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宫城和皇城的位置、范围与形制

五代时期后梁以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衙署为建昌宫,后晋更名大宁宫,周世宗又以此为宫城,然均“未暇增大”,“虽加营缮,犹未如王者之制”。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广(后周)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此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宫城土墙改为砖筑。金正隆三年(1158年)在宋大内废墟上营建宫城,俗称金故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金故宫基址上营建周王府。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被黄河水淹灌,周王府被淤埋于地下[48]

一 考古调查与试掘

(一)宫城墙

根据考古调查勘探[49]资料,可知北宋宫城东墙南起今开封市图书馆北墙附近,自南向北经开封市曲剧团家属院、市文化局家属院、东华门街西侧、豆制品厂,止于豆制品厂北侧。西距龙亭大殿230米,全长约690米,宫墙距地表深5米以下,宫墙宽8~10米。西墙北起龙亭公园西北侧电视塔,向南经杨家湖西岸、杨家湖与杨家西湖之间断桥处,止于开封市麻刀厂西墙附近,全长约690米。宫墙距地表深5米以下,宫墙残宽约8米。南墙西起市麻刀厂西墙附近,向东经原午朝门影剧院、午朝门、宋都御街停车场、市杂技团东院,止于市图书馆北墙附近。南墙基本位于龙亭东湖(潘家湖)和西湖(杨家湖)南岸一线,全长约570米。南墙西段距地表深约4米,其余地段距地表深4.5~5米,宫墙残宽10~12米。北墙东起市豆制品厂北部,向西经市人民检察院北侧,龙亭公园大殿后墙处,止于龙亭公园西墙附近,全长约570米。北墙距地表深约6米,宫墙残宽约12米(图1-3)。

在北宋宫城北墙东段,于西距龙亭大殿台基约38米处的公园东墙内开一探方[50]。在探方中部偏北第4~5层文化层中发现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残墙距地表深3.40~4.30米。墙顶残宽3.60~4.20米,底部残宽5.05~8.20米。城墙棕褐色土夯筑,夯层厚20~25厘米,夯窝圆形浅平底,直径3厘米,深1~1.5厘米。夯窝排列稀疏,间距约6厘米。在城墙底部内外两侧发现包砖痕迹。然后又在该墙底部两侧各开一条探沟和探方,试掘结果表明,北宋宫城北墙被叠压在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之下。北宋宫城北墙距地表深约5.30~9.85米,残高4.2~4.5米。城墙构筑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层为棕褐色夯土层,厚3.7米,夯层厚8~10厘米,一般厚9厘米。每层下半部为碎砖瓦层,上半部为夯土层。中间部分砌筑青砖层,厚0.6米,共四层,每层厚约15厘米。青砖大致为14.5厘米×18厘米×5厘米,排列整齐,砖间白灰勾缝。下部是棕褐色夯土层,厚0.4米,夯层一般厚10~20厘米,最下接生土层。城墙内包含物主要是唐宋时期的各种瓷片和瓦片等。发掘者推断,中部青砖层应是大中祥符五年“以砖垒皇城”的遗迹,青砖上面的夯土层为北宋末期或更晚的金、元时期构筑,青砖下面的夯土层是北宋早期或更早的五代和唐汴州节度使衙署北墙[51]

(二)门址

在龙亭公园大门前石狮处,于距地表深3.5~4米发现一建筑基址。基址西距勘察所知北宋宫城西南角约250米,基址以午朝门石狮为中心,东西约70米,南北约30米。基址夯筑,杂有大量砖瓦和白灰,其下仍为夯土层。钻探至距地表深6.5米左右又出现砖瓦层,因工作条件所限,砖瓦层厚度尚未搞清楚。发掘者根据基址位置,地层深度和出土遗物判断,基址上部应是明周王府紫禁城正南门端礼门遗址,下部砖瓦层为宋代门址[52]

图1-6 开封市新街口附近宋代宫城门遗迹位置图
(引自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略有改动)

