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莫迪和印度人民党的执政,作为印度国内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受到的关注程度迅速提升。[3]一方面,印度人民党的前身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政治分支组织,莫迪和内政部部长阿米特·沙阿(Amit Shah)等政府高层领导人均出身于国民志愿服务团。另一方面,大量具有国民志愿服务团背景的人员担任政府内阁成员、邦政府首席部长以及主要教育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因此,印度人民党和莫迪政府具有浓厚的国民志愿服务团底色。此外,印度人民党与国民志愿服务团紧密关系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社会网络,即以国民志愿服务团为核心、由众多分支组织构成的团家族。团家族网络深入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领域,在政党、学生、工人、农民、妇女和部落等社会阶层中均设有分支组织,正在成为深刻影响当代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深层国家”。
国民志愿服务团成立于1925年,以团结印度教社会,复兴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教国家为最高愿景。尽管国民志愿服务团宣称是文化组织,但该组织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创立了众多分支组织并逐步壮大,深度参与并影响着印度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无论是英国殖民时期,还是国大党统治时期,国民志愿服务团始终作为政治体系潜在挑战者的角色而存在,先后三次被国大党政府取缔。此外,脱胎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印度人民党一直致力于成为国大党的替代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说“尼赫鲁—甘地”家族领导的国大党代表了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主线,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人民党则代表了另外一条平行线。前者践行西式民主的精英政治路线,后者则带有本土印度教和草根阶层动员的底色。
莫迪执政以来,国民志愿服务团开始更多地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与印度人民党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和公开化。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人民党定期举行政策协调会议,团家族各分支组织的代表就重要的政策议题集体讨论。可以说,国民志愿服务团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政府顾问甚至导师的角色,与印度人民党逐步形成了在文化与政治领域分工合作的共生关系。《印度快报》记者西拉·巴特(Sheela Bhatt)指出,莫迪政府有两个权力中心,一个是总理办公室,另一个是位于那格浦尔(Nagpur)的国民志愿服务团总部。因此,对当代印度社会政治发展以及莫迪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分析判断,有必要对国民志愿服务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书拟提出并尝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国民志愿服务团是如何参与并影响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国民志愿服务团是如何产生并发展壮大的?第二,国民志愿服务团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参与印度政治过程的?第三,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内政和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