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松霈(1928年8月— )
为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创建发展奋斗终生
王松霈,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编审。1951年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留校任教。院系调整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农村发展所工作。他研究农村经济学69年,经历生态经济学自创始至今39年全过程,是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开拓者、创建者、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创办)等5个学术刊物编委和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经济学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美国《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专家名人录》等。发表执笔研究成果426万字,其中专著(含合著)67种,7种获奖;论文428篇,多篇获奖;主编和参编撰写大型辞书15部,其中《生态经济建设大辞典》等2种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二版)等4种任学科主编,2种辞书获奖。

王松霈工作70年来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50多岁将近退休前,又承担了研究和创建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任务。退休后30年,一天也没有停歇地继续为之努力奋斗。现在中国的生态经济学从无到有已经建立发展起来,正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王松霈退休后30年的继续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他退休后的大量工作,是继续推动他所提出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建立发展“五步走”的设想。分别来看:
第一步和第二步,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建设具体指导实践意义的生态经济管理理论。我国从无到有建立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理论体系的工作,是由王老主持的三个重点课题,组织撰写的出版三本专著推动的:一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七五”重点课题,组织撰写出版《生态经济学》专著,许涤新先生任主编,开始建立我国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阶段。二是主持“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主编出版《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专著,进入建设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生态经济管理理论阶段。三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独著出版《生态经济学》,第一次系统总结20年来我国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经验,提升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现了我国提高生态经济学理论水平,服务于经济发展实践的需求。同行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生态经济学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三本生态经济学专著,第一本在他接近退休的1987年出版。第二、第三本则是在他退休后的第8年和第11年,于1997年和2000年,相继出版问世的。
第三步,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王松霈做研究一直遵循“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退休后,在体力已经减弱的条件下,仍然继续深入实践。已走过我国全部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退休后他的研究主要是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实现。他研究提出,生态经济学与“科学发展观”在基本理论上息息相通。与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理论上也直接相对应。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他提出“我国经济要实现生态转型”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经济是主导,生态是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二是树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指导思想,三是提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途径等。与此同时,他也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广泛地服务于各部门、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工作,包括国家林业局、海洋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委,以及江苏建设生态省,海南、湖南、黑龙江、北京、山西、江苏、河南等省市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企业等工作。
第四步,促进提高全民生态经济意识。他退休后继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邀参加各大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台的专家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宣传介绍生态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也积极组织大型的学术普及讲座。退休后的一项突出工作是,1993年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邀请其负责组织“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系列广播讲座。共23讲,历时4个月。播出后出版了《生态时代的呼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普及读物,发行1万册,影响深远,以至瑞典科学院的专家也给他来函表示赞扬和关注。
第五步,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王松霈代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与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建立整体的正式联系,努力推进中国与国外的生态经济学术交流。退休后的条件有限,但也到了印度、加拿大、美国、肯尼亚等26个国家进行直接考察和学术交流,并建立联系。他与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前十届的主席都熟悉,并应邀担任了一些学术工作,包括担任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学术刊物《生态经济学》(英文)的特约审稿人,国际生态经济学会所属“塌陷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参加另一国际学术刊物《生态经济学与统计学》(英文)首建的国际编辑部(由8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专家组成),并担任副主编和专刊主编等。通过交流,国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发展很重视,也很钦佩。例如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第三任主席John Proops就曾当面向王松霈表示:“与国际生态经济学会比较,中国的学会建立早,《生态经济》刊物早,会员人数比国际学会在世界各国的会员总数还要多。”2014年第九届主席Marina Fischer-Kowalski邀请王松霈出席在冰岛召开的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年会。会上由王松霈邀请中国专家们参加,并主持召开了一个专门介绍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国际研讨会。这时王松霈已经86岁,仍然远涉重洋到了北极圈,为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不停地努力工作着。
2018年,王松霈90岁。他又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一万元的“小课题”,做了一项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的“大研究”。他总结自己过去的研究成果,已经完成一部《生态经济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20万字专著书稿,正在出版过程中。其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战略指导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和联合国每隔20年就召开一次会议,但三次会议都没有提出一个正确指导思想,王松霈具体解决了联合国40多年来没有解决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途径的世界难题,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贡献。

王松霈在学术活动中
他的这一专著在撰写过程中,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17年人民日报就专著的核心思想向他约稿。当年4月27日在其理论版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题目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212处全国刊物网站全文转载。同时,北京出版集团也邀请他主编出版一套《生态文明丛书》。以这部生态经济学专著为基础,全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各领域,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社会学、生态法学、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等七部专著。由王松霈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撰写。目前都已交稿,并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正在出版过程中,也将具有比较大的学术影响。
此外,王松霈也结合他应邀担任海南省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儋州市政府顾问,2019年主持《海南省4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课题研究的契机,探索海南(我国第一个生态省)长期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成就的客观规律性。为今后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该省的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重大任务提供理论指导。由此所产生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省级成功样板,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切实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成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都将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王松霈退休后继续工作30年,亲身组织和经历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史上出现的23个“我国第一次”。其中一半以上的“第一次”,都是在他退休后的继续工作中出现的。与此同时,他退休后出版了210万字亲自执笔、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当于退休前38年的字数。其中包括专著(含合著)39部(占一生全部专著的70%),论文216篇(占51%),辞书8部(占53%)。其中五部专著获奖,占全部获奖专著的70%。两部辞书获奖,都是在退休后。总的来看,他一生的研究成果,一半以上是退休后提出的。他所从事的开拓创建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工作,2/3以上是他在退休后做的。目前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在注意“学术养生”的同时,也决心为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不断发展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