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抱期待的修行:从头学禅修
本节概要
这是一个非常愉悦的开始,你放下手中棘手的事情,忘掉目前所面临的一切困境,做好了开始前的准备,那么,不要去想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要顾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只要顺其自然地去接受,使心灵进入平静的状态,进入禅修的境界吧!
不抱期待的心态:禅修目标的制定
目标越明确,决心就越坚定,成功的机会也相应就越大。那么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目标才能有助于禅修的进行呢?这并不是一定的,虽然每个人都希望通过禅修来获得快乐,但具体的目标却是因人而异的。
●如何制定目标
禅修的目标也不应是随意而定的,想要比别人早一点开悟,想要比他人更有力量,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禅修的目标应是把潜在的善德完全开发出来,这个目标应具备几个要素,包括净化内心、摆脱烦恼、解脱痛苦、实践究竟寂灭的正道,以及遵守正道而达到快乐。
制定目标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举个例子,我们要从西安去上海做一个长距离的旅行,坐火车也要15个小时,如果一心想着到达目的地,这15个小时就会非常难熬。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长途旅程分解一下,变成几个短程的距离,花几个小时到达郑州,再花几个小时到达南京、镇江、苏州,这样一站一站地下来,上海很快就到了。有过长途旅行的朋友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其实旅程的距离和花费的时间一点也没有减少,但相对于过于遥远的长期目标,制定一个容易达成的短期目标显然会使旅行的心态有很大改观,达到目标的难度也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菩提叶
佛陀的证悟
佛陀证悟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在悟道之前,他目睹了人间的老、病、死等苦,痛感生命的无常,决心出家修道,以求解脱。后跟随外道高人修持过几年,发现不能得到根本的解脱,于是独自到深山树林的菩提树下苦修,坚持了六年,最终进入禅定,得到四禅八定、六神通、意生身,悟道成功。
我们知道,禅修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得证悟,并帮助别人获得证悟,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菩提心,在大乘佛教看来,普度众生是最为高远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对于刚刚开始进行禅修的人来说,未免过于高远,令人觉得不切实际。因此,我们不妨在禅修时,把它视为长远的最终目标,之外再制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将目标定为得到心的平静或消除不快乐和不满足等。同样,这样的目标继续作分解,比如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将目标定为消除愤怒、傲慢、执著、妒忌或者其他的心的任何一种负的面向。这样目标虽然小,但离我们较近,也易于达成,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长远的目标也就变得越来越近。
●要持这样的心态
六年苦行的佛陀
绘画 印度
图为释迦牟尼佛陀在原始森林中苦行修道的场景。深山树林中瘴气熏人,遍地沼泽、野花、灌木和小溪,环境十分艰苦,但王子坚持了六年,身体瘦得干裂如柴却依然坚持,最终悟道成佛。此处由此而得名,称为苦行林。佛陀的故事告诉我们,达到目标的过程是令人愉悦的,要持乐在其中的心态。
有了目标,我们就可以向着目标开始修炼。但是,目标的制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对禅修有所期待。这是开始禅修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人们总是希望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我们希望通过禅修得到快乐,但同时期望禅修的过程能尽量避免难题。这样的想法十分自然,但却与事实大相径庭,先不说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关系,单是抱有这样期待的心态,就有可能阻碍禅修的进行。
许多人在了解禅修的时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获得定力,需要多长时间?要证得涅槃,需要修炼多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禅修有特定的目标,却并没有一定的时间表。
