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正德时期首辅刘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翟爱玲教授的学术专著《明弘治正德时期首辅刘健研究》问世,乃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喜事。

刘健(1433—1526),字希贤,号脢菴,河南洛阳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代,与同乡阎禹锡、白良辅一起,得理学名臣薛瑄的真传。天顺四年(1460)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成化初年,与修《英宗实录》,后任修撰,迁至詹事府少詹事,充任东宫讲官,受知于孝宗。孝宗继位后,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弘治四年(1491),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十一年(1498)春,进少傅兼太子太傅,成为内阁首辅。期间,他与其他两位阁臣谢迁、李东阳“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每进见,帝辄屏左右。左右间从屏间窃听,但闻帝数数称善”。正是在他们三人悉心辅政之下,遂有“弘治中兴”之局面。武宗继位不久,刘健连章奏请除去刘瑾等人,整肃朝政。此举不仅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反而遭到刘瑾等人反扑,最终不得不辞职离任。不久,又被刘瑾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民,追夺诰命。刘瑾被诛后,刘健恢复官职。嘉靖五年(1526)去世,年94。赠太师,谥文靖。

刘健先后为官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乃四朝元老。入阁19年,任首辅8年之余,政绩突出。正如《明史》所言:“刘健、谢迁正色直道,蹇蹇匪躬”,“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可见,刘健不愧为明代中期的重要名臣,对弘治、正德两朝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位政治名臣,自然会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由于有关刘健的资料贫乏、零散等原因,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他的专著问世,这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件憾事。

2010年,爱玲从河南洛阳理工学院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我名下攻读博士学位。实际上,她在进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基础,并对明代政治史、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大学士刘健便被纳入她的研究视线之内,而且刘健是洛阳人,他的祖茔又恰在洛阳理工学院西校区的校园里。因此,更进一步激发了爱玲的研究热情,认为揭示刘健一生的所作所为,乃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工作。

然而,有关刘健的研究资料,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为此,爱玲首先依据“明实录”、《明史》等官修史书的记载,将刘健不同时期的行迹所涉及的地域、人物作为线索,从方志、文集、笔记及其他野史笔记中进行筛网式的搜寻,从中获得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如现存洛阳最早的方志,即《(弘治)河南郡志》有不少有关刘健及其家族成员的资料,其中还收有刘健的8篇诗文,无疑弥足珍贵。其次,爱玲还在洛阳地区,就与刘健相关的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如老城区的“三贤祠”、刘阁老祠、涧西三山村、唐寺门刘健墓碑等,并走访了现居住在龙富小区、龙祥街区数千刘健家族的后人,获得了《刘氏家谱》及流传于刘氏后人中有关刘健及其家人的各种故事。正是通过这样的辛勤努力,爱玲搜集到了研究刘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爱玲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考辨等工作,先后完成了《明代名臣刘健系年纪事及资料列编》《刘健任职履历简表》《刘健仕政中主要人际交往关系简表》《刘健著述类目及资料索引汇编》《明清官方典籍中对刘健评述列表》《明清私修史著中对刘健评述列表》等,为博士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她的这本专著。该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填补了明代政治史乃至明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爱玲之所以能够将这样一部有价值的专著呈现于读者面前,是与她的天资聪慧、对知识的渴望、对治学的追求,以及刻苦努力分不开的。她来南开攻博时已经有了正高职称,然而,为了学术她再次给自己创造一个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机会。读博期间,我也亲眼目睹了她为学术而付出的辛勤劳动。该书的面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此,我衷心希望爱玲教授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继续努力,推出更多的新成果。

李小林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