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东丹遗民的反辽复国活动

一 黄龙府燕颇为首的反辽活动

东丹国南迁后,其国民绝大多数迁到辽的东京辽阳府各州县。史料记载一般都不称他们东丹国人,而习惯上仍称为渤海人。有辽一代,东丹国民和遗民总是受到契丹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与契丹当政者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渤海遗民的反辽复国活动此起彼伏,特别是东丹国的贵族遗裔,他们经常利用民族矛盾相对尖锐的时机,发动反辽复国运动,企图恢复原来的统治,黄龙府燕颇反辽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燕颇是渤海遗民、东丹国民,为辽黄龙府卫将。辽景宗保宁七年(975)七月,燕颇杀黄龙府都监张琚以叛。时东丹国号尚未取消,这次叛乱活动实际上就发生在东丹国境内。燕颇叛辽,不见东丹国出兵平叛的记载,说明当时东丹国已经与辽政权基本上形成一体。辽朝“遣敞史耶律曷里必讨之。九月,败燕颇于治河,遣其弟安抟追之。燕颇走保兀惹城,安抟乃还,以余党千余户城通州。”[47]

关于黄龙府燕颇领导的反叛活动,史书上记载比较简略,起义爆发的原因无疑是当地的民族矛盾尖锐而引发的。领兵前往黄龙府镇压叛军的辽军将领曷里必,即耶律吼的儿子何鲁不。“何鲁不字斜宁,尝与耶律屋质平察割乱。穆宗以其父吼首议立世宗,故不显用。晚年为本族敞史。及景宗立,以平察割功,授昭德军节度使,为北院大王。时黄龙府军将燕颇杀守臣以叛,何鲁不讨之,破于鸭渌江。坐不亲追击,以至失贼,杖之。”[48]何鲁不时为北院大王、本族敞史,“何鲁不”与“曷里必”是一个契丹名的不同汉字音译。燕颇在受到辽军主力打击后,率其余部向东北逃去,投奔兀惹部。辽军主将何鲁不只派其弟耶律安抟领兵追击,自己没有亲自统主力穷追燕颇,致使燕颇逃脱,何鲁不因而受到朝廷杖责。辽军与燕颇起义军交战的治河,《辽史·何鲁不传》作鸭绿江。有学者认为治河即今伊通河。[49]以地理位置推测,还是今伊通河近之。

这次反叛活动虽然爆发在今吉林省境内,同时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镇压下去了,但其影响比较大,而且已经波及今辽、吉、黑三省许多地区,并直接导致了扶余府地区行政建置的变动。《辽史·地理志二》:“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府废。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通州,安远军节度,本扶余国王城,渤海号扶余府。太祖改龙州,圣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龙府叛人燕颇余党千余户置,升节度,统县四。”以上记载很容易使人产生黄龙府和通州本是一个地点的误解,其实不然。保宁七年(975),辽朝的军队打败燕颇之后,因黄龙府残破,并未在黄龙府旧治所恢复府治,而是在战后以燕颇余党千余户于通州重设府治,当时仍名黄龙府。毫无疑问,所谓“燕颇余党”就是指追随燕颇造反的东丹国民。至圣宗开泰九年(1020),将黄龙府治所又迁回原来旧址。“迁城东北”是指迁于通州城东北,而不是迁黄龙府旧治东北。因通州初设是黄龙府侨置的治所,原称黄龙府,开泰九年(1020)黄龙府东迁后,侨迁的黄龙府治所才改称通州。通州位于黄龙府旧治的西南方向,为什么要把黄龙府的治所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是因为通州之地更靠近契丹的腹地,便于控制。黄龙府旧治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关于通州治所,以往学者们或认为在今辽宁昌图县四面城,[50]或认为在今吉林省四平市一面城。[51]2000年,四面城出土金代残碑,据碑文所记知四面城乃辽代安州旧治,而四平市一面城经考古调查并未发现有辽代遗存,故这两个地点为辽代通州旧治之说均可否定。周向永先生最近著文,提出今辽宁昌图县曲家店乡西南的黑城古城址为辽通州治所。[52]其说可从。有学者指出:“按辽通州,为辽以龙州侨置者,非龙州故地,不得以此当扶余之故地。”[53]“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保宁七年因军将燕颇叛,暂徙今四平一面城,开泰九年复置东北旧地。”[54]其说甚有道理,只是“四平一面城”应改为“昌图黑城古城”。

《辽史·地理志二》记,辽之通州辖有通远、安远、归仁、渔谷四县,通远为依郭县,与州治同在今昌图黑城古城,而其他三县皆在今辽宁开原和昌图县境。[55]因此,燕颇领导的渤海人反辽起义,已经波及辽北地区。燕颇反辽失败后,北逃兀惹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克太原,灭北汉。宋军乘胜伐辽,被辽兵打败。为了得到东北地区反辽势力的支持,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六年(981)遣使赐诏定安国(兀惹)王乌玄明,同时又“赐乌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诏”,命他们起兵南北夹击辽朝。[56]所谓乌舍城即乌惹城,浮渝府即扶余府,渤海琰府王无疑就是燕颇。到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秋七月丁巳,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等侵铁骊”[57]。此时距保宁七年(975)已过了20年,燕颇竟又联合兀惹部首领乌昭度侵辽铁骊部。由此分析,燕颇当年在黄龙府领兵造反时年龄不会太大。辽发兵攻兀惹城,将该部征服,此后燕颇之名也从历史上消失了。统和十七年(999),辽朝迁兀惹部豪强于宾州,其地或曰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红石磊古城,或曰在农安县广元店古城。宋使洪皓记:“温热者,国最小,不知其始所居。后为契丹移置黄龙府南百余里,曰宾州。州近混同江,即古之粟末河黑水也。部落杂处,以其族类之长为千户统之。”[58]洪皓所说的温热即兀惹,这部分兀惹人是被辽朝征服后南迁到宾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