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图证史,依图明义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典型图片的开发与利用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蒋春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之一是:“……解读图表材料,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的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
配套新课程推出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图册》(以下简称省编新图册)前言提到:“图册……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看见,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历史图片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专业领域的拓宽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一)当前高中历史学生图片使用中的弊端分析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历史课本上的图片成了学生随性的涂鸦:大词人辛弃疾举着双手比出“V”字造型;韩非子化身武林高手,手持盾牌抵挡如雨箭林;莎士比亚戴上了面具和墨镜,摇身一变成了漫画主角“青蛙军曹”。高中三年里,学生也很少会在课堂上翻看使用省编新图册。再加上不少教师学生更多的是从方便“教”或者应付“考”的角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层面,图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是浏览了图片,而没有在图片教学中提升自己的读图用图能力。所以让我们的图片教学不是简单地沦为“应试”的工具,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图片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目前的图片教学中,教师舍近求远,忽视教材和省编历史新图册中已有的图片(有些学校已经连续几年不再征订省编历史新图册了);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教师把图片这一新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变味成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一个工具,这反映了我们部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的缺失。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图片,适当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图片资源库,从而为教师对图片教学研究开拓更广泛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基于目前高中历史图片历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图片的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丰富高中历史图片教学模式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典型历史图片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主张: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挖掘、开发、利用典型的历史图片,并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解读历史图片,并借此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一)探究“图片”,明晰概念
通过对“典型图片”的探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重要历史概念。
例如:“商业革命”是本课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历史概念,教材中也有相关文字表述,但学生往往看了教材后仍对“商业革命”的内涵把握不清,甚至和“价格革命”混淆。借助图1,对图中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对外贸易与之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1:从图上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马铃薯、甘蔗、可可、烟草,亚洲的丝绸、茶叶、香料和瓷器传入到欧洲市场上。
教师:新航路开辟前,亚洲的丝绸、茶叶、香料和瓷器有没有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过?提醒学生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对外贸易出现的明显变化。

图1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学生1:之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亚洲的丝绸、茶叶、香料和瓷器已经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过;新航路开辟后,与之前最大的变化是:商品种类的增多,美洲的马铃薯、甘蔗、可可等作物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教师:回答很好,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
学生2:既然美洲的马铃薯、甘蔗、可可等作物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那么欧洲贸易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
教师:很不错,逻辑判断合理,而且答案也很概要。那么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呢?谁再来补充?
学生3:我看到图中的箭头符号很多都指向了欧洲,我觉得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
教师:前面两位同学关注到了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而这位同学还注意到了图片中的箭头符号,很好!的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典型图片的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概念的掌握有别于死记硬背,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加深了对重点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挖掘“图片”,深入浅出
通过对课本中图片所蕴含信息的挖掘与采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感知,教师的教学也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
以下三幅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的插图。《分散的世界文明》是本课第一子目中的插图,该子目是本课的课外阅读内容。《放贷者和他的妻子》出现在本课第二子目“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中,而该子目属于本课的发展要求。《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则出现在课后习题的“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众多的同行舍近求远,网上找了很多的文本材料,而忽视了我们教材中出现的典型图片,做了不少的无用功。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插图
如图2《分散的世界文明》,因为该图出现于本课的课外阅读子目中,所以很多教师会直接跳过这张图。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片中亚洲通往欧洲的商路上有“驼队”和“海船”的图样,这对我们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借此问学生:新航路出现之前,东西方之间有没有商路?
学生:有。
教师:东西方之间的商路有哪些特征?
学生:沟通了亚洲和欧洲;都经过地中海;欧亚之间贸易要经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中转。
教师:然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传统商路,(板书)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再如图3《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主人公在干什么?
学生:放贷者正在清点钱币,他的老婆虽然手中握着书,但她的目光却专注地盯着桌上的一枚枚钱币,好像在帮她的丈夫核对着钱币的数量。
教师继而设问:这反映了15世纪欧洲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我认为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金钱的强烈渴望。
教师进一步追问:封建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也用货币交纳地租,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以扩大经营。金币是当时的重要交换手段,因而贵金属黄金就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那么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根源何在?
学生作答: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出现,货币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教师继而进一步补充,画中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桌面上有个类似凸面镜的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看到窗户、窗外的建筑、教堂,以及坐在桌子前面的借贷者,所以严格来讲,这幅油画《放贷者和他的妻子》中,出现了3张人脸,不仅仅有放贷者和他的妻子,还有借贷者。透过这张图,我们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15、16世纪之交的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基础之上,笔者又问道:“透过这张图,除了挖掘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之外,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吗?”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挖掘图片的隐形信息,看到了放贷者的妻子手中正在翻看的书中有一幅圣母的画像。教师适时补充:这幅油画是昆廷·马赛斯在1514年创造的。这幅绘画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中世纪末期,虔诚信仰的世界开始向世俗化过渡时,人们所面对的道德上的复杂性。而这种世俗化的过渡,和我们必修三学过的哪一段历史相关?
学生: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对!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而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所以,从这幅图中我们还能看到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原因,(板书)思想根源:文艺复兴运动。
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条件仅仅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吗?笔者又让学生翻看教材第85页的图4《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这幅图是作为教材的课后习题中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关注图片左方三个水手正在将一个“十字架”矗立在刚刚到达的陆地上,这又表达出什么相关信息?
学生:新航路开辟有传播宗教的精神动力。
教师:对,航海家们冒着生命危险,不仅仅是为了黄金和香料。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创设情境,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笔者没有舍近求远,而是在师生共有的教材中去挖掘图片史料,并且在教学中层层设疑,进行有效问题的探究,将抽象的历史教学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整合“图片”,建构体系
通过对“同一知识点相关内容”典型图片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拓宽看待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搭建更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如在高三一轮复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适时回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关于“海禁政策”相关的内容,并把相关出现在省编历史新图册中的典型图片整合进复习课堂中。

图5 郑和下西洋

图6 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设问:哥伦布以后,有无数的哥伦布,达·迦马以后,有无数的达·迦马,这些航海家的海外探险活动,推动了世界近代文明的到来。而我国在郑和之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像郑和这样的伟大航海家?
【设计意图】把图5《郑和下西洋》与图6《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图片整合,并有效设问,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文明史观的史学范式的指引下,把这一时期中外海洋远航探索活动的对比升华到中西文明发展趋势的对比,最终形成同一时期的中西文明发展趋向的基本特点:西方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而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僵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进一步压制社会经济的活力;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思想自由;科技缺乏创新。

其一,中国社会自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清朝前中期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康乾盛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前夜的因素:体现在明末清初的反君主专制倾向的思想,以及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批判精神。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近代化进程启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西方相互隔绝的局面被打破,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交融。

其二,从世界潮流的对比中理解明清社会的迟滞。

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西文化交流,关上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大门。
通过对某个主题为核心的图片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纵横贯通”意识,帮助学生开阔学习历史的视野,建构更加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 结束语
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对图片的有效挖掘和解读、开发和利用,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具有双向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读图与用图能力,同时也拓宽教师图片教学的视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历史图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切勿让历史图片这一新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变味成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一个工具,历史图片教学理应为学生思维的活化、能力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提高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图册》必修1、2、3选修3、4等,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祝旭东:《由一张历史图片教学所想到的》,《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
[4]蒋宜利:《新图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2期。
[5]王丽艳:《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现代教育》2006年第11期。
[6]柳芳:《提高历史图表分析能力的几种方法》,《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