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凡例、文字材料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一 凡例
1.本书所选各字的排列顺序与《说文解字》的顺序保持一致,《说文》中未收录的字,以《说文》部首的顺序排列到相应的位置。
2.本书所选各字的字形主要来源于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少数字形来源于《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英国所藏甲骨文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甲骨文著录书。
3.本书字形,均采用电脑处理,并加以黑白翻转。处理的字形以拓片为主,辅以照片,也适当参照摹本,字形模糊不辨的则直接截取原拓片或照片。值得注意的是:
(1)有些字形有裂痕、坑洞的地方,若不影响到字形的判断,则去除裂痕、坑洞;若影响到字形的判断,则不作修整,保留这些裂痕、坑洞,以留给读者辨识和判断的空间;
(2)甲骨文字形体大小不一,而所录的字例为了清晰可见和配合表格大小,各个字形都作了不同比例的放大或缩小。
4.本书各字字形中的全部殷墟王卜辞不同类组的称谓,基本上按照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一书(简体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非王卜辞不同类组的称谓则按照《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的《子组卜辞研究》《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非王“劣体类”卜辞》《妇女卜辞》《午组卜辞研究》诸篇。
5.本书对所选之字的原解释方式为:先列字表展示该字每种类型的形体在王卜辞和非王卜辞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各类形体做详细的文字说明,然后疏证,最后根据字形演变的规律画出字形演变谱系图;现在由于受排版影响,各字头下无法先列字表,只能先做文字说明,字表将集中卧排于第二、第三章章末,特此说明。字表体例说明详见第二章。
6.本书字例部分还同时纠正《甲骨文字编》《新甲骨文编》对应字头下的错误信息。若字形和拓片号不符,则写出该字形对应的正确拓片号及其组别;若字形有误或不准确,则给出该片号对应的甲骨文原拓片字形。
7.字表中的甲骨著录书代码:
H:《甲骨文合集》
B:《甲骨文合集补编》
T:《小屯南地甲骨》
Y:《英国所藏甲骨集》
L:《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甲骨文字》
W:《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D:《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HD:《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8.书中的甲骨著录书简称:
《合集》:《甲骨文合集》
《合补》:《甲骨文合集补编》
《屯》:《小屯南地甲骨》
《英藏》:《英国所藏甲骨集》
《花东》:《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怀》:《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类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校释总集》:《甲骨文校释总集》
《摹释全编》:《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
9.本书以汉字简体行文,但遇以下情况则不将繁体转化为简体:其一,用例的繁简遵循卜辞和金文实际隶定不做转化;其二,字形若经繁简转化后易引起混淆的则保留其繁体;其三,在引用古书及前人著述时,若文句中使用了假借字或繁体字,则依照原文引用,不将其转化为简体字。
10.甲骨文字形存在多种演变途径,本书所列出的字形演变谱系只是其中的某一种可能,并非是唯一途径,特此说明。
11.为行文简洁,书中对时贤省去“先生”,径呼其名,望海涵。
二 文字材料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一)相关文字材料的来源
1.甲骨文异体字研究材料的来源
本书以李宗焜编著的《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刘钊、洪飏、张新俊编著的《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的《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四本书为蓝本,参照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的《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版)、黄德宽主编的《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的说解,尽量选取形体变化多样、音形义较为明确的甲骨文,同时参照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的考释成果,适当补充每一字头下的各种形体。
依据以上标准,最后确定甲骨文中的104个字为例字。以姚孝遂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2011年版),同时参照“汉达文库”,清理每一字头下的各种字形,从《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甲骨文著录书中直接截取拓片,按组类穷尽整理每种字形各类组的分布情况,制成字形表。
2.异体字判断标准
根据甲骨文的实际存留状况以及我们研究目的的需要,应遵循“主构形”一致的原则。所谓“主构形”即“表达这个字意的基本的构形”[191],采用广义异体字的概念,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192]
(二)相关术语说明
本书字形演变谱系图中涉及一些术语,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说明字形间的关系,分析文字创制、发展过程中文字结构方式和符号体态变化。相关术语界定如下:
1.简化:是指文字书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框廓线条化,或是删简笔画、形体、形符、声符,或是局部替代整体等现象,即称作简化。
(1)框廓线条化(框廓填实、实笔线条化):原本是有如图画般,将物体依外形框廓加以画出,甚至框廓内各个细微的部位、纹饰也都表现出来,与原物体的形象极为相似;后来将许多细微的部分或外形框廓都加以省略,而变成以单线条加以画出的变化,即框廓线条化。如“虎”:。
(2)删简笔画或局部形体:删简笔画是删简字形中的某些笔画,如“今”:;删简局部形体是删简某个形体中的局部形体,即只截取形体中的局部形体来书写的现象,如“探”:
。
另外,还有一种书写时的特殊情况——缺刻笔画。即字形中的某些笔画忘了刻写,使得形体不够完整。如“帝”:。
(3)删简同形形体:即字形中有几个相同的形体,删简其中某些同形形体的现象。如“雝”:。
(4)删简形符:指删简字形中的形符,如“教”:。
(5)删简声符:指删简字形中的声符,如“”:
。
(6)局部代替整体:即简省大部分形体,只保留突出表意的局部形体,用局部代替整体。如用虎头代替“虎”,“虣”中的部件“虎”仅残留虎头:。
(7)形体简省:专指保留字形中突出强调的部分,其余形体则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如人形,肢体各部位手、脚、口不同时强调,只强调其中某一部位时,突出强调的部分保留,不作突出强调的部分则以简单笔画带过。如“闻”:。
2.繁化:与简化相对而言。是字形演变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指文字书写过程中,产生了线条框廓化、增繁笔画、形体、形符等现象,即称作繁化。
(1)线条框廓化:与框廓线条化相对而言,指画出物体的外形框廓的现象,甚至连形体上面的花纹也刻画出来,即“线条框廓化”。如“黍”:。
(2)增繁笔画:是于字形中增加点画、横画、竖画的现象。包括单笔繁化(加刻横画)、增加义点、增加饰笔等三种情况。如“宁”:,“示”:
,“
”:
。
(3)增繁同形笔画、形体、形符:与“删简同形形体”相对而言,以其所增皆为“同形”为特色。其中较为特殊的情况,是增繁相同意义的形体或形符,可以看作“增繁同义形体、形符”,暂不细分。指字形中本已有某个笔画或形体,则才会有增繁此一笔画或形体的现象发生,但增繁的笔画或形体,并无其他特殊的意义。如“学”:。
(4)增繁形符:指增繁的形体具有增强文字表义的功能。如“羌”,增糸后,增强被绳索所缚的羌人情况,。
(5)形体繁化:与“增加形符”明显不同。是指原本可以用简单笔画勾勒表意的,现在却要突出强调其内部的某一组成部分,从而使形体变繁化的一种现象。如“人”字,常作侧立之形,只画躯干及一臂。此时,如果想要突出人形中的头、手、腹、脚的某一部位,那么就要在侧立人形的基础上把要突出强调的部位表现出来,如“”字,想要强调构件“丮”中的人头部的口形,就在人形的基础上画出头部的口形,即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体繁化。
3.声化:又称“增加声符”。是指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无声符字基础上,增加表声形体,而产生形声字的过程,既可以看作声化,也可看作是一种繁化,通过增加声符,增强文字的表音功能。如“凤”:。
4.异化:是指文字书写过程中,在笔画、数量、方向、位置、偏旁、声符、视觉、造意、造字理据等各方面产生变异的现象,即称作异化。
(1)笔画异化:在笔画上产生弯曲、平直、断裂、中断、连接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称作“笔画异化”。如“伐”:。
