安都率领轻装部队在历阳袭击北齐行台司马恭,大败敌军,俘获数以万计。
五月癸未日,太傅建安公萧渊明去世。庚寅日,北齐军队水陆并进进入丹阳县。丙申日,到达秣陵故冶。皇帝下令周文育回军驻扎在方丘,徐度驻扎在马牧,杜棱驻扎在大桁。癸卯日,北齐军队进占儿塘,皇帝出京驻扎在赵建故篱门,朝廷内外戒严。
六月甲辰日,北齐军秘密行军到蒋山龙尾,斜向奔赴莫府山北,到达玄武庙西北。乙卯日,司空陈霸先指挥各路军队,与北齐军交战,大败北齐军,斩杀北齐北兖州刺史杜方庆以及徐嗣徽的弟弟徐嗣宗,生擒徐嗣彦、萧轨、东方老、王敬宝、李希光、裴英起、刘归义等人,并将他们全部诛杀。戊午日,大赦天下,对于在战场上阵亡的军士,全部派人收敛祭祀,那些没有家属的,就为他们埋葬。辛酉日,解除戒严。
秋七月丙子日,车骑将军、司空陈霸先进位为司徒,加授中书监,其余官职照旧。丁亥日,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侯瑱为司空。
八月己酉日,太保鄱阳王萧循去世。
九月壬寅日,改年号并大赦天下,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以及努力耕种的人赐爵一级,有特殊才能和优异品行的人,各地要上奏朝廷,因饥荒和灾难流离失所的人,勒令他们返回本土。晋升新任命的司徒陈霸先为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扬州牧,封义兴郡公。中权将军王冲以原官职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王通为尚书右仆射。丁巳日,任命郢州刺史徐度为领军将军。
冬十一月乙卯日,修建云龙、神虎门。
十二月壬申日,晋升太尉、镇南将军萧勃为太保、骠骑将军。任命新任命的左卫将军欧阳頠为安南将军、衡州刺史。壬午日,平南将军刘法瑜进号为安南将军。甲午日,任命前寿昌令刘叡为汝阴王,前镇西法曹、行参军萧紞为巴陵王,侍奉宋、齐两代的后代。
二年春正月壬寅日,皇帝下诏说:“孔夫子降临世间,禀赋圣哲,以仁爱为经,以道义为纬,光照千秋,被尊为素王,阐扬宏大的功绩。人们越敬仰他,越觉其高深;他教诲他人,从不感到疲倦。他倡导忠与孝,德泽百姓;制礼作乐,其思想超越历代君主。虽然泰山崩塌,这位圣贤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如同泗水的波澜,千年之后仍在流传。自从国家遭遇艰难,祭祀之事无人操办,崇奉圣人的家族,后代断绝,供奉神灵的祠庙,祭品匮乏。追思他的功绩,既钦佩又感伤。朝廷可在鲁国后裔中寻访选拔,作为崇奉圣人的后代;同时修缮孔庙,备齐祭祀的典仪,四季祭祀,都要遵循旧制。”
同一天,又下诏说:“各州分别设置中正官,依照旧例访察举荐人才。不能仅凭单方面的陈述就任命官职,必须由中正官签署意见呈上,然后再酌情授官。严格依照品级制度,务必保证选拔的人才真实优秀。荆州、雍州、青州、兖州虽然暂时与朝廷隔绝,但许多士大夫寓居在淮海地区,仍不应废止中正之职。会稽郡虽撤销州的建制,但依旧是大郡,人口众多,可另设城邑。至于分割郡县、新设州牧,官员都隶属于原本的城邑,无需额外设置。选拔中正官,要寻求德高望重之人,可由其他官员兼任。”
任命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王琳为司空、骠骑大将军。从寻阳、太原、齐昌、高唐、新蔡五郡中,划出区域设置西江州,州府就设在寻阳。又下诏说:“宗室中在朝廷拥有封国、继承家业的人,如今仍称世子的,可以全部承袭原本的爵位。”任命尚书右仆射王通为尚书左仆射。丁巳日,镇西将军、益州刺史长沙王萧韶进号为征南将军。
