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为官之德

官德,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为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也是为官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也是对为官者考核的重要依据。历代帝王庙东、西配殿内从祀着79位德才兼备的文臣武将。中国历史年代久远,为官者不胜枚举,这些被甄选出来的贤臣不仅拥有治世之才,在官德方面更是出众。作为中国历史上优秀官员的代表,从他们的言行事迹中足可透视出中国古代官德的具体内涵。

武则天在《臣轨》中总结为官为臣应有七德:至忠、公正、敢谏、诚信、慎密、廉洁、利人。宋代吕本中则认为官德的核心为“清”“谨”“勤”这三点。明代薛瑄归纳为“七要”,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可见,官德的内容是随着朝代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以下几点却是历朝官德中不变的要素。

一为“忠”,即讲求忠信。“忠信”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忠”,即“忠君”。古时“家国一体”的观念十分强烈,“君”即是“国”,“忠君”亦是“爱国”。“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22]这种“忠君”思想在历史中曾培养出了许多忠臣良将,如“精忠报国”的岳飞,“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力保京城”的于谦等。历代帝王庙中除入祀这些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以外,也有一些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爱国忠臣,他们职位虽然不高,但他们的爱国义举同样令人钦佩。如唐朝睢阳保卫战中的张巡、许远。

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帝,他命手下大将尹子奇率领十几万叛军南下,沿途城镇纷纷陷落,只有睢阳城尚未攻破。时任睢阳太守许远向真源县令张巡告急,张巡招募百姓,率三千军士与许远会合,共同固守睢阳。尹子奇多次率军攻城,张巡、许远昼夜苦战,屡败敌兵。张巡每次迎敌“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23]。士兵被他的行为感动,皆以一当百,奋力杀敌。因缺少外援,睢阳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叛军攻破。尹子奇胁迫张巡投降,但被严词拒绝,最终二人英勇就义。张巡、许远虽非重臣,但他们以不到七千之众,抵挡叛军十几万人,坚守睢阳十个月,大小四百余战,有效地遏制了叛军南下,为唐朝主力反攻、平定安史之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们二人“固守忠义 克终臣节”的功烈事迹无愧于入祀历代帝王庙,为后人景仰与传颂。

图4 张巡

图5 许远

其次是“信”,即讲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4]诚信是每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官德之“信”在于民,取信于“民”,对百姓中正不邪,至公无私。自古就有“民无信不立”的说法,为官者更是如此。“信”是居官之本,也是政事之本,明代王天赐曾言:“信者国家之宝,不可一日无者也。是以为政者必以信为主,则民听不惑,万事立矣。”[25]

二为“廉”,即廉洁奉公。“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26]做人重在诚,为政重在廉。廉洁是官者道德的基础,也是政治清明安定的根本。奉公则是要求为官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秉公办事,不徇私舞弊。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利用职权谋求私利。蜀汉丞相诸葛亮曾说:“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27]就是说我的心就像一杆秤,不能因为人的不同而称起来轻重不一。古代,廉洁正直的官员也多被统治者所欣赏,并委以重用。

历代帝王庙内从祀的廉洁奉公之臣也有很多,如宋朝名将曹彬,他身为北宋开国功臣,却常以严于律己,清廉谨慎自处,令朝臣敬重,士众畏服。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曹彬奉旨出使吴越,对吴越人私下馈赠的礼物一概不收。吴越君臣听说曹彬已走,急忙派人乘小舟追赶,要赠送曹彬礼物。曹彬再三谢绝不成,为避沽名钓誉之嫌疑,便接收了礼品。回朝后曹彬将礼物全部上缴国库,周世宗柴荣得知后感慨地说:“以前奉命出使的人,所求无厌,使四方之人轻视朝命。既然人家送给你,你就拿去吧。”曹彬不敢违拗,才拜赐,将它们全部分给亲朋旧友,自己不留一钱一物。

明朝民族英雄于谦,他为官清正廉洁,性情刚直不阿,凡事以国事为重,不徇私情。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出任江西按察使时,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抚恤黎民百姓,平反冤假错案。被当地百姓称为“于青天”。明英宗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收受贿赂。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就不能带点儿土特产吗?”于谦微微一笑,甩了甩自己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为此他还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一成,远近传诵,成为佳话。

图6 曹彬

图7 于谦

再如“典地葬妻”的司马光,被唐德宗评价为“清慎太过”的陆贽,“巢林一枝,聊自足耳”的李沆等清廉奉公之臣,也都在庙中享后人祭拜。

三为“勤”,即勤政为民。古代强调为官者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负其责”,即担任了职位就要尽到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28]必须做到居其位要勤政守职、敬业严密,不可懈怠、消极荒政。执行命令要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否则,不可以为官执政。