在龙亭大殿台基北15米左右,东距龙亭公园东墙约70米处发现一缺口,其南与午朝门发现的门址对直。缺口宽约30米,其两侧城墙距地表深约3米,城墙残宽6~8米。勘察者根据缺口位置(北墙其余地段未发现缺口)和深度推断,缺口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承智门遗址,下部是北宋宫城墙北门拱宸门遗址[53]

在龙亭东湖(潘家湖)东岸市文化局家属楼北端,即东华门街北端与东明街南端之间的东西横道附近发现一缺口。缺口距探查所知北宋宫城东南角约135米,缺口宽约15米,其两侧城墙残宽约6米,距地表深3~4米。探查者联系缺口处于东华门街,结合城墙深度推测,缺口应是明周王府紫禁城东门礼仁门遗址,其下部为北宋宫城东华门遗址[54]

在午朝门之南约400米的新街口附近,于距地表深约4.5米发现一门址(图1-6)。门址下仍为夯土,距地表深8.3米处又发现一建筑基址,距地表深10米左右达生土层。在该门址西南角的开封师专教学楼群间勘探,距地表深4.5~6.3米间又现发前述门址残迹和明代绿釉琉璃瓦等构件。后配合拆迁工程,在前述门址东南部于距地表深4.5米、6.3米、8.2米处,普遍发现三层建筑残迹叠压现象。在距地表深4.5米处发现绿釉琉璃瓦、朽木块等遗物。综合上述现象,探查者推断,距地表深4.5米的门址为明周王府萧墙南门午门遗址,其范围约为东西70米,南北50米。明午门遗址下距地表深6.3米的遗址,是金故宫正门五门遗址,距地表深8.2米的遗迹是宋代门址[55]

(三)殿址

在龙亭公园的石桥与嵩呼之间探出一殿址,殿基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深60米,建筑台基“凸”字形[56],夯筑。台基四壁均包青砖,四周环有宽约10米,长近千米的包砖夯土廊庑。探查者推断为北宋宫城大庆殿遗址(按:此说未提供证据,存疑)[57]

二 宫城和皇城的形制

(一)文献所记宫城和皇城的布局[58]

宋太祖修宫城时,要求“凡诸门与殿须相望,无得辄差,故垂拱、福宁、柔仪、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于升龙、银台等门皆然,惟大庆殿与端门少差尔”[59],此后皇城正南的宣德门(端门)经改建亦与大庆殿在一条直线上[60]。宫城“正南门曰大庆,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左右掖门内各二门曰左、右长庆,左、右银台”。“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东华门内一门曰左承天祥符,西华门内一门曰右承天。左承天门内道北门曰宣祐”。“北一门曰拱宸”[61]。宫城四隅建角楼。宫城的布局,以东、西华门间横街为界,将宫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东、西华门干道之北,以宣祐门和拱宸门间南北路为界,其西为内廷,其东为太子宫和内诸司等。此外,在宫城西北部又有后苑。下面据《事林广记》所载北宋东京宫城图(图1-7)以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所作北宋东京宫城布局示意图(图1-8),对北宋东京宫城和皇城形制布局略作介绍。

1.外朝

外朝的主体建筑是大庆殿和文德殿。宣德门内正南门称大庆门,两门间有左右廊,廊分置左右昇龙门。大庆门内正北中轴线上置大庆殿(宫内最高大雄伟的建筑),殿九间,东西挟各五间,殿前有龙墀、沙墀,殿后有阁(斋需殿),阁后为大庆殿后门端拱门。大庆殿庭院有左右廊各六十间,廊中间分置左右太和门[62],殿庭设钟鼓楼。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凡朝会册尊号,飨明堂恭谢天地,于此殿行礼。郊祀,则斋宿殿之后阁”[63]