某天禅修时,修行者可能感觉平和而愉悦,体验到安定的快乐。但这种美好的心态是短暂的,第二天就可能又被分心所困扰,欲望、痛苦、执著等情绪又可能席卷而来。而且,即使获得了没有烦恼的心态,一旦停止禅修,这种心态也会随之而去。短暂的经验可能带来一些改变,但最高的目标并未实现,因此不要抱着期待的心态进行修禅。如果你喜欢修禅,你会达到目标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你会乐在其中。
●欲速则不达
禅修就好比是在爬楼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在循序渐进中向着目标进发,绝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一心想要尽快达到目标,你会发现,在禅修之时,你的注意力会轻易地转移至这种急迫的情绪或其他事情上面,不能专心一致,反而阻碍了禅修的进行,欲速则不达。
以前有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他有个奇怪的想法,想让宫里一位医师制作一种药方,使自己的女儿吃了能立即长大。这位医师答复国王:“我可以找到这种使公主吃了立即长大的药,但现在我这里没有,需要时间去寻找。但是在我找药的这段时间,请陛下不要见公主,等公主服了药,我再把公主带到你面前。”就这样,医师去远方采药了,经过12年后,医师回来了,并让公主吃了一种药,然后带着公主去见国王。国王看到眼前的公主,非常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师,我女儿吃了你的药,转眼之间就长这么大了。”于是给了这位医师很多赏赐。人们一听这故事就觉得很好笑,公主怎么可能一夜之间长大呢?其实已经过了12年了,只是这位愚蠢的国王一心想看到结果而忽视了时间的流逝。
因此,我们确定禅修的目标后,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应该保持平静的心,一点一点地积累,最终才能有所成效。拿观呼吸来说,不要试图控制呼吸的力量和节奏,停止想要控制的冲动,让它自然而然地动作,循着自然的步调进行,才能获得平静而愉悦的能量。
不被打扰的空间:禅修地点的选择
在养成习惯并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后,任何情况下都能禅修,如走路、工作、说话、吃饭都是一种禅修。虽然禅修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在不受干扰的清净的地方独自修炼,是最为合适的。
禅修目标的制定
我们知道,禅修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得开悟,同时也帮助别人获得证悟,但对于从头开始学禅修的人来说,要达到那个目标需要一个脚踏实地的过程,如同上台阶一样一点一点稳步前进。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
为了避免受到干扰,禅修的地点一般要选择在安静、隐蔽、可以独处的地方。我们在以往的大师们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到他们一般都是在青山绿水的无人之境中进行修行,释迦牟尼进行苦修的地点是在伽耶山苦行林中,悟道的地点则是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还有的高人隐士是在寂静的森林或波涛万顷的海边。但是,这样的环境对于都市中忙忙碌碌的我们来说,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更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
在开始禅修时,最好为自己创造一个不受打扰的地点,比如在家中单独辟出一个房间或角落用于禅修,这样可以排除家人、朋友的干扰,避免因周围的人或事影响专注力,心才能保持清静。禅修的地方虽然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隔绝外界的空间,但最好可以避免噪音的干扰,音乐与谈话常会导致无法专注。
在用于禅修的房间内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在地板、床或沙发上放个坐垫,或者一张直背式坐椅,前面放一张用于搁置禅修书籍的桌子。另外还可以在房间内设一个佛龛,并在龛前放置一些香烛、花果。当然,这些只是禅修的相关设备,可以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需的。
●在同一个地方独修
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禅修,对修行是有益处的。为禅修保留一个专用的场地,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项助缘。因为修行者常会把禅定的平静与他所在的场所联想到一起,如果禅修的场所是固定的,这种联想将有助于修行者更快地进入状态。因此,我们在选择禅修地点的时候,可以多试几个地方,直到找到让身体感到舒适的地方为止。
