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新中国外国戏剧翻译与研究的总貌
美国著名批评家韦勒克曾经把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看作文学的外在研究,把节奏、意象、象征等方面的研究看作文学的内在研究。假如我们要对文学的数量进行探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外在研究的外在,甚至断言激情四射的戏剧和冷冰冰的数据没有联系。虽说数量和人物塑造的成与败、冲突设计的合理与否等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数量完全可以用来阐释某个时代外国戏剧译介的繁荣程度、某个国家或者作者的戏剧在中国的地位等问题。我们全面地统计了1949—2010年外国戏剧译介方面的数据,试图从数的角度解释这个时段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的总体面貌。
在文章真正展开之前,有必要就数据的来源、统计的单位和原则做一点说明。我们统计的依据为以下5种书目:《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80—1986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全国总书目》(1949—2010)(中华书局),《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1949—1986》(中华书局1988年版),《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古典著作目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里所谓的戏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让观众欣赏两小时左右的一般意义上的戏剧作品,也包括独幕剧、诗剧、歌剧和电影剧本。本书统计的单位为“部”,而不是“册”(有时一册书包含了好几部戏剧)。戏剧数量首先是指新出版的戏剧数,其次是不同译本和不同版本的数量,以体现持续的影响力。同一版本的再版也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但这些书目一般不收未经修订的再版图书,我们无法进行统计。本书有时把苏联和俄国看作两个国家,因为这一区别对于当时的中国非常重要;把古希腊和现代希腊视为同一个国家,将古罗马和意大利看作一个国家,因为这样更方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