二月庚午日,领军将军徐度进入东关。太保、广州刺史萧勃起兵反叛,派遣伪帅欧阳頠、傅泰、萧勃的侄子萧孜为前军,南江州刺史余孝顷率军与他们会合。下诏令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率领各路军队南下讨伐。戊子日,徐度到达合肥,烧毁北齐战船三千艘。癸巳日,周文育在巴山生擒欧阳頠。
三月庚子日,周文育的前军丁法洪在蹠口活捉傅泰。萧孜、余孝顷的军队败逃。甲辰日,任命新授司空王琳为湘、郢二州刺史。甲寅日,德州刺史陈法武、前衡州刺史谭世远在始兴攻打并杀死萧勃。
夏四月癸酉日,特赦江、广、衡三州;凡是在这三州及朝廷所督管区域内被贼寇逼迫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己卯日,铸造四柱钱,一枚当二十枚使用。北齐派遣使者请求讲和。壬辰日,将四柱钱改为一枚当十枚使用。丙申日,再次禁止使用细钱。萧勃的旧主帅前直阁兰敳袭击并杀死谭世远,兰敳随后又被逃亡的夏侯明彻所杀。萧勃的旧记室李宝藏拥戴怀安侯萧任占据广州作乱。戊戌日,侯安都进军,余孝顷弃军逃走,萧孜请求投降,豫章平定。
五月乙巳日,平西将军周文育进号为镇南将军,侯安都进号为镇北将军,二人都以新名号开府仪同三司。丙午日,任命镇军将军徐度为南豫州刺史。戊辰日,余孝顷派使者到丞相府请求投降。
秋八月甲午日,给丞相陈霸先加赐黄钺,兼任太傅,可佩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必小步快走,朝拜时不直呼其名,赐给羽葆、鼓吹乐队。九月辛丑日,尊崇丞相为相国,总理百官事务,封十个郡为陈国,赐予九锡之礼,加赐玺绂、远游冠,地位在王公之上。加赐相国绿色的绶带。设置陈国的各级官署。
冬十月戊辰日,晋升陈霸先的爵位为王,增封十个郡,加上之前的共二十郡。特许陈王使用冕旒十二旒,树立天子的旌旗,出入要清道警戒,乘坐金根车,由六匹马驾车,配备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罕等仪仗,乐舞用八佾,设置钟虡、宫县等乐器。王后、王子、王女封爵命名的典仪,一概依照旧有的礼仪。辛未日,下诏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是常有的事。五运循环交替,历法也不断变更,治理百姓向来是圣贤的职责。他们能够规划天地,治理天下,庇护百姓,弘扬伟大的功业,去除黑暗迎来光明,这是历代相同的轨迹,众多帝王都遵循此道。
然而,梁朝后期德行衰微,灾祸接连不断。太清年间,国家就像被长蛇所困;承圣年间,又遭受封豕般的劫难;到了天成时,皇位被篡夺。日月星辰的运行秩序被改变,宗庙无人祭祀,生灵涂炭,国家命运衰落,梁敬帝的皇位岌岌可危。面对国家如此艰难的局面,敬帝日夜忧心。
此时,相国陈王应运而生。他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具有非凡的气质,与天地同德,如同日月般光明。他拯救国家于危难,解救百姓于水火。在东边诛灭叛逆,在北方歼灭敌人,威名传遍四海,仁德影响万国。他恢复了崩坏的礼乐,重新整顿断绝的礼仪,修建儒馆,边境安宁。他的功绩,即便与舜、禹相比也毫不逊色,伟大得难以言表。各种祥瑞纷纷出现,就如同皇虞、隆周时的美好景象。上天的旨意已经很明显,改朝换代的迹象在天象和谶图中都有所显现,百姓的人心所向也发生了变化。
于是,梁敬帝顺应天命,将皇位禅让给陈王,自己逊位别宫,就像唐虞、宋齐时的禅让故事一样。陈王登基后,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可惜敬帝后来在宫外去世,年仅十六岁,被追谥为敬皇帝。