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是在不受干扰的地方进行独修,当我们能够面对任何环境,并将它转化为力量的源泉的时候,不管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是喧嚣的人群中,还是在自然的万物齐鸣中,这些地方都可以变成觉悟和清净的地方。这时地点的选择就不重要了,我们无需再花心思在这上面。
禅修的地点
选择适宜的禅修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助益的。为了有利于修行,我们选择和设置禅修的地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无论是喧嚣的人群中,还是在自然的万物齐鸣中,这些地方都可以变成觉悟和清净的地方。这时地点的选择就不重要了,我们无需再花心思在这上面。
室内条件很重要:禅修环境的布置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可能更习惯于在自己的房间里练习禅修。但是事先你得思考一下,自己房间里的环境是否适合禅修呢?请不要紧张,其实一个干净的空间和一个舒服的坐垫就够了。
●选择一个干爽、平坦的环境
禅修打坐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而应该选择干爽之处,并将两腿包好以免受寒。因为打坐时全身毛孔是张开的,很容易被风寒所侵,这就有可能导致风湿疾病。因此,禅修的室内一定要通风,最好能有柔和的光线,既不能太强烈,也不能太黑暗,温度适宜就好。当然,这样的室内环境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
禅修时也不能选择高而不稳的地方,而应该选择平坦、宽阔之处。有些人喜欢在禅凳上打坐,这样,在进入初禅时,身体会发生动触、痒触等多种感受,难以自控,甚至有可能掉到地板上摔伤。这么看来,最合适的便是在木地板或床上打坐了。
●利用好坐垫
在地板上打坐时,舒适的坐垫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坐垫要备两个。一个大的四方形的,规格在一米乘一米左右就够了。可以用这个垫在身下,以隔绝潮湿。另外,还需要备一个小坐垫。在刚开始禅修时,很多禅坐的姿势对大多数禅修者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时就需要坐垫帮忙了。
小坐垫可以做成圆形的,高度在两寸到三寸左右,或者调整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高度上。小坐垫的填充物最好采用荞麦皮、米糠、谷糠或豆糠等天然材质,冬天则可用棉花和太空棉等,并且保持可以随时补充填充物,这样有利于随时调节身体的高度。利用小坐垫可以使自己保持挺直的正确坐姿,在逐渐习惯了打坐后,就可以慢慢减低坐垫的高度,最后脱离坐垫。
禅修时使用的坐垫
禅修时,坐垫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恰当地选用坐垫,可以使我们在禅修时身心愉快,进步更快。
大坐垫
用途:隔绝潮气,防止腿部受寒。
规格:有1米×1米、90厘米×90厘米、60厘米×60厘米三种规格。
厚度:没有具体要求,只要能隔绝潮气即可。
填充物:可为棉花、丝绵等常见坐垫填充物。
小坐垫
用途:帮助禅修者保持正确的坐姿。
规格:根据个人情况,能放置在臀部下而又不影响盘腿打坐为佳。
厚度:一般在两到三寸之间,以打坐时感觉舒适为标准。
填充物:最好是荞麦皮等天然材质,秋冬季节可采用棉花及丝绵。
大小坐垫结合
用途:大坐垫与小坐垫结合使用,完成隔绝潮气、保持正确坐姿的使命,使禅修成为令人身心舒适的美事。
规律的禅修:禅修的时间安排
虽然任何时间都可以用来修行,但初学者最好还是选择相对安静的时间,例如早晨或晚上睡觉前。每次修炼的时间,长一点固然更好,但不必刻意求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从每次30分钟逐渐延长,每日持续不断,必有收获。
●什么时候禅修?
清晨是禅修的好时候,那时空气清新,还不需要埋首于沉重的工作。同时,保持清明的内心还是开始崭新的一天的好方法。将我们的心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可以为一整天的忙碌做好准备。
晚上睡觉前是另一个禅修的好时候,这时我们的心被一天的事务所侵占,禅修能帮助我们放下一天的负累,清理那些杂务使心重归平静,这还将有助于我们的睡眠。
在这里要说的是,禅修不是打盹或者迷迷糊糊地打坐,因此禅修时要在保持充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早上未睡醒或晚上进入昏沉状态,对禅修是无益的。
在进行禅修时,我们必须一心一意,要体验它的好处,必须规律地进行修行。就像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那样,若不投入全副精神,就无法成功。每日都进行一次禅修,或至少每周数次。若闲置数周或数月不做禅修,那就会前功尽弃,必须重新开始。在我们打退堂鼓的时候,坚定一下信念,坚持做一次禅修,即使是很短的几分钟也好,效果往往会意想不到的好。
●一次禅修要多长时间?
