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内城的形制

一 沿革[38]

北宋东京内城,宋代称里城或阙城,即唐代之汴州旧城。唐建中二年宣武军节度使重筑汴州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城门七座。即南一门,曰尉氏;东二门,南曰宋门,北曰曹门;西二门,南曰郑门,北曰梁门;北二门,东曰酸枣,西曰封丘。诸城门名多为后代沿袭,其中宋门、曹门、大梁门至今仍用旧名。此外,汴州城始将汴河圈入城内,并在西和东城墙分别修建汴河西、东水门。可以说唐汴州城奠定了北宋内城的基础,并成为今日开封城之雏形。五代时期,仅后周时略经修缮,入宋后又多次修筑后有十座城门二座角门子(图1-2、图1-9)[39]。即南面三门,中间正门称朱雀门(唐曰尉氏,梁改名高明,晋称薰风,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朱雀),东为保康门(大中祥符五年建并赐名),西为崇明门(周曰兴礼,太平兴国四年改称崇明,俗名新门);东面二门,南为丽景门(唐曰宋门,梁改观化,晋改仁和,太平兴国四年又改称丽景,俗名宋门),北为望春门(唐曰曹门,梁改建阳、晋改迎初,宋初称和政,太平兴国四年改名望春,俗名曹门);西面二门,南为宜秋门(唐曰郑门,梁改开明,晋改金义,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宜秋,俗名郑门),北为阊阖门(唐曰梁门,梁改乾象,晋改乾明,宋初称千秋,太平兴国四年改名阊阖,俗名梁门);北面三门,正中为景龙门(唐曰酸枣,梁改兴和,晋改玄化,太平兴国四年改名景龙,俗名酸枣),东为安远门(唐曰封丘,梁改含辉,晋改宣阳,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安远,俗名封丘),西为天波门(梁曰大安,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天波)。此外,还有两座角门子,即东面丽景门汴河南岸角门子,西面宜秋门北汴河北岸角门子。除上所述,北宋还开凿了内城的护城河,经广济河(五丈河)内、外城的护城河可以相通(内城南濠缺乏记载,故内城是否有完整的护城河尚有疑问)[40]

金兵攻破开封,内城遭严重破坏。此后,金代末期金廷定都开封期间(1214~1233年)曾扩展内城,北宋内城基本被毁[41]。元灭金,开封更名汴梁。元末为防红巾军,塞八门,仅余五座城门(至今未变)。明初在金代开封城基础上重筑开封城,城门五座,城墙始包青砖。至明末开封城周20里190步,高5丈;崇祯十五年(1642年)内城被大水淹没。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明城基础上重筑,城墙城门沿袭明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灌开封城,第二年又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经实测今开封城周长14.4公里)[42]

二 内城的形状与内城墙和城门的调查试掘[43]

根据考古勘探,宋代东京内城南城墙在今大南门北300米左右的东西一线,北城墙在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的东西一线,东、西城墙被叠压在明清东西砖城墙之下。内城大致位于外城内的中间(图1-2),方向190度,形制略呈方形(东西稍长),四面城墙总长约11550米,约合宋里20.63里(宋一里为559.872米)[44],与文献所记20里155步大致相合(规模与唐汴州城同),规模小于现存的明清开封城。

北宋东京内城遗址埋藏深(距地表8~10米),地下水位高(部分地区距地表0.8米即见水),淤沙堆积厚(仅明清两代淤沙堆积厚就达5~6米),所以内城考古勘探和试掘十分困难。自1986年以来,仅探明内城墙的位置、范围和部分门址。其中东城墙在明清东城墙新开城门缺口处勘察,可知宋内城东城墙被压在明清东城墙下,其顶端距地表约3.6米,城墙夯筑、夯层清楚,土质黄褐色,坚硬细密,下部因长期水浸无法勘探。宋内城西城墙的勘探,多在明清西城墙新开的城门或其突出部位内侧进行,可知内城西城墙大部分被压在明清西城墙下,内城墙顶端距地表约3米,残高约8.2米(宽度无法测量),夯筑,夯层清楚,城墙底部基础垫30厘米厚的砖瓦层。2000年7月在开封城墙西门北侧古马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地面上为高8米的今修复的城墙,地表以下3米见明清西城墙。地表以下3~11米为北宋内城西城墙,再下11~11.4米见唐汴州城西墙基础。地表下3~11米宋内城西城墙上层墙体内侧见宋代小型青砖(24厘米×12厘米×6厘米)包砌,下层钻探部位仅见夯土,未见包砖,下层底部有一层厚约20厘米的砖瓦层。该层之下探出一层夯土,厚10~15厘米,其下有厚约25~30厘米的砖瓦层,再下即生土层,此为唐汴州城西城墙的基础部分[45]。东京内城东、西城墙长度,目前尚无法准确测定。宋东京内城南城墙在开封市三建预制厂向东经迎宾饭店、包府坑东湖、封吉府街、南泰山庙街、青龙背街至汽车发动机厂一线,已探明的地段约2100米。南城墙破坏严重,残墙基高0.6~1.8米,残宽3~10米,距地表一般在8米以下,最深达9.8米。宋东京内城北城墙在开封市汽车公司停车场向东经塑料公司、文昌街小学、市人民体育场南部、汽车四队、二十八中学等一线。北城墙破坏最为严重,现已探明地段长仅1400米左右。从已探明部分看,内城北城墙的部分地段与金皇宫北墙、明周王府萧墙北墙相叠压,两侧向外延伸的地段距地表深8.5~9.5米,内城墙残高0.5~1.2米,残宽不足5米。宋东京内城南、北城墙的毁坏,推测是金宣宗定都开封时向南、北扩展所致。

