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4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筑墙】

基石在暗处咬紧牙关

把每寸夯土的呼吸

都砌进岁月的骨血

那些被晨露浸润的青砖

叠着叠着便长出了

年轮的重量‖

有人却从根部抽走砖石

用剥落的墙皮粉饰新墙

看啊那些悬空的砖缝里

正渗出时间的裂痕

而地基下的阴影

早已在沉默中

埋下倾斜的伏笔‖

真正的高度

从不是空中楼阁的幻觉

当风雨漫过墙头

唯有深扎土层的根基

才能让每一块砖

都成为天空的支点

赏析:

这首《筑墙》以建筑为喻,将“育人”这一抽象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砖石工程,在物象的咬合与崩塌中,构建起关于根基、积累与破坏的深刻哲思。全诗通过三重对比与隐喻的层层递进,完成对教育本质的叩问,具体赏析如下:

一、奠基之喻:在“暗处”生长的时间重量

诗歌开篇以“基石在暗处咬紧牙关”奠定基调,“暗处”与“咬紧牙关”赋予基础以沉默的坚韧——它不显露于表面,却承担着全部重量。“夯土的呼吸”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拟人化,暗示根基并非冰冷的堆砌,而是与时间共生的有机整体:每一寸夯土都在“砌进岁月的骨血”,砖石的叠加不再是机械劳动,而是生命般的生长过程。

“被晨露浸润的青砖”“长出年轮的重量”,进一步将建筑意象与自然意象交织:青砖的“年轮”既是物理层面的磨损痕迹,更是时间赋予的精神刻度——真正的根基,是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沉淀,如同树木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成长的阵痛与养分的吸收。这组意象颠覆了“筑墙”的机械性,赋予其生命伦理的厚度:育人如筑基,需要耐住寂寞,容得下时光的慢酿。

二、破坏之相:在“悬空”中暴露的危机逻辑

第二段笔锋陡转,“从根部抽走砖石”“粉饰新墙”勾勒出功利主义的破坏行为:抽砖者为求表面的“高”,不惜拆解根基,用剥落的墙皮(虚假的装饰)掩盖空洞。这里的“根部”与“新墙”形成空间上的割裂,“悬空的砖缝”“渗出时间的裂痕”则将危机可视化——破坏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从抽走第一块砖时,就埋下了“倾斜的伏笔”。

“地基下的阴影”与“沉默”构成双重隐喻:阴影既是物理上的空缺,也是对隐患的漠视;沉默不是无为,而是危机在暗处的累积。诗人拒绝直白批判,而是通过“抽砖—粉饰—裂痕—倾斜”的因果链,让破坏行为的荒诞性自行显现:任何违背根基逻辑的“速成法”,本质上都是在建造“空中楼阁”,其崩塌早已写在最初的选择里。

三、启示之境:在“支点”中重构的高度哲学

末段以“真正的高度/从不是空中楼阁的幻觉”破题,将“高度”从物理层面升华为精神隐喻。“风雨漫过墙头”是考验的降临,而“深扎土层的根基”与“天空的支点”形成震撼的辩证:根基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可见性,而在于它让每一块砖都获得了支撑天空的力量——当个体(砖块)与根基(整体)紧密相连时,平凡的存在也能成为超越性的支点。

“成为天空的支点”一句尤具力量:它消解了“筑墙”的封闭性,赋予其开放性与崇高感——真正的教育,不是筑起隔绝的高墙,而是打下稳固的地基,让受教育者在面对“风雨”时,既能扎根大地,又能托举理想。这一意象打破了前文的危机叙事,在解构之后完成重构,让“筑墙”的隐喻获得了超越批判的建设意义。

四、诗艺特质:在物象咬合中迸发的思想张力

1. 隐喻的纯粹性:全诗紧扣“筑墙”核心隐喻,从奠基、破坏到启示,所有意象(砖石、夯土、墙皮、支点)均服务于这一母题,避免了隐喻的混杂,使抽象道理在严密的物象逻辑中自然显影。

2. 动静的辩证法:“咬紧牙关”“叠着叠着”的静态积累,与“抽走”“渗出”“漫过”的动态破坏形成张力,在动静交替中强化主题的冲突性。

3. 留白的力量:诗人未明确点出“育人”的具体指向(如教育中的功利化、基础缺失等),但通过建筑隐喻的普适性,让读者自行关联现实,留白处恰是思想生长的空间。

结语:当砖石成为时代的隐喻

《筑墙》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重视基础”的说教,而是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文明传承方式的思考: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个体成长,任何试图割裂根基、追求表面高度的行为,终将在“时间的裂痕”中显形。诗中的“砖石”既是物质载体,也是精神基因——当每一块砖都认真承接土地的重量,当每一次叠加都尊重时间的节奏,“墙”才能真正成为抵御风雨、托举天空的存在。这种对“慢”与“真”的坚守,在速成主义肆虐的时代,尤具振聋发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