庙中从祀的古之贤臣不乏勤勉于政,爱惜百姓的典范。如周朝大臣周公旦,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武王死后,临危摄政,辅佐幼主成王,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尤恐失天下之贤人”[29]。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来历。三国时期曹操所作的《短歌行》借用此典故来表明自己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态度。

西周初年的四朝元老召公奭也是勤政爱民的代表。《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30]故后世以“召棠”作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

图8 周公旦

图9 召公奭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古至今,他除了“奇谋方略,层出不穷”的过人智慧为人们所称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更是令后人折服。诸葛亮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策隆中时,诸葛亮就为刘备提出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后刘备弃新野,走襄阳,携十万百姓逃至当阳,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至柴桑游说孙权,最终完成结盟东吴的使命。赤壁大战中,以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白帝城受刘备临终托孤,辅佐后主刘禅,以带病之身,不辞辛苦,日理万机,凡军政大事,每必躬亲,以此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由于长期操劳,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他用毕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康熙曾言:“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也称赞道:“诸葛,完人也!”

图10 景德崇圣殿匾额

以上这些勤政爱民的贤臣皆是当世楷模,他们勤勉政事,爱民如子的事迹为后人所传颂。

“功在社稷 德协股肱”是清雍正皇帝对历代名臣的两大赞誉。历代帝王庙中所祀名臣,或是开国元勋,或是治国良臣,都是辅佐历代帝王,实现其“文治武功”的中坚力量。从岳飞“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的爱国情操,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思想;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到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职业操守,无不体现着他们崇高的人格境界,其优秀品质,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成为历朝历代官德思想的主旨与要义。他们诠释了为官者尽忠报国、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上文我们结合“德”的文化内涵,通过为君之德、施政之德及为官之德三个方面对历代帝王庙体现出的“德”进行了简要分析与介绍。大道之源,贵在为德,如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四个全面”为核心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传统德治思想在当下的价值。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德治”表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1],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成第一要事去办,体现了我党“民本”的思想和“为民”的理念,为“施政之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再如“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主张亦可看作对“为君之德”和“为官之德”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提高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建立高效的、廉洁的、为民服务的行政部门。由此可见,“德治思想”在当代治国理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历代帝王庙中的“德”,不仅是其存在的历史价值,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最好的体现。继承好这份历史遗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定能为我们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各方面建设起到借鉴和指导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源泉。

于淼,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副主任、馆员


[1]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6页。

[2] 《周易·坤》,杨天才、张善文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页。

[3] 转引自陈来《〈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26卷)。

[4] 中国紫禁城学会编纂:《明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洪武建文朝》(全四卷)卷三,《宋文恪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第817页。

[5] 《尚书译注·召诰》,李民、王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6]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颜渊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6页。

[7]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颜渊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第276页。

[8]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颜渊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论语·子路篇》,第153页。

[9] 《孟子·公孙丑上》,方勇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6页。

[10] 《贞观政要·慎所好》,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7页。

[11] 《贞观政要·慎所好》,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贞观政要·君道》,第1页。

[12] 《贞观政要·慎所好》,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贞观政要·政体》,第51页。

[13] 《贞观政要·慎所好》,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贞观政要·谦让》,第411页。

[14] 《论语·大学·中庸》,《大学·释“治国、平天下”》,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74页。

[15] 《尚书译注·召诰》,李民、王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16] 《尚书译注·召诰》,李民、王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17] (汉)司马迁:《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0页。

[18]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为政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6页。

[19] (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六十四下,第648页。

[20]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汉)司马迁,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53页。

[21] 《贞观政要·仁义》,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4页。

[22] 《孝经·事君章》,胡平生、陈美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4页。

[23]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全十六册,第十五册,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忠义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01页。

[24]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为政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4页。

[25] (明)汪天赐:《官箴集要》,赫坚、杨亚庚译注,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正己篇·立信》,第148页。

[26] 《包孝肃奏议》(全两册),卷三《乞不用赃吏》,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张氏毓秀堂本,第13页。

[27] 《贞观政要·公平》,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8页。

[28] 《论语·大学·中庸》,《论语·颜渊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5页。

[29] (汉)司马迁:《史记》,全十卷,第五册,世家一,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8页。

[30] (汉)司马迁:《史记》,第五册,世家一,卷三十三,《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50页。

[31] 《尚书·五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