回顾梁高祖,他天生聪慧,精通古代典籍,兼具文武才能,多才多艺。从一介书生时就有非凡的气度。当时昏君肆虐,他的家族遭遇灾祸,于是他召集义旅,想要为家族报仇。他顺应民心,讨伐无道昏君,如同龙跃樊、汉,电击湘、郢,消灭叛逆就像摇落枯槁的树枝一样容易,夺取独夫的政权就像拾取遗漏的东西。他的雄才大略,实在令人赞叹。后来他顺应天命,登基为帝,广施仁德,远近归心,开创了王道,改变了不良风俗,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整饬礼仪,宣扬玄学和儒学,以仁义为武装,在外交上也取得成功,声名远扬,恩泽遍布四方,国家太平数十年,呈现出魏晋以来从未有过的兴盛景象。
但他也有不足之处,没能做到重视根本、去除浮华,反而喜好虚名,崇尚浮华之风。他在儒、墨、释、老之间摇摆,有时整夜不睡,有时整天不食,却不是为了弘扬大道、造福百姓,而是卖弄才智以惊世骇俗。他表面上看淡荣华,实际上内心并未舍弃,虽然高谈放下权势,却始终贪恋皇位。人的基本欲望在于饮食男女,而对于轩冕殿堂,并非生存的急切需求。高祖摒弃了一些欲望,却放不下皇位,做到了困难的事,却在容易的事上有所滞留,这可以说是他精神和智慧上的局限。
到了后期,高祖精力衰退,德行也不如从前,容易被奸臣迷惑,权力落入奸佞之手,太子和大臣们都无法畅所欲言。他晚年的急躁之心愈发严重,见利就行动,不听劝谏,违背占卜的结果,引狼入室,放弃友好关系而与他国为敌,最终祸起萧墙,国家被外敌攻破,自己也死于非命,百姓遭受巨大灾难,衣冠之士死于战乱,老幼被战马践踏。目睹这样的衰败,就像周庙的《黍离》之悲,殷墟的《麦秀》之痛。自古以来,从安定走向危亡,成功之后又迅速失败,像这样快速的颠覆,在历史记载中都极为罕见。正如《易经》所说:“天之所助者信,人之所助者顺。”高祖遭遇这样的困境,不得善终,大概是因为他行事冒险,不遵循诚信和顺之道,失去了上天和百姓的帮助,又怎能避免灾祸呢!
而梁太宗,他聪明睿智,神采出众,见闻广博,词藻丰富。然而他的文章过于华丽,实用性不足,内容多为奢靡艳丽,义理不通达,所写的哀思之音甚至改变了社会风俗。凭借这样的风格来治理国家,与周诵、汉庄是不同的。他生不逢时,遭遇诸多磨难,先是被囚禁,最终像秦二世在望夷宫那样遭遇大祸。面对这样的命运,只能感叹苍天不公啊!
曾经国家刚陷入困境,战乱波及朝廷,各方诸侯放下权位,奋起起兵救援王室。梁元帝作为皇室中稳固如磐石的宗藩,肩负着出镇一方的重任,在君父蒙难之时,身为地方长官,却没能振奋精神,卧薪尝胆,枕着兵器、哭出血泪,身先士卒地冲锋在前。反而拥兵观望,内心怀着不满与期望,坐等局势变化,企图从中谋取自身的好处。他不急于诛杀像王莽、董卓那样的乱臣贼子,却先对兄弟下手,展开杀戮。
而且梁元帝为人深沉猜忌、残酷凶狠,常常做出无礼之事。他施展智谋辩才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肆意发泄愤怒伤害他人。那些得力的将领、心腹谋臣,有的仅仅因为一个眼神就被囚禁,有的只因一句话就惨遭杀害。朝堂上的大臣们,彼此对视都充满恐惧。梁元帝自认为安稳得如同泰山,行事万无一失,却被邪说迷惑,安心偏居在荆楚之地。虽然大恶之人被剪除,但国家并未真正安宁,很快就遭到西边邻国的责难,灾祸败亡随即降临。上天明察一切,借他人之手降下惩罚,天道与人事的规律,怎么能被歪曲呢!
梁元帝一心专注于艺文,却只采浮华淫巧之辞,而摒弃忠诚与信义;在军事与果敢坚毅方面,他将处理骨肉纷争置于抗击外敌之前。虽然他能熟读《六经》,精通诸子百家,有孔子般的学问,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但这些恰恰助长了他的骄傲自负,增加了他的灾祸忧患,对金陵的沦陷又有什么补救,对江陵的灭亡又能有什么挽救呢!
梁敬帝遭遇国家不幸,继承了这艰难的国运,征伐之事虽名义上由他决定,实际上政令刑罚都不由他掌控,当时又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辅政大臣,他又怎么能不将皇位禅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