禅修的时间长短可以不用太过在意,我们可以选择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在长时间的禅修中,还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对于初学者而言,禅修的时间不宜过长,大多数人会选择20分钟或半个小时。
什么时候适于禅修
选择最适宜的时间是为了让我们更为容易地进入禅修的状态,在一般情况下,清晨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是最适宜调整心态的时候。
一些初学者往往想要多修一会儿,结果造成透支的现象发生,如果一个人每天花10个小时用于禅修,一连数周,那么他会很快发现这不仅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令现实的日常生活受到困扰,而且会将自己的精力损耗掉,这对禅修来说是无益的。
禅修应是持续而稳定的努力,而并非是一种苦行。只有当我们对禅修的兴趣逐渐增长时,禅修才可以很好地进行,而勉强地进行长时间的打坐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刚开始禅修时,时间最好短些,最好在身心尚感清新舒服时便结束。若强迫自己禅修得久一点,导致起身时全身酸疼,心里泄气不已,那么下次禅修前就会觉得缺乏兴趣。禅修应该是让人满足并带来收获的经验,千万别造成负担才好。
菩提叶
每次禅修的时间
对于初学者而言,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就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禅修,这是因为:
①久坐可能导致体力透支的现象发生。
②禅修占据太多时间,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③禅修的时间过长,会令修行者产生禅修是一种苦行的想法。
初学者禅修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或半个小时,这样的好处有:
①保持旺盛的精力,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负作用。
②禅修使身心愉悦,不仅不会造成负担,而且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③有助于保持对禅修的兴趣,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可进行更长时间的修行。
●每次多坐5分钟
禅修并没有不容变通的时间长度的规定,即使已经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习惯,还是会有碰到一些状况,比如忙于其他事务而没有时间禅修,这时就需要我们合理地调配自己的时间,但不要以此为理由取消当天的修行,规律地打坐很重要,我们可以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修行只几分钟也好。
当禅修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生活几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我们逐渐适应了禅修的节奏和方法,这时就可以将禅修的时间逐渐延长。一般的做法是在每一次你觉得舒适的时间范围,再多延长5分钟。这样我们修行的时候,会发现时间越来越长,却好像并不吃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因一时兴起而长时间地打坐。因为这样做不仅无法达到禅修的效果,反而十分容易造成不安的情绪。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长度,然后就坚持做下去,才是正确的方法。
每次多坐5分钟
禅修的时间可逐渐延长,一般的做法是在每一次你觉得舒适的时间范围,再多延长5分钟。
●禅修时不要在意时间
在禅修时,不要总是留意时间的长短,如果太过在意,反而会失去专注力。有人用表测量时间,结果在禅修时过上两分钟就看表,一来二去,时间倒是过去了,真正的禅修却并没有进行,因为他根本无法进入平静心的状态之中。太过在意禅修的时间,反而使自己陷入不安的情绪中,背离了禅修的原则。
这就好像盼着下课铃声响起的学生一样,总是希望时间快点过去,不停地看时间,结果整堂课老师讲了什么内容,一点也记不起来。如果要看时间,也应该是在禅修结束的时候,在禅修中时时注意时间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在禅修打坐之时,能坐多长时间就坐多长时间,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时间刻度的规划和限制。如果事先划下一个时间的端点,就好像心中有事,总是想要对时间的管理,那禅修的时间往往会缩短。
菩提叶
不要在意时间
禅修时,我们大可不必在意时间的长短,要慢慢习惯把关于时间的念头远远抛开,进入禅修的境界,这样才能培养高度的专注力。
克服这种对时间留意的念头可能要花一番工夫,不过只要通过了考验,也会成为禅修进阶的一个机会。
选择观呼吸:禅修最好的方法
禅修有多种修行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修行法对于你的禅修过程会有很大的益处,观呼吸的禅修法便是修行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观呼吸
一般来说,观呼吸是禅修的第一个方法,这种禅修法能够起到安抚心神的作用,并可以培养对于自身想法与感觉的洞察力,而平静与洞见是任何有所成就的禅修者不可或缺的条件。
不难发现,专注于某一个地方的呼吸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简易,而且没有什么引起贪、嗔、痴的可能性。呼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普遍的动作,每个人都在随时随地地进行着这一动作。在禅修之时,修行者只要将注意力放在鼻尖或嘴唇上方,都可以感觉到呼吸,另外还有数息的方法,都是简单易行的寻找呼吸的方法。而且只要我们有放松的状态,能集中注意力的话,连这些简单的方法也没有必要使用也可以找到呼吸所在。
另外,呼吸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过程,是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体验的事。它是一种有规律的循环动作。呼吸本身是细微的,但当它作为观想对象时,它又是清晰可辨的。呼吸实现是一个理想的禅修对象。
●呼吸也用修炼吗?