图1-7 《事林广记》北宋东京宫城图

文德殿在大庆殿之西。进宣德门经右昇龙门至端礼门(“凡三门,各列戟二十四支”),入端礼门正北对文德门,二门间为朝堂。进文德门正北对文德殿,殿庭东南隅置鼓楼,西南隅置钟楼,庭院东西廊分置左右嘉福门,殿左右分置东西上阁门。殿后有阁,北临东、西华门间横街,后阁与街北垂拱殿建筑群之间有柱廊相通(为宫城南北建筑群的连接处)。文德殿为常朝正衙殿,“太祖时,元朔亦御此殿,其后常陈入阁仪如大庆殿,飨明堂,恭谢天地,即斋于殿之后阁。熙宁以后,月朔视朝御此殿”[64]

图1-8 北宋东京宫城布局示意图
(引自《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略有改动)

前述端礼门与文德门间的朝堂,置主要中央衙署。“入(右掖门)东去街北廊乃枢密院,次中书省,次都堂、次门下省、次大庆殿”[65],以后又建中书门下后省和国史院。都堂又称政事堂,“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66]。此外,政事堂亦称东府,管理行政;其西的枢密院又称西府,管理军政,两者对持文武二柄,“号称二府”[67]

在枢密院之西,从右掖门向北穿右长庆门经右嘉肃门至右银台门,为文德殿建筑群西侧的南北通道,北接东西华门间横街。该南北通道之西有显谟、徽猷等阁[68]。显谟阁藏神宗御集,路东有宣徽院、学士院[69]

大庆殿建筑之东,从左掖门向北穿左长庆门经左嘉肃门至左银台门,为一南北通道,北接东西华门间横街。该道之东有集贤、昭文、史馆等三馆,三馆北有秘阁,后改为崇文院(又称馆阁),是宫城内藏书之所。三馆火灾后,神宗时改为秘书省。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迁秘书省于宣德门外,以其地建明堂[70]

2.内廷西部

东、西华门间横街之北为内廷,其中宣祐门至拱宸门南北通道之西的内廷西部为视朝之殿和寝宫区。紫宸殿在大庆殿北偏西,乃皇帝“正朔视朝之前殿”(旧名崇德,明道元年改)[71]。紫宸殿之西,文德殿之北有垂拱殿,是皇帝“常日视朝之所”(旧名长春,明道元年改),紫宸、垂拱二殿有柱廊相通[72]。垂拱殿西有皇仪殿(开宝四年赐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咸平年间明德太后曾居此。再西集英殿(旧名广政,开宝三年曰大明,淳化间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曰会庆,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为御宴和殿试之所。集英殿后有需云殿,“宴殿也”(旧名玉华,后改琼华,熙宁初改今名)。在皇仪殿、集英殿之东北有昇平楼(旧名紫云,明道元年改),是“宫中观宴之所”[73]

紫宸殿北偏东,内东门北有崇政一组宫殿。崇政殿(旧名简贤讲武,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是皇帝“阅事之所”。殿前东西分置延义、迩英二阁,殿后有柱廊通延和殿(倒座殿,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称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延和殿北有景福殿,殿前左右廊庑,“旧试贡举人,考官设于两廊”(《宋会要辑稿》方域一)。熙宁以后,景福宫置“内帑库物”,是宫内储藏金帛最多的地方[74]

在垂拱殿后,有福宁一组宫殿。福宁殿在垂拱殿北,原名万岁殿,皇帝正寝殿[75],殿前有左右昭庆门。殿后柔仪殿(初名万岁后殿,真宗时章献明肃皇太后居之),又后钦明殿。其北有坤宁殿一组建筑,坤宁殿为皇后寝殿。福宁殿东为庆寿宫,内有庆寿、萃德二殿;福宁殿西为宝慈宫,内有宝慈、姒徽二殿,以上二宫前者为太皇太后居所,后者为皇太后居所[76]

