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西湖(1927年10月— )
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阮西湖,福建省漳州人。1948年9月1日,高中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高中毕业后,经香港辗转到北平市,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并随校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聆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7月,到中央民族学院筹备处工作。1952年调干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外俄语系,回中央民族学院担任苏联语言学家翻译。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工作。先后任世界民族室主任、《民族译丛》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第14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加拿大研究会会长、国际都市人类学会执行委员、第16届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顾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社科院澳新及南太平洋研究中心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代表作有《加拿大民族志》《澳大利亚民族志》。1988年12月离休。

对于在世界民族研究的领域倾注大量心血的阮西湖,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不顾年老体弱,再创辉煌。2002年完成《人类学研究探索:从世界民族学到都市人类学》,2004年撰写《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2016年出版《人类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回顾》,三部厚重著作是一位高龄老学者奉献给社会的宝贵财富。为表彰他的学术贡献,2002年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和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曾举办“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科研工作50周年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出版专刊予以表彰。然而,他并没有志得意满,从而止步不前。他仍一如既往,继续从事科研事业。因此,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阮西湖对中国的世界民族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受牙含章老所长的委托组建“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以后长期担任学会的领导工作,对学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精力。同时,也实现了老领导嘱托的从学会起步,最终实现“组建中国的世界民族学科”的目标。
他尤其关注民族理论的创新,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探索。曾于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民族不科学”的论断,指出如果我们使用社会主义民族,那么港澳台同胞就成了资产阶级民族了。二者无法统一。这就不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在此基础上,1999年他又提出了构成民族的四个新要素,即共同的民族意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渊源。这四个要素与过去斯大林提出的四要素有所不同,首先是没有共同的地域。这一理论形成的初因是有位老华侨曾问他:“我们华人想形成一个民族,但华人没有共同地域,是否可形成民族?”他给予肯定的回答。他认为,尽管华人在不同国家都是分散居住的,但现实说明他们是一个民族集团。在阮老的论著中,涉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华人的论述,都一律称之为民族。核心是他们有强烈的共同民族意识。阮西湖认为,共同的民族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和共同语言的感情(如春节),二是对维护民族利益和安全的强烈愿望,三是对民族光荣历史的自豪感,四是对同族人的自然亲切感情和对本民族过去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拜,五是对本民族在一国之内的地位和发展的关心。2014年,阮西湖又提出“小民族不会消失”理论。不少国家里都生存着人数很少的小民族,如北极圈周边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还有丹麦的因纽特人。他们人口很少,但依然生存下来了。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人口也很少,美国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人口也不多。有人说,印第安人没有前途。但阮西湖在加拿大印第安人地区调查时发现,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很强烈。美国虽然一直实行同化政策,但迄今为止仍有173个民族存在。日本对阿伊努族进行一百多年的同化,但该族迄今为止仍然存世。可见,小民族是不会消失的。同年,他又提出“多民族国家将长期存在”的观点。他认为全世界有3000多个民族,国家只有194个,而且小民族又不会消失。那么这些民族将长期存在下去,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人类学家的一项任务就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内部,如何使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理论。阮西湖这些有关世界民族理论的探索意义重大,为世界民族研究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阮西湖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世界民族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很重视世界民族问题,从他们关于殖民地民族问题的论著中,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和看问题的方法。诸如,他们对爱尔兰、波兰、匈牙利、捷克、日耳曼等民族都有深刻论述。马克思在读摩尔根《古代社会》时,还作了详细笔记摘要。他认为,我们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对启发和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阮西湖之所以能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与他重视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
作为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学者,他注重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他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过两次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对世界人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正如教科文组织奥卡拉夫人所说:“两次选择中国作为会议的东道国,不仅考虑到中国是第三世界坚决反对种族主义的大国,而且也是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的大国。”1994年,南非反对种族隔离制斗争胜利之后,建立了新南非,但保留了与中国台湾的“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召开了两次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国际会议,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制度,对南非影响很大。曼德拉总统领导的新南非执政党“非国大”,遂与中国台湾政权断交,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使中非两国之间的发展走上了康庄大道。可以说,这是阮西湖和中国的世界民族学学者对我国外交工作的一大贡献。

阮西湖参加世界民族学会
阮西湖不顾年迈,多次出访国外,进行实地考察。在加拿大进行访学时,他注意到民族社区研究的重要性,撰写了《多伦多大都市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形成及其民族特点的保留和失落》一文。该文发表后,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索萨尔提出在中国召开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的愿望。经过阮西湖的努力,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都市人类学会议,胡绳院长亲自出席并做了重要发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借此次国际会议之机,阮西湖因势利导推动中国都市人类学建立与发展。1990年,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都市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中国诞生。学科建立后,由国家民委牵头,成立了“中国都市人类学会”。1991年,他主编的《都市人类学》一书出版,不断推动都市人类学在全国发展。
都市人类学会成立后,在中国相继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一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于当年7月下旬在北京召开。阮西湖作为国际联合会执委,提出以“城市民族文化维护与相互影响”作为会议主题。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会议,共有45个国家的360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国外代表有170多人。会议取得成功,联合会主席、英国人桑德兰说,他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工作了20多年,这是他参加过的最好的一次中期会议。二是2009年7月下旬,召开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此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除了主旨发言,还举办了专题会议、名家座谈、影视展映、学术考察、文化活动等。阮西湖力促两次会议成功举办,为推动我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阮西湖从70年前站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时起,就励志为共和国奋斗终生。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衷心地祝愿祖国富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