既然呼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那还值得我们去修炼吗?其实,呼吸乍看上去平凡无奇,但对于禅修者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复杂与迷人的程序。在呼气与吸气之间充满了微妙细致的变化。长息与短息,深呼吸与浅呼吸,平顺的呼吸与不顺畅的呼吸,它们彼此交错。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在禅修时,不应该控制呼吸的力量和节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去注意呼吸的这些细致的变化。这些变化确实存在,而且很难忽略,如果将注意力专注于呼吸上,这些细致的变化便更加明显。如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受上,而不是其他,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鼻子上面或嘴唇上面最有感觉的点,整个呼吸过程都要注意同一点的感觉,并透过这一点完成修行。如果不先找出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追逐呼吸,却总是赶不上它的脚步。
菩提叶
观呼吸
观呼吸法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比丘修习解脱法门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被视为通向涅槃的“二甘露门”。观呼吸的方法,在佛教里面称观出入息,发展到后来就叫“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把观呼吸与数息混为一谈,把出入息观错误地理解为是数息观。事实上,数息观不过是比较简略、相对容易修行的一种方法,观呼吸并不等同于数呼吸,只是妄想杂念很多的人常需要数息来调心而已。
●禅定的修法
吸入呼出,气息进出时会接触到鼻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个部位,将心固定在这个接触点上,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
再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了知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长短的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
再次地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地了知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进到腹部或是呼出到外面,只是固定在接触点上,而清楚了知整个气息进出的过程。就像锯子一样,锯齿只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的长度,因为整支锯子都经过那一点磨锯着。这是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而达到的。
所有这三个方法,禅修者都是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在其他地方。且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禅定的修法。
●内观的修法
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去醒觉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知道气息的长短,也不用知道气息的进出。这第四个方法只是去醒觉接触实相,因而是内观的修法。
即禅修者做到这点,先决条件是醒觉:醒觉于接触或感觉,然后盯牢、看紧这种醒觉——这是因为杂念是很容易闯入心中的,只有非常严密地、努力地保持警觉,才能“看紧”杂念。这样当处于醒觉中,念头在外而无法闯入,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因此便能直接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杂念的扭曲,这才是真正内观的修法。
有的修行者在开始禅修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能专注到呼吸上,他们会不自觉地凸显呼吸的力量和节奏,这样的努力使呼吸不再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平和的动作,而成为强制的结果。这样一来,它就成了禅修的障碍,不但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创造心灵空间:修行的动机和态度
禅修是一种参与性的观察,你正在看什么,取决于你观看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正在看的那个人才是你,而你看到什么,视你如何观看而定。
呼吸的状态
呼吸有四种状态,即风、喘、气、息。前三种是呼吸不调和的状态,只有息才是呼吸调和的状态。观呼吸的方法有禅定的修法和内观的修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关注呼吸调和的状态。
●不要有所期待
禅修的结果取决于禅修者的内心状态,因此我们在修行时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和态度。正如之前所说的,不要对禅修的结果抱有任何期待,只管好好地坐着,不要因有所期待而分心。如果将注意力放在了禅修的结果之上,就会导致欲念的产生,总是要想看到事物是否正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要让禅修符合我们的期待,都不应该先预设立场。在坐禅期间,我们应该将印象、意见与诠释都封存起来,这样才不会受到它们的羁绊。
●不要过度紧张