(2)数量异化:在数量上产生各种形态多寡不同的变化,称作“数量异化”。如“涉”:。
(3)方向异化:在方向上产生正、反、倒、斜、横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称作“方向异化”。如“岁”:。
(4)位置异化:在位置上产生左右、上下、纵横、内外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称作“位置异化”。如“保”:。
(5)偏旁异化:指在构字部件上产生各种通用的变化。包括表义形符替换和义近形符替换两类。表义形符替换指意义不同的构字部件相互通用、替换的现象,如“虣”:;义近形符替换专指那些意义相近的构字部件相互通用、替换的现象,如“莫”:
。
(6)声符异化:又称“音近声符替换”。指在声符上产生各种音同、音近相通用的变异现象。如“河”:。
(7)视觉异化:又称“变换视角”,指变化观察角度,即变正视为侧视,近而导致视觉效果的差异。如“昷”:。
(8)造意异化:在造字意念上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称作“造意异化”。同形替换亦属此类,“同形替换”又称“同形变换”或“同形互换”,作为构字的同一部件,如手形,多用三指来表现,而“探”字中的手形,各种形体虽然仍然用三指表现,但是通过意念上的变化,在形体上产生了差异,即。
(9)造字理据相同:造字时根据相同的表词依据选取不同的构字部件,造成一词多字的现象。如“祼”:。
5.讹化:指文字书写过程中,产生了混淆、讹误的现象,称作讹化,或讹变。
(1)形近而讹:指字形中全部形体或局部形体相近而讹误作其他形体的现象。如“山”讹作“火”:。
(2)变形声化:是将表义字形体的一部分,人为地改造成与之形体相接近的可以代表这个字字音的部件,以便更清楚地标示这个字的字音。这是一种因表音化趋势造成的讹变。如“麓”:,
形讹变作“百”。
(3)简化省变:因简省造成的讹变。如“冓”:。
[1] 喻遂生:《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又载喻氏著《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页。
[2]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 关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字形研究中的运用,参见李学勤、彭裕商著《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蕴智:《对当前甲骨学基础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7—288页;又载于《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以及王氏著《字学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219页。
[5] 孙海波编著、商承祚校:《甲骨文编》,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石印本(196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
[6] 金祥恒:《续甲骨文编》,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59年版。
[7] [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67年版。
[8]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9] 唐兰著:《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王玉哲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0]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11]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12] 裘锡圭:《〈说文〉与出土文字》,载《说文解字研究——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0页转第86页。
[13] 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4] 李守奎:《古文字字编类著作的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16] 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注解11。
[17] 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18] 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 洪飏、董冰华:《新甲骨文词汇工具书编纂刍议》,《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0] 洪飏、董冰华:《新甲骨文词汇工具书编纂刍议》,《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1] 孙诒让:《契文举例》,蟫隐庐印行1927年版。
[22]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东方学会1927年版。
[23]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印行1917年版。
[24] 柯昌济:《殷虚书契补释》,自刻本1921年版。
[25] 商承祚:《殷虚文字》,广州中山大学讲义石印本1927年版。
[26]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讲义石印本1932年版。
[27] 陈邦怀:《殷虚书契考释小笺》,略识字斋1925年版。
[28] 陈邦怀:《殷契拾遗》,石印本1927年版。
[29] 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
[30]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版。
[31] 郭沫若:《殷契余论》,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1933年版。
[32] 唐兰:《殷虚文字记》,北京大学讲义石印本1934年版。
[33]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北京虎坊桥大业印刷局1940年版。
[34]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北京虎坊桥大业印刷局1941年版。
[35]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石印本1944年版。
[3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37]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版。
[38]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中国科学院1954年版。
[39] 杨树达:《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40] 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1959年版。
[41]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
[42] [日]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1960年版。
[43] [日]池田末利:《殷虚书契后编释文稿》,日本创元社1964年版。
[44] 严一萍:《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考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年版。
[45] 严一萍:《殷虚书契续编研究(上、下)》,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年版。
[46] 严一萍:《殷虚第一次发掘所得甲骨考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版。
[47] 严一萍:《凡将斋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年版。
[48] 严一萍:《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版。
[49] 严一萍:《北京大学国学门藏殷虚文字考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82年版。
[50]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
[51]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52] 刘桓:《殷契新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 刘桓:《殷契存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4] [日]松丸道雄、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版。
[55]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56]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
[57] 刘盼遂:《释工》,《学衡》1926年第49期。