在宝慈宫之西,有龙图阁等一组建筑群。龙图阁在昇平楼西北,大中祥符初建,内藏太宗御集御书5115卷、轴、册。阁东序有资政、崇和二殿,西序有宣德、述古二殿;又列六阁,贮经典、史传、子书、文集、天文、图画。其北为天章阁,天禧五年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阁东西序有群玉、蘂珠二殿。又北宝文阁,奉仁宗御笔御书,阁东西序分置嘉德、延昌二殿,“殿间以桃花文石为流杯之所”[77]

在西华门内之北有旧延福宫、广圣宫建筑群。延福宫内有穆清、灵顾、性智三殿和奉宸五库[78],为百司供应之所。北为广圣宫(原名长宁宫,前殿有道家天神之像,后起馆阁以奉真宗御容),是后宫祈祷的地方之一[79]。宫内有太清、玉清、冲和、集福、会祥五殿。广圣宫北接后苑。

3.内廷东部

东华门至宣祐门以北,拱宸门至宣祐门之东为内廷东区,是“内诸司”集中之地[80],“宣祐门南北大街西廊向东曰凝晖殿,乃通会通门入禁中矣。殿相对东廊门楼,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厨……殿之外皆知省、御药幕次、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81]。按:凝晖殿会通门即内东门,它与其相对的东廊门楼之间有柱廊相通,是宫城东西两大建筑群的结合处,人员往来,物资供需皆由此。

殿中省六尚局北有资善堂、讲筵所[82]。宫城东北角有军器库、军头引见司、入内内侍省、内侍省、快行家等。门南廊有庆宁宫,东华门里有皇太子宫。宣祐门东廊有内东门司(宫城物资采办供应机构),再东皇城司(为皇帝耳目之探事机构)。在六尚局之南,设天文院,内有漏刻、观天台、铜浑仪[83]

4.后苑

后苑位于内廷西区北部(景福宫、广圣宫北),后苑之迎阳门在延和殿西北(大中祥符七年建,原名宣和,仁宗时改开曜,再改迎阳,俗称苑东门)。太祖时已有后苑[84],但主要建筑成于真宗、仁宗时期。苑内建筑密集,殿台楼阁、假山池沼、异花竹木、珍禽鱼类、无所不有。其中不乏藏书之所,如太清楼,真宗景德四年三月,藏太宗御制及墨迹石本934卷、轴,四部群书33725卷。徽宗时将所得新本书,缮写几份,一份藏于太清楼。玉宸殿(旧名化成殿),乃皇帝“宴息之所”,殿之东西聚书八千余卷,此后增至11293卷,太宗御集、御书又753卷。保和殿(政和三年建),左挟阁设古今儒书,史子楮墨,右挟阁存道家金柜玉笈之书;稽古阁存汉、晋、隋、唐书画,古鼎彝器。流盃殿,“唐明皇书山水字于右,天圣初自长安辇入苑中”。苑内其他建筑略[85]

(二)与皇城相关的延福宫、艮岳和上清宝箓宫

1.延福五位和六位

政和三年春(1113年),新建延福宫“于大内拱宸门外。旧宫在后苑之西南(指西华门内之北归延福宫),今其地(指拱宸门外)乃百司供应之所,凡内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辔等库,悉移它处。又迁两僧寺、两军营、而作新宫焉”[86]。该宫“东西配大内,南北稍劣。其东值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宫东西两横门,皆视禁门法,所谓晨晖、丽泽者也,而晨晖门出入最多”[87](图1-9)。宫之南门即宫城拱宸门,其北抵内城北城墙。该建筑群,蔡京命童贯、杨戬、贾祥、蓝从熙、何䜣五大宦官分区任宫役,此五人“因各为制度,不务沿袭,故号延福五位”[88]。宫内在延福殿、蕊珠、碧琅轩亭等左侧“复列二位”(在穆清等七殿之东西各置十五阁),右侧有宴春阁、飞华亭等建筑群,其他区域则为典型的园林建筑[89]