禅修时不要过度紧张,或对自己定下太多的要求。比如要尝试长时间的打坐可能不太适合当时的身心状况,勉强为之,就可能适得其反。禅修时应努力保持轻松的状态,不要过度勉强或让自己太紧绷,也不要尝试过于激烈的修行方法。
●不要匆忙急躁
不要有急躁的心态,禅修要在平和中慢慢进行。把你自己安置在坐垫之上,好整以暇地开始修行。不必在意禅修的时间,更不要因还有其他任务在身而试图把握和控制禅修的时间。放松心态,就好像你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一样。
●不要执著
不要执著于任何东西,也不要排斥任何现象,该来的就让它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随遇而安。如果来的是好事情,那固然很好。如果来的是坏事情,那也是好的。要以平常心看待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自己保持自在,不与所经验到的事相对抗。
出现任何事都要接受,接受你的感觉,即使那是你最不希望拥有的。接受你的经验,即使那是你所憎恨的。不要为了人类会有的缺点与过失而自责,学习将心里的一切现象看成自然与可理解的。试着尊重你所经验到的一切,随时敞开心胸接受它们。
修行的心态
心态对于禅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轻松、平静、舒畅的心态有助于禅修的顺利进展,良好的心态能为我们创造一个适宜修行的心灵空间。
1
禅修修行本身要求不刻意修,不对禅修的结果抱有任何期待。
2
禅修时应努力保持轻松的状态,不要过度勉强或让自己太紧绷。
3
禅修时应保持心态上的顺其自然,在平和中慢慢进行。
4
不执著于任何事情,不苛求自己,敞开心胸接受一切事物,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
5
以乐观的心态做理智的判断。
6
觉知每一件事情,但只需简单的觉知,不复杂的思考。
7
以平等心对待众生。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扮演着丈夫、妻子、父母、儿女、朋友、同事的角色。我们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满意,不要太多地苛求自己,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之前,首先得完全接受现在的样子。
●不断质疑、挑战
质疑每一件事,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因为它听起来头头是道,或是圣人所说,就相信它。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愤世嫉俗,而是说我们应该以修行的经验为标准,一切主张都应该经过自己的经验加以检验,然后让验证的结果做我们追求真理的向导。
将一切问题视做禅修的挑战,一切出现的负面因素都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不要逃避,也不要自责或黯然神伤。面对问题,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这些问题也就成为我们修行进步的最好机会。
●不要思考
在禅修时,即使遇到困境,我们也应该停下思考的脚步。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只会是一场徒劳,并无助于从困境中走出来。在禅修中,心自然地借由无言的专注力而被净化。要消除那些困境,不需要习惯性的思考,我们只需清晰而具体地觉知那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如此就足以解决问题。概念与推理都只会成为禅修的阻碍。
菩提叶
创造心灵空间
许多人觉得他们的心已拥挤得无法禅修,即使有余暇也容易分心。因此把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带到禅修中,我们就需要为自己的心创造一个空间。在禅修时,我们应该把对工作的担忧、生活上的杂务抛之脑后,将那些事情封锁在文件夹中,关在其他地方,创造一个能量和光的保护罩,全力投入当下的事情中。
五个修行阶段
对于禅修者来说,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出离。要真正的出离,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出家、禅那、观智、涅槃、一切善法。
●不要心存分别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要是停留在比较上却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不能谨慎处理这种分别心,它很可能会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内心充满贪念、忌妒与骄傲。遇见某个人,首先生出的是与之比较的念头。如果对方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马上出现忌妒或羞愧的情绪。如果自己有比对方突出的优点,就马上出现骄傲的态度。这种比较形成习惯后,自然会导致贪心、羡慕、骄傲之心、忌妒或憎恨等恶念。这些都是有害于修行的。
●不要四处宣传
我们常常在发现新奇的事物后,会忍不住想要告诉亲近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热衷谈论禅修,并不是一件好事。除非对方真的有兴趣了解禅修,那么我们最好还是保持沉默。把自己的体验公告周知,会消耗了你从禅修中得到的好能量及洞见。你的修行状况,最好只跟自己的老师及密友讨论。
放松并保持警觉:修行时的身心状态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禅修,我们需要让身体保持放松舒适的状态,使身心放松,感觉舒适,抛开所有的问题和杂念,沉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放松身体
禅修时,我们应抛开生活压力,尽量放松肌肉,这样做对禅修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放松可以让修行者不会被肌肉的紧张或某处的疲劳吸引注意力,而无法专注于禅修对象上。其次,身体的放松可以提供宁静的气氛,为我们的心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再有,放松身体还可以达到久坐而不觉疲劳的作用,这使修行者不会轻易被身体的疼痛、紧张等影响。
