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萧妃和安端主政时期的东丹国
耶律倍亡命中原,大出辽太宗的意料之外,当他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极为震惊。为了安抚人心,稳定东丹国的局势,辽太宗于甘露六年(931)正月起驾亲自赶往当时的东丹国都南京(辽阳)。耶律倍出逃,只带走了宠妃高美人(耶律道隐之母),而将正妻萧氏留在故都。当年三月,太宗抵南京,“人皇王倍妃率其国僚属来见”。夏四月,“置中台省于南京”[37]。其实,所谓“置中台省于南京”并不是在辽阳新置中台省,而是对耶律倍逃亡后的东丹国中台省进行一次重新调整。因为早在甘露元年(926)东丹国初建之时即置有中台省。《辽史·百官志一》:“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耶律羽之墓志》也记:“比及大圣大明升天皇帝收伏渤海,革号东丹,乃授公中台省右平章事,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就在这次皇帝对东丹国的最高统治机构进行调整之际,遂决定由耶律倍之妻萧氏接替其丈夫之职,主东丹国政。虽然无东丹国王之名,但实质上履行的是国王职责。一切安排妥当,辽太宗于当年五月返回上京。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制度体制导致政治和权力的争斗十分残酷,往往会因此而酿成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但如果矛盾得到缓解和彻底解决,许多人性化的东西就又会自然回归,这在辽太宗身上也有所体现。甘露七年(932),后唐遣使聘于契丹,辽太宗亲自写信,让唐使转交耶律倍,以示问候。甘露八年(933)十一月,太祖之母太皇太后崩,辽太宗特地遣使后唐,向唐政府报哀,同时写信给耶律倍,向他报告祖母去世的消息。在此期间,耶律觌烈、耶律羽之兄弟也曾先后派人致信于身在异国的人皇王。甘露十年(935)十一月,辽太宗因皇后病逝而至弘福寺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于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38]
耶律倍虽然出逃外国,但身在异乡的他眷恋故国之情仍难以释怀。自从逃到中原之后,不断地派人送信回来问候母亲和弟弟,信使往来,不绝于路。甘露九年(934)四月,“唐李从珂弑其主自立,人皇王倍自唐上书请讨”[39]。可见他骨子里还是忠于大契丹国的。甘露十一年(936)闰十一月,耶律倍在洛阳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所杀,终年38岁。
萧妃主政东丹国期间,耶律羽之的侄子牒蜡(觌烈长子)曾出任东丹国右大相,萧妃在耶律羽之叔侄的辅佐下,把东丹国治理得较有条理,局势稳定。会同元年(938)四月,辽太宗又亲自到南京辽阳视察。七月,改辽阳为东京。会同三年(940)正月,萧妃特地到上京朝见辽太宗。六月,“乙未朔,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40]。大素贤,《辽史·耶律羽之传》记为“左次相渤海苏”。七月,辽太宗猎于猾底烈山。“丙子,从皇太后视人皇王妃疾。戊寅,人皇王妃萧氏薨。丙戌,徙人皇王行宫于其妃薨所。”[41]从以上记载来看,萧氏当时应该是随太宗和太后在猾底烈山行猎,逝于猎所,猾底烈山附近还有东丹王的行宫。萧氏执政东丹国前后共10年,有功于国家,故死后辽太宗命东丹国的官民为其服孝举哀。
萧妃死后,名义上由耶律倍的长子兀欲(耶律阮)主东丹之政。兀欲后随辽太宗南下灭晋,太宗在回军途中崩于滦城,前线将士拥立兀欲为皇帝,是为辽世宗。世宗天禄元年(947),“追谥皇考曰让国皇帝,以安端主东丹国,封明王”[42]。天禄二年(948)十月,中台省右大相牒蜡调至燕京,为南京留守,封燕王。明王安端是太祖的同母幼弟,是世宗叔祖,其子察割天禄五年(951)七月在详古山行宫发动叛乱,弑世宗及太后、皇后。叛乱被平定后,察割等伏诛,太宗子寿安王述律即帝位,史称辽穆宗。察割弑逆,株连其父,穆宗赦安端通谋之罪,将其“放归田里”[43]。安端之后,东丹国再也没有立过国王。应历二年(952)十二月,明王安端薨逝。
安端被废后,见于记载的东丹国中台省宰相有;应历初,以东京渤海贵族高模翰为中台省右大相;景宗保宁五年(973),“以保大军节度使耶律斜里底为中台省左相”[44]。乾亨四年(982)十二月,“省置中台省官”[45]。金毓黻先生认为,乾亨四年辽省置中台省官,即宣布东丹国的终结。但《耶律元宁墓志》记载,耶律羽之子甘露,契丹名迪烈,为“东京中台省右相。”元宁子《耶律道清墓志》亦记其祖父迪烈为“竭节功臣、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傅、东京中台省右相”[46]。元宁死于圣宗统和三十年(1012),其父任东京中台省右相的时间应在乾亨四年之后。这至少说明圣宗统和年间东京仍置有中台省。但东京中台省与东丹国的中台省是不是一个机构,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书暂取金氏之说,把东丹国号终结的时间定在乾亨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