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调节收入分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领域来看,收入分配是生产消费的重要环节,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收入分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分配直接关系到资源在社会建设中的配置
资源、机会与国民收入等如何分配,是处理企业、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积累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同时,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分配,还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方式调节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目前,我国国家财政的分配在总体上是向经济发展倾斜的,而对社会建设,包括民生、社会事业、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培育等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建设滞后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社会建设更多地涉及资源的配置问题。收入分配可以为社会主体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民生事业着重于国民收入在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分配,社会事业着重于资源和国家财政在不同部门与产业之间的分配,社区建设着重于国家财政在空间上的分配,社会组织的培育着重于以财产所有制结构为主的产权关系的分配,等等。其中,分配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发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尚缺少其所必需的产权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随着公司化的推进,各种社会资本被吸纳进来,形成了以公有资本为主体、多种资本并存的产权结构。但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还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仍然较多,社会组织还没有相应的组织权,等等。这造成了社会主体在分配中的弱势地位。总体上,社会主体发育、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建设的进行和目标的最终达成,都依赖于分配制度改革。只有合理公平的分配,才可能为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质,而“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与主要目标之一。
二 分配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分配直接反映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居民、中央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四大差异。这四大差异最终体现为国家与居民的关系,并且与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尽管党的十七大提出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分配仍是“效率优先”。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投入偏多、社会发展投入偏少,垄断部门投入偏多、竞争领域投入偏少,政府部门投入偏多、居民投入偏少。这已经影响到居民对生活和社会的满意度。近年来物价上涨严重,消费物价指数CPI在2011年达到5.5%。而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降低。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与此同时,近年来连续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与“向钱葱”等蔬菜食品价格畸高现象,更导致了居民对生活的不满。除此之外,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总之,由于收入增长与物价增长、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巨大,居民的社会满意度普遍较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而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和隔阂,不利于社会整合。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2011年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3.1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引发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公平的质疑。居民目前对于分配不公普遍不满,质疑官员收入的灰色、非法,质疑公务员的优越福利待遇,质疑金融、房地产业的暴富。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同时,因征地拆迁、劳资冲突等利益纠纷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总之,分配影响社会公平,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 分配影响社会主体成长和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在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中,极少数人富裕,低收入人群庞大,容易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分化,影响社会主体的发育成长。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50万元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很低,低收入家庭的规模则非常大。根据民政部的相关数据,2011年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国家优抚对象这四类国家保障对象将近9000万人,加之900多万城镇失业者,最低收入群体已接近1亿人,占总人口近8%。同时,中国还有约4亿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2010年),约2.3亿农民工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以此估算,低收入人群可能已经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使得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规模日益扩大,这容易形成“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顺利转型,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占主要比重是现代社会结构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这样才能使社会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中等收入群体中的大多数都属于中产阶层,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并且阶层的自我认同感低。这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单纯按照初次分配的收入标准,我国很多人群都进入了中产行列,但如果考虑住房、教育、医疗、物价上涨等再次分配因素,中产阶层面临的经济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在一些“中产”集中的大城市,从收入标准来衡量已经达到中产的人群,可以发现他们实际的生活水平并非如此。这使得客观的衡量标准与居民实际的生活水平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