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饮盗泉之水

笔者分析,孔子从蒙山上下来,并未按原路返回,而是向北绕了一个弯,经由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道泉峪村,发生了孔子不饮盗泉的故事。

关于孔子不饮盗泉一事,最早见于《尸子》一书。《尸子》的作者尸佼,战国时人,《汉书·艺文志》记有“《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按此说,尸佼曾为商鞅的老师,商鞅被处死后,他惧祸逃往蜀国,在蜀国完成了《尸子》的写作。《尸子》原有20篇,后佚。今所见《尸子》一书为后人所辑。关于孔子不饮盗泉,最早见于《文选》陆机《猛虎行》注引《尸子》:“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关于孔子不饮盗泉一事,汉代的一些著作也多有记载。如《后汉书·钟离意传》:“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但在汉代的一些典籍中,则把胜母和盗泉分成了孔子和曾子两个人。《盐铁论·晁错》就说:“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论衡·问孔篇》也说:“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间,避恶去污,不以耻辱名也。”有人甚至把不饮盗泉一事也安在了曾子头上,《淮南子·说山训》就说:“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

孔子不饮盗泉,本为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们看到了这件事背后的人格力量。孔子为保持自己的节操,宁肯忍受冒烟的口渴,也不饮盗泉之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做人的道理:要想保持高尚的节操,必须注意小事小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防微杜渐。孔子不仅以自己的学说及思想教导世人,而且还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世人。所以,孔子不饮盗泉一事便成为人们励志、保持高尚节操的榜样。从此以后,“盗泉之水”便用来比喻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或不义之财;“不饮盗泉”则比喻为人的正直廉洁;而“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则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了一个乐羊子妻的故事:“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乐羊子妻就是用孔子不饮盗泉一事来激励她的丈夫保持高尚磊落的人格。

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孔子不饮盗泉的故事。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丝风也没有,田里玉米的叶子都被太阳烤得打了卷。一辆马车奔驰在古老的道路上,车后尘土飞扬。车上一位师长模样的人,那就是孔子,一群儒生围坐在他的周围。

由于天气闷热,疲于赶路的孔子们浑身汗土,口渴得厉害,他们多么希望有一道清泉出现在眼前。真可谓天随人意,当他们走到道泉峪这个地方时,果然看到了一道清泉,喜出望外的弟子们拥到泉边,舀起一碗清凉的泉水,送到孔子面前。

孔子正准备喝水的时候,一个老乡走来,便随意问了一句:“此泉何名?”老乡说:“其名盗泉。”孔子一听“盗泉”二字,立马停住送到嘴边的水碗,问:“此名何来?”老乡说道:“前面这座山叫青龙山,山上住着一伙强盗,领头的叫刘夏子。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搅扰得这一带不得安宁。这口泉就是他们的饮水之处,所以人们都叫它盗泉。”

孔子听完老乡的话,一下子把碗里的水泼到地上,并告诉弟子不要喝此泉之水。弟子们大惑不解,忙问何故。孔子语重心长地说:“我讨厌这泉的名字,光明磊落的人岂能与强盗为伍!”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深为孔子的伟大人格所打动,纷纷将水倒掉,跟着孔子继续赶路。

后来陆续有人家围泉而居,因泉而名之曰“盗泉峪”。据说很早以前泉旁有碑,上书“盗泉”二字。人们觉得“盗泉”太难听,因村南的河流向东流,而此泉之水则向西流,因而改名为“倒泉峪”。1924年,由该村乡绅刘德身和文人巩兆五共同倡议,将“倒”字改为道德的“道”,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