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施政之德
历代帝王庙中的“德”不仅表现在帝王自身的道德修为,还涵盖了治国安民的政治行为——施德政。
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当“施德于民”“敬德保民”,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尚书》载:“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6]即王要以施行德政的方法,来祈求上天能够赐予长久的福命。孔子则总结了“三代”的治国方略,主张“为政以德”,重视为政之德的教化作用,即教化之德。汉代大儒董仲舒以汉代的社会现实和儒家德政传统为基础,提出了“德政”的思想。用正君、教化于民、德主刑辅的三种方法作为德政实现的手段。
“德政”是相对“暴政”而言的概念,包括道德为主,教化于民;以民为本,爱民利民;倡廉节俭,减轻徭役;不事征伐,百姓安居;德刑兼施,德主刑辅;举荐贤良,清除贪污,使“贤者于位,能者于职”。如三皇五帝“德昭天下”,商汤王、周武王以“德治”君临天下,《史记·孝文本纪》载:“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17]即汉朝的兴起,是因为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政令,简化法令,并且施德政恩惠于民,人人都生活安宁。《论语·为政》中提到:“德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8]用法制政令来引导百姓,有不服从者,便用刑罚来约束和惩治,那么民众为了苟免于刑法,不敢作恶,却不知犯罪的耻辱;如果用道德来感化百姓,用礼法来约束和规范百姓,那么,他们不仅免于受刑,而且还会有羞耻之心,进而归化于德。由此可见,“德”也是为政安民的首要内容。
中国古代几个治世的出现都与帝王较好地实行德政密不可分。如在庙中享祀的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以“德政”治天下,推行“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治国方针:减省租税,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两次大幅度减免田租。减轻徭役,使“丁男三年而一事”[19]。弛山泽之禁,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业资源,促进农民副业生产,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20]。躬修节俭,文帝在位期间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并对于自己陵墓的修建也要求从简。改革刑制,废除肉刑与连坐法。与其子汉景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提出重民思想,制定偃武行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并总结道:“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21]唐太宗在位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呈现了“关中丰熟,咸自归乡”,“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图2 汉文帝刘恒

图3 唐太宗李世民
反观上文提到的秦、晋(西晋)、隋三个王朝,多为暴君,他们在位期间滥用人力财力,重税赋、重徭役、重酷刑,诸王争斗,政乱朝危,祸乱不断,社会动荡,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再如夏桀、商纣、周厉王、汉之桓灵二帝等,也是滥施暴行、肆意杀戮,篡窃得国、失德亡国的残暴、昏庸之主,历代帝王庙内均不予祭祀。而这些行暴政的帝王也被作为反面典型,为当朝执政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要广施德政,惠施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