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132]
多洛肯
(西北民族大学)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总体架构一直处于以汉族文学为中心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学的不完整状态。有清一代,少数民族作家蓬勃遽兴,超越前代,其文学创作对清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察研究这些有贡献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必将会对我们了解和认知中华多民族文学无比丰富的深刻内涵和相激相融的客观规律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繁兴突出的表征是一门风雅。一门风雅反映出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内部文人化的聚合状态。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摸底,清代满族文学世家有80家,回族文学世家14家、蒙古族文学世家10家,壮族文学世家11家,白族5家,彝族4家,纳西族3家,布依族1家[133](见下表)。

续表

近百年来,清代家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仍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与中原腹地的汉族高门大姓。代表性著作如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134]制作了嘉兴91个望族的血系分图、血缘网络图、世泽流衍图,将嘉兴一府七县望族的血缘与姻亲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135]对三百余家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的世系进行了考察,重点探讨了这些望族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影响。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136]通过梳理考察相关文献史料,分析苏南望族与家族教育、科举、藏书、文献整理、文化活动等诸方面的关系。以家族文化为研究视野的古代文学研究受到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研究工作也渐次展开,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罗时进的《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137]、凌郁之的《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138]、朱丽霞的《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139]三部著作分别以系统梳理与个案探析的方式对江南、苏州、松江府等地的世家大族进行剖析,罗时进从宏观的视野意图对江南世家与文学的关联作整体的总结。朱丽霞重点考察了松江府望族的文化生态,并指出富裕的经济生活环境、尚文的社会风气、科举仕宦的自觉意识在家族文化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凌郁之重点选择八个文学家族并对其文学特色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徐雁平的《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140]则以重要问题研究与家族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手法探究清代汉族世家文学传统的衍生、继承与发扬。
就目前资料来看,论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论文十来篇,陈友康的《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141]中论及赵氏(白族)、桑氏(纳西族)两个文学家族。李小凤的《回族文学家族述略》[142]对明清时期的回族文学家族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并浅析了回族文学家族产生的原因。李小凤的《民族身份遗产与多元文化交融——泰州回族俞氏家族的个案考述》[143]中对泰州回族俞氏家族进行考证,并对俞氏家族的文化活动、伊斯兰教文化著述、诗词文赋、戏曲等方面进行考述。王德明的《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144]《论上林张氏家族的文学创作》[145]两篇论文中对清代壮族文学家族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与论析。多洛肯、安海燕的《清代壮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146]对清代壮族文学家族中的作家、诗文作品进行全面考察,指出壮族家族文学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并将其与同时代的满族家族文学、蒙古八旗家族文学、云贵少数民族家族文学(主要是白族、彝族、纳西族)进行比较研究。米彦青的《清代边疆重臣和瑛家族的唐诗接受》[147]与《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148]两篇论文对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尤其是对瑛家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探析。全面考察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文学活动的论文有多洛肯的《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述论》[149]和《清代后期蒙古文学家族汉文诗文创作述论》[150]。涉及满族家族文学的则仅有多洛肯、吴伟的《清后期满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初探》[151]和《清代满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叙略》[152]二文立足文献,对清代后期四十五家和整个清代出现的八十家文学家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评述。这些研究成果仍需不断充实与深化,还有许多亟待开垦的角落与细致挖掘的领地。
然而,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研究尚需学者们不懈努力和明显做出成绩来。问题的焦点在于,文学家族是从中古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文学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我们要深入细致地考察梳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摸清现存诗文别集的存佚情况、流布现况。摸清家底,为深入考察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情况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清人诗文集,浩如烟海,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成员创作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还是未经刊印的稿本、钞本,有些刻本仅存孤本,对这笔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为防文献散佚,必须将之进一步整理、辑录。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一部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诗文总集,并做相应学术研究,这是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这项文献整理大工程应该尽早提到学界的研究日程上来。这将是国内外首次对少数民族文学家族作品的全面整理,也是对传统古籍整理项目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和总结性。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创作繁盛,这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互融互动的成果,汉文化影响的加强又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为文学家族的产生和壮大夯实了根基。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遗产,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中华多民族文明的巨大财富。只有对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有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风貌,才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少数民族特定作家群体的原生状态。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是在民汉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壮大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汉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传播、影响历史久远,汉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激荡,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文化价值认同,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互摄交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展格局。在这里最基本的关键因素就是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推广对清代少数民族地区儒家文化传播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官学、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方面进行细致梳理与考察。八旗满蒙的教育制度对于八旗满蒙的汉化以及对“国语骑射”政策的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清王朝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满蒙八旗、对各地的回族、对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少不同的促进社会经济的措施,为民族地区儒学的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往往是以汉语文诗文创作为主,在中国历史上,汉语文文学并非单一的汉族文学,汉语文文学很早就成为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既是本民族的,又是汉语言文学的光辉篇章。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为少数民族文学书写新篇章的同时,也为汉语文文学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达到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研究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不但要考察八旗满蒙文人与诗坛领袖的师友传承关系,还要梳理考察清代重要的诗文流派,如性灵诗派、桐城文派在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传播。对近三十年来文学家族的研究现况进行深入考察与述评。界定文学家族概念的内涵与标准,概括文学家族从家风、家学、家脉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也是文学家族研究应涉及的重要范围。在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个案考察中,主要的创作样式是以诗文为主的,但也应将词学世家、曲学世家甚至戏曲世家也纳入考察的视野之中,从不同的文体角度开拓与深化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
陈寅恪说:“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153]他还指出:“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154],中古之后中国文学创作的重心的下移成为一种趋势,表现为地域化、家族化的倾向。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研究应关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人文地理环境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成为文学家族研究的重要路径和方法。生活在中原文化圈的满蒙八旗文学家族,由于地处政治中心北京,大多被儒家文化所融化。东北文化圈的满蒙八旗也逐渐转用了先进的汉文化,其文学家族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云贵高原文化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在明代就已开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儒化,清代改土归流后文学家族的现象就很突出。广西壮族地区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11个“诗书传家”的文学家族。回族文学家族的地域性较为例外,主要分布在江浙、福建地区。
文学家族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学家族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并有相当的文化积累。文学家族致力于家族的文化教育,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振兴家族的重要手段,并为此采取了许多切实的措施。各项文化活动的频繁开展,不仅能培育族人对文化的重视,也使家族注意图书的大量收藏,这又进一步培育了家族成员的读书风气,促进了家族的健康发展。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著述丰厚的基础是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其实我们对一些重要作家、学者的成就并不缺乏了解,只是因为缺少家族视阈,我们的了解是个别的、散状的、沙性的。文学家族作为一个认识维度,对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认识其文化精英阶层的文化成就,其意义不可忽视。
研究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一是有利于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文学家族是文学殿堂的基石,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在中国文学家族发展史上的不可轻忽的地位,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对于拓展中国文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为中国大文学史的形成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对于正确阐释中华文化多元格局,加强文化多元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参与全民族文化整合与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是丰富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成果,对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丰富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研究中国文化,离不开文学家族,研究文学家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只有对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有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清代文学家族的总体特征。进而言之,只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特殊的总体风貌与原生状态,才能为完整勾画出中国文学原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