[58] 丁山:《数名古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第1本1分。
[59] 闻一多:《释》,《中国文字》1973年第49册。
[60]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4年第4本4分。
[61] 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国学季刊》1935年第5卷3期。
[62] 董作宾:《说》,《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第四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63] 胡厚宣:《释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9年第8本2分。
[64] 张政烺:《字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三种,1945年版。
[65] 李亚农:《殷契杂释》,《中国考古学报》1951年第5册第1、2分合。
[66] 李平心:《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释(初稿)》,《李平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7] 唐兰:《在甲骨金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68] 于省吾、陈世辉:《释庶》,《考古》1959年第10期。
[69] 黄然伟:《说吕》,《中国文字》1960年第1册。
[70] 金祥恒:《释虎》,《中国文字》1960年第1册。
[71] 屈万里:《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1960年版。
[72] 严一萍:《释得》,《中国文字》1960年第1册。
[73] 裘锡圭:《释“勿”“發”》,《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74] 林沄:《释眴》,《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75] 詹鄞鑫:《释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76] 黄天树:《读契杂记(三则)》,《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77] 刘钊:《甲骨文字考释》,《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院2005年版。
[78] 陈剑:《甲骨金文“”字补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
[79] 季旭升:《说髀》,《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80] 冯时:《释“離”》,《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81] 刘桓:《释甲骨文“、遏”》,《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82] 张世超:《释“”》,《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83] 蒋玉斌:《释殷墟组卜辞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84] 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85] 时兵:《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考释三则》,《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86] 王蕴智:《释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87] 喻遂生:《也说“斤”“锛”》,《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
[88] 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国故学讨论集》上册,民国丛书第三编,群学社1927年版。
[89] 孙诒让:《名原》叙,齐鲁书社1986年版。
[90]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4页。
[91]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92]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序,上海大东书局(初版本)1931年版,该序言1952年人民出版社修订版已删。
[93] 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94]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61页。
[95]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9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
[97] 于省吾:《于省吾自传》,《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98] 于省吾:《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1期。
[9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1页。
[100] 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35页。
[101] 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38页。
[102] 林义光:《文源》,写印本1920年版。
[103]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3页。
[104]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402—403页。
[105]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403页。
[106]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9页。
[10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6页。
[108] 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7年第5期。
[109] 喻遂生:《文字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196页。
[110]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6—109页。
[111] 黄天树:《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2]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216页。
[113] 黄天树:《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4] 参见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115] 赵诚:《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6] 高明:《略论汉字形体演变的一般规律》,《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117]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1—107页。
[118] 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编著:《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259页。
[119] 高明:《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体演变》,《古文字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0] 高明:《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中国语文研究》1982年第4期。
[121] 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2] 张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统特征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3] 参见张桂光《张桂光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4] 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5] 金国泰:《汉字讹变三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26]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版。
[127] 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