图1-9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主要街巷和衙署位置示意图

北宋末年,宋徽宗又在延福宫后跨旧城建“延福第六位”(图1-9)。该建筑群“跨城之外浚濠,深者水三尺,东景龙门桥,西天波门桥,二桥之下,垒石为固,引舟相通,而桥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觉也,名曰景龙江,其后又辟之,东过景龙门至封丘门。景龙江北有龙德宫。初,元符三年,以懿亲宅潜邸为之[90],及作景龙江,江夹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对峙,中塗曰壶春堂,绝岸至龙德宫。其地岁时次第展拓,后尽都城一隅焉,名曰撷芳园,山水美秀,林麓畅茂,楼观参差,犹艮岳、延福也”[91]。“花石纲”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延福宫的景观布置上[92]

2.艮岳

政和七年(1117年),“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像余杭(杭州)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既成更名曰艮岳”(图1-9)[93]。宣和四年(1122年)建成,宣和六年以金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又名寿岳,因“岳之正门名曰阳华,故亦号阳华宫”。艮岳在宫城东北,景龙门内以东之地,东以封丘门内马行街为界。据调查资料,其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直线周长约2200米,约四宋里,《宋史》《汴京遗迹志》等记“艮岳周围十余里”似误[94]

宋徽宗亲自参与建园工作,修建工程由“博雅忠荩、思精志巧、多才可属”的宦官梁师成主持。园内“左山右水”,山体从北、西、南面包围水体。北面土石筑主山“万岁山”(意在仿杭州凤凰山),主峰高九十步为全园最高点,上建介亭。山西隔溪间为侧岭“万松岭”,上建巢云亭。南面稍低次山称寿山或南山。从园西北角引景龙江水,入园后为“曲江池”(似拟名唐长安曲江池),在山体内形成“大方沼”“雁池”等水面。园内以建筑点缀,结合山、水、花木成景,景观十分丰富。仅宋人李质、曹组《艮岳百咏诗》就列举了园内百余处景点题名。宋徽宗《艮岳记》和僧人祖秀《华阳宫记》等,对艮岳景物有详尽描述,其具体情况不赘述。

艮岳重在以山水“放怀适情,游心赏玩”。所运“花石纲”大都用于此。营造艮岳“按图度地,庀徒僝工”,构思独特,精心经营。园内“亭堂楼馆,不可殚记”,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其山主宾分明,远近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山系。其水面几乎包括了河、湖、沼、溪、涧、瀑、潭等全部形态,有完整的水系。山系与水系山嵌水抱,虚实相生互补,统一和谐,风水条件极佳。园内植物品种繁多,不同景区均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其间放养珍禽异兽众多。总之,艮岳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与各地山水奇景的高度概括,因而艮岳集“凡天下之美,古今之胜在焉”[95]。使之成为具有浓厚诗情画意和文人园林志趣,而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所以艮岳被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标志,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作品(图1-10)。

图1-10 北宋东京开封城艮岳平面设想图
(引自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略有改动)

3.上清宝箓宫

上清宝箓宫在景龙门东,与晨晖门相对(图1-9)。政和五年,宋“徽宗因林灵素之言,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署。宫中山包平地,环以佳木清流。列诸馆舍台阁,多以美材为楹栋,不施五采,有自然之胜。上下立亭宇,不可胜计。又作仁济、辅正二亭于宫前,命道士施民符药。徽宗时登皇城下视之。由是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保箓宫,以便斋蘸”[96]。宝箓宫“极土木之盛,灿金碧之辉,危殿傑阁,瑶室脩廊,为诸宫之冠云”[97]