在调查勘探的基础上,选择内城北城墙西段开一南北向探方(内北T1,南北18.5米,东西8.85米[46])。据此可知北宋内城北城墙上面分别筑有金皇宫北墙和明周王府萧墙北墙。明周王府萧墙北墙在探方北部第5层文化层下,距地表1.9~4.15米,墙厚2.25米。棕褐色和灰褐色两种土质夯筑,夯层厚10~20厘米,质地坚硬。夯面夯窝密布,夯窝圆形浅平底,直径3~5厘米,深0.5~1厘米。夯土包含物有明影青瓷片、白釉瓷片,宋临汝窑印花瓷片、钧窑瓷,以及布纹和绳纹陶片等。城墙底部铺砖瓦层厚约5厘米,砖层自东向西交错顺平铺四排,其间杂有绳纹、素面砖块、布纹瓦片和大量白灰。明周王府萧墙下压金皇宫北墙,金皇宫北墙距地表4.15~4.45米,厚0.3米,夯筑。夯土灰褐色,土质较松软,夯层夯窝不明显。城墙底部铺垫一层厚约5厘米的残青砖层。墙内包含物有宋白釉瓷片、临汝窑瓷片、绿釉及黑釉瓷片,唐民窑白釉瓷片、粗布纹瓦片和灰色带花陶片等。金皇宫北墙下压宋内城北城墙,宋内城北城墙距地表4.45~7.32米,厚2.87米,灰褐色土夯筑,土质较纯,坚硬细密。夯层一般厚14厘米,夯窝圆底,直径6~7厘米,深约1厘米。夯层底部垫厚约16厘米的砖瓦层(素面布纹黑板瓦、绿釉红胎布纹黑筒瓦和碎砖块等),墙内包含物均属宋或宋代之前,如宋白釉瓷片、影青瓷片、临汝窑及汝窑瓷片,唐白釉、黄釉、青釉瓷片,以及绳纹瓦片、布纹筒瓦和绿釉红胎琉璃瓦片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宋内城砖瓦层下还有灰褐色夯土层,探铲探至距地表9.5米深仍为夯土层(再下已无法钻探)。以此结合明清东西城墙下的宋内城东西城墙,利用钻机勘探到距地表深11.4米,其下部也是一层厚约40厘米的砖瓦层,砖瓦层下是生土层来看,宋内城北城墙砖瓦层下的夯土层有可能是唐汴州城北城墙遗迹。

北宋东京内城八座城门和二座水河,目前只有朱雀门和汴河西角门子遗址大致可定。朱雀门为内城正南门,在今开封城墙南门北约350米的中山路两侧,探明一宽约90米的城墙缺口,在缺口西南角距今地表深8.2~9.4米处探到城墙夯土遗址,此即与已探明的南薰门、州桥、宋皇宫遗址南北相对的朱雀门遗址。由于在缺口西北部距地表深7.6~8.7米处,普遍探到大量碎砖瓦、瓷片和白灰等物,推测应为朱雀门上建筑倒塌后的残迹。又在南距明清城墙西南角约920米处,探明汴河故道一段,该河道与城外由二建综合加工厂延伸过来的河道相对应,考虑到今西城墙下压宋内城西城墙,故确定其所经过的西城墙处当为宋汴河西角门子遗址的位置。除上所述,当地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调查和文献考证,又大体界定了几座城门的位置。如西城墙北门阊阖门,在今开封西城墙大梁门处(梁门位置,千余年来基本未易)。西城墙南门宜秋门,在今开封西城墙南门(小西门)附近。内城东城墙南门丽景门,在今开封东城墙宋门附近。东墙北门望春门,在今开封东城墙曹门附近。北城墙东门安远门,在今开封解放大道北段河南大学附中大门附近。南墙东门保康门,在今开封泰山庙街与前新华街相交处附近[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