[128] 吴白匋:《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文物》1978年第2期。
[129] 吴振武:《古文字中形声字类别的研究——论“注音形声字”》,《研究生论文集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30] 袁家麟:《汉字纯双声符字例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31] 马国权:《鸟虫书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2] 陈初生:《谈谈合书、重文、专名符号问题》,《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3] 魏宜辉:《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4]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5] 均收入裘锡圭的《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136] 赵诚:《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7] 赵诚:《西周金文构形系统二重性探索》,《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138] 陈炜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9] 姚淦铭:《论西周铜器文字演变的轨迹》,《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140] 姚淦铭:《论两周金文形体结构演变规律》,《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0期。
[141] 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2] 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古文字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3] 林素清:《谈战国文字的简化现象》,《大陆杂志》1986年第72卷第5期。
[144] 唐莉:《战国文字义符系统特点研究》,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5] 罗运环:《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6] 黄锡全:《楚系文字略论》,《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147]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8]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
[149] 汤余惠:《战国文字形体研究》,1984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0]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51]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52] 翁宇翔:《殷商甲骨文可释字异形研究》,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3] 卢佳:《甲骨文字形简化问题研究》,2010年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4] 江学旺:《西周金文研究》,2001年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5]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156] 刘云:《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以东方六国文字为中心》,2012年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7] 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8]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9]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0]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161] 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2004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2] 竺海燕:《甲骨构件与甲骨文构形系统研究》,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3] 马晓风:《甲骨文会意字研究》,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4] 宣璇:《甲骨文人系汉字研究》,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5] 张坤:《与粮食作物有关的甲骨文字字形文化研究》,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6] 陈青峰:《殷商金文构形分析》,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7] 郭利芳:《春秋金文构件系统定量研究》,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8]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2003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9] 吴建伟:《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0] 沈之杰:《楚简帛文字研究——形声字初探篇》,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1]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2010年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2] 李圃:《说字素》,《语文研究》1993年第1期。
[173] 李圃:《甲骨文字字素》,《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第5期。
[174] 李圃:《字素理论及其在汉字分析中的应用》,《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175] 李圃:《字素理论与汉字分析问题》,《中国文字研究》第2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6] 李圃:《中国正统文字的发端——殷商甲骨文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77] 李圃:《说字素》,《语文研究》1993年第1期。
[178] 李圃:《字素理论及其在汉字分析中的应用》,《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179] 刘志基:《汉字体态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0] 张再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1]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82] 刘志基:《试论汉字表意字素的意义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83] 张再兴:《论字素功能的断代系统研究》,《中国文字研究》2001年00期。
[184] 郑飞洲:《关于建设东巴文字字素检索数据库的构想》,《中国文字研究》2002年00期。
[185] 郑飞洲:《尔苏沙巴文字字素研究》,《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4期。
[186] 王文胜:《字素、语素,文字、语言——也谈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汉字文化》2009年第4期。
[187] 毕晓净:《周原甲骨文字研究——从字素的角度考察》,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8] 邱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文字现象研究》,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9] 侯霞:《甲骨文与玛雅文象形字比较研究》,2008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0]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1] 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学述要》,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4页。
[19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