(三)宫廷广场与主要衙署的配置

宣德楼前为宫廷广场(图1-9)。《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条记载:“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文中“约阔二百余步”非指南面御街全程而言。《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开封府绞(应作结)缚山棚(所结山为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日新耳目”,“灯山上綵”,“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阙下灯山前为大乐场,编棘为垣,以节观者,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綵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据此可知,“约阔二百余步”即“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百余丈与二百步基本相同)”的“棘盆”范围。也就是宣德楼和左右掖门前横街至宣德楼前南面御街百余丈略呈“T”字形部分(从文献行文看,宣德楼前横街所涉及部分较南面御街略宽,已略呈“T”字形),这个范围即是目前所习称的宫廷广场(模仿北宋东京大内的金中都之宫廷场已呈“T”字形)。

除上所述,从宣德门至州桥这段御街两侧还是一些主要中央衙署所在地。《宋东京考》卷四“中书省”条引《石林诗话》记载:“元丰初,始建东西府于右掖门之前,每府相对为四位,俗谓之八位”,“东府与西阙门相近,西府正直右掖门”(宋以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为西府、中书省为东府)。《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条记载:宣德楼前“右廊南对右掖门(应为右南廊对……),近东则两府八位,西则尚书省。御街大内前南去,左则景灵东宫,右则西宫。近南大晟府,次曰太常寺。州桥曲转大街面南曰左藏库”。同书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条记载:“大内西去,右掖门祅庙,直南浚仪桥。街西尚省书东门,至省前横街,南即御史台,西即郊社,省南门正对开封府后墙(开封府治在内城浚仪桥西北)。”《宋史》卷一一一《礼四》“明堂”条记载,“政和五年(1115年)乃徙秘书省宣德门东,以其地为明堂”。总之,在宣德楼前按传统配置左祖(太庙西对郊社,其位置后文有说)右社,部分中央衙署较集中地置于宫廷广场两侧(以西侧为主)及其延长线上。此外,还有一些官署性质的机构散置于城内他处(下文有说)。

(四)宫城皇城的构成、形制与规模

《宋会要辑稿》第一八七册,方域一之二记载:“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五里。”《宋史》卷八五《地理一》记载:“宫城周回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宣德),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北一门曰拱宸。”此外,还有熙宁十年赐名的门,位于东华门北,是宫城东墙的别门[98]。由于文献未言明宫城的确切位置,“宫城周回五里”也不涉及宫城的形制,故历来猜测颇多。根据前述考古资料介绍宫城城墙的位置,可知宫城在内城北部中间偏西北,与文献所记“据阙城之西北”相当。考古勘察宫城东、西墙长约690米,南、北墙长约570米,所以其形状应呈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宫城各墙长度之和为2520米,约合4.5宋里(一宋里合559.872米),与文献所记“周同五里”还差半宋里。前面考古资料指明,周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遗址下压的宋代门址为其宫城北门拱宸门故址;周王府紫禁城在东礼仁门遗址下压的宋代门址为其宫城东华门故址。据此再次证明,前述位于午朝门的周王府紫禁城正南门端礼门遗址下压的宋代门址似为宋宫城内大庆门故址,是有道理的。

关于北宋东京的皇城,迄今仍是不解之谜。由于记载北宋东京大内的文献,往往宫城皇城混用,概念含糊,界限不明,故导致北宋东京宫城即皇城说的流行。但是,有证据表明北宋东京大内的确有皇城。据《五代会要》卷五“大内”条记载:“周广顺元年(951年)六月,敕以薰风等门为京城门,明德门为皇城门,启运等门为宫城门,升龙等门为宫门,崇元等门为殿门。”可见早在后周时大内已有宫城皇城之别[99]。北宋在后周宫城皇城基础上营建大内,并将明德门改称宣德门,俗称端门(隋唐洛阳皇城正门亦称端门)[100],这种承袭关系表明北宋应有皇城。又《宋会要辑稿》中《方域》一之一一,《宋史》卷八五《地理一》均言“广皇城(按指后周之皇城)东北隅”,按洛阳宫殿图“修宫城”(唐东都洛阳宫城在北,皇城在南[101]);《宋刑统》卷七记载违反城门开启制度的处罚中规定:“其皇城门减宫城门一等,京城门又减皇城门一等。”很显然,北宋东京大内也有宫城和皇城之分。这个时期皇城的主要功能在于置主要中央衙署和其他中央机构及内诸司等。前述分析表明,都堂、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等置于文德殿庭院前,大庆殿庭院西,左长安门至左银台门道路之东置三馆、秘阁,后改崇文院,神宗时改秘书省。右长安门至右银台门道路之西,置显谟等阁,宣徽院、学士院等。内廷宝慈宫之西置龙图阁等,西华门之北旧延福宫有奉宸五库。内廷东华门至宣祐门以北,拱宸门至宣祐门之东,置内诸司。上述情况表明,在外朝之南,外朝、内廷之东西两侧置主要中央衙署,有关的中央机构和诸库,凡此均属皇城职能范畴。即外朝内廷之南和东西两侧应为皇城范围,宣德门为皇城门,此时东西华门和拱宸门亦当是皇城门。其中宣德门,即前述新街口周王府萧墙正南门下压之宋代门址。宣德门(梁初曰建国,后改咸安;后晋初曰显德,又改明德;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名丹凤,九年改乾元,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阳,景祐元年改宣德,政和八年改太极之楼,重和元年复名宣德),是大内最重要的城门,在宋代至少有两次改建。一次是在建隆四年,主要是修正明德门与大庆殿不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次在政和八年(1118年)[102]。据陆游《家世旧闻》卷下记载:“宣德门本汴州鼓角门……制度极卑陋,至神宗时始增大之,然亦不过三门而已。蔡京本无学术,辄曰:‘天子五门,今三门,非古也’……因得以借口穷极土木之工。改门曰太极楼,或谓太极非美,乃复曰宣德门……”宣德门改太极楼在政和八年,即改建落成之年,改建前下部开三个门洞,改建后开五个门洞。宋徽宗绘于政和二年的《瑞鹤图》上的宣德门开三个门洞,是改建前的情况(图1-11)。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铜钟上汴梁宣德门图像(图1-12),门墩上开五个门洞,墩顶建平座,加勾栏,上建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的门楼;门楼左右有斜廊,通两侧的单檐庑殿顶的朵楼;朵楼向前伸出行廊,和两阙楼相连;阙楼为三层子母阙,母阙阙楼面阔三间,子阙面阔各一间,均单檐庑殿顶;阙楼内侧城墩之下对称的各有一悬山顶小建筑,绕以短墙。其形象与《瑞鹤图》宣德门相比较,除增加门洞和阙楼改歇山顶为庑殿顶外,无大变化[103]。《东京梦华录》描述:“大内正门宣德门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104]其形制与铜钟上的宣德楼大体相合。

图1-11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宣德门摹本
(引自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略有改动)

图1-12 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铜钟所铸汴梁宣德门图像
(引自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略有改动)

营建“延福五位”和“延福六位”后,二者与大内紧密相连、相通,宋徽宗又移居龙德宫,并成为宋徽宗与权臣们经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就描述了徽宗与权臣们在延福宫的奢靡情况[105]。所以袁褧在《枫窗小牍》中,将原宫城及延福宫统称为“汴京故宫”,即“延福五位”和“延福六位”是原宫城的扩大。《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所记:徽宗“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乃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也就是说,“九里十三步皇城”,应是当时大内包括的宫城、皇城、延福五位和六位全部范围之周长,而是时“延福五位”“延福六位”则应属皇城范畴[106]。这样,至宋代晚期皇城就形成了环套宫城之势(似与唐末五代洛阳出现皇城环套宫城的变化有关),从而成为金中都皇城环套宫城形制之先河。

此外,宋徽宗又建上清宝箓宫和艮岳。宝箓宫通过景龙门复道与延福宫相连,艮岳与宝箓宫相邻,和延福宫水系相通,二者同时也是宋徽宗经常活动之所。因此,这一带就成为宫城皇城之外,与之近在咫尺并隶属于皇城的最重要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