禅修时可以这样放松身体:将紧张集中在肌肉的任何部位,然后把觉察力带到那个部位,放松紧张。坐的时候背要挺直,头与脊柱保持在一条线上,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为之而造成肌肉紧张,而是应该放松地坐着。
放松身体的方法
为了让身体保持放松舒适的状态,除了坐姿的调整之外,还有头部活动、全身按摩、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具体如下:
活动头部
禅修时,坐好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不要用力,身体坐正,按下面四个方式活动头部: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转动,再逆进针转动。
提示 动作要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
全身按摩
①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
②从面部开始依次按摩身体各个部位。
提示 在按摩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之上。
走的方法
①快走:沿顺时针方向行走,摆动双臂,步伐越来越快。心中别无他念。
②慢走:注意力集中在前脚掌心,缓慢行走。右手握拳,左手抱右拳,举于腹前,离皮肤隔一指节的距离。
站的方法
上身放松让重心和重量的感觉落到两脚的前掌之上。
卧的方法
①右侧卧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名为吉祥卧。
②仰面卧宜用于短暂的休息,把全身肌肉放松,不用一丝力量。
提示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调身的运动,首要的是以缓慢、柔软、安定、安全为原则。
观呼吸禅修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而缓和的呼吸上,避免因念头而分心,这样可让心神状态变得安详清明。另外,修炼瑜伽、太极等或其他可释放压力和放松的方法,也可以帮助身体缓和下来。
从禅修回到日常生活之后,仍然要维持放松,慢慢地站起身,把我们的心带回到日常的活动中。
●保持警觉
我们放松身心的目标,是达到一种可以静止不动、坐完全程的姿势。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笔直坐着有点奇怪,但你要慢慢习惯这样的姿势,这就需要多次的练习。保持脊柱笔直的姿势对于禅修非常重要,在生理学上,这被认为是觉醒的姿势,它能带来心灵的警觉。
如果你委靡不振,那么你将很可能进入懒惰、散漫、半意识或昏昏欲睡的状态。有时候我们也许需要休息,觉得睡意渐浓,但最有效的禅修必须保持警觉而明晰明细的心。
因此,选择适当的坐具也很重要,这要根据你所选择的姿势来确定是要一张椅子还是一个坐垫,座位的软硬度也应该谨慎地选择。太软则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太硬则容易导致身体的疼痛。
正式开始禅修:禅修的过程
做好了禅修的一切准备:选择好时间、地点、方法、姿势,并调整好心态,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禅修了。
●开始的时候要专注
正式开始禅修时,就应该专注于禅修,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做任何事情时你都可以禅修了。没有经验的驾驶员开车时很紧张,他会担心出车祸,或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车子。习惯开车之后,他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坐在旁边的人说话,同时保持开车的全然觉知。谈话不会使他无法专注于汽车的操纵或留意路标。同理,没有经验的禅修者在禅修时,应该只专注于一件事——禅修。逐渐地,他会发展出一边禅修一边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诸如一边谈话或工作。然后,在任何场合,他都会觉得很自在,很自由。
开始的时候,用选定的姿势舒服地坐下,花一小段时间让身心稍定,这时修行者应已选好了禅修的方法和时间段。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心要全部投在禅修中。在开始禅修前,传统上要行三次礼拜。礼拜是一种态度上的表示,表示一种认知,知道自己内在拥有完整和圆满的可能性,并不必然代表自己臣服于外物。
●整个过程是开放式的
那么,禅修正式开始了。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禅修的对象上,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坚定地放在心里。若你所做的是止禅,如观呼吸禅修法,就把心坚定不移地放在专注的对象——呼吸之上。若你做的观禅,就用全部注意力来探究该主题,直到出现直觉为止,然后再把心单点式地放在这个洞见上,也就是进行止的禅修,让此洞见成为实际上的体验。待直觉或专心度开始退转,再回到观的禅修上。
这个过程是对生命的觉知,它应该运用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当然这是有难度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使着各种动作与活动,几个小时端坐不动的坐禅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似乎非常不相符。我们能在绝对不动时培养清明与平静的状态,可是它们在我们刚一运动时就有可能烟消云散。修习时只要一直持续知道左右脚在来回走动。每天都有进步,你的觉知会越来越强,妄念也会越来越少。
●禅修结束后的回向
开始禅修前,应先读读指导性的书籍,把其中提到的想法融到禅修当中。禅修结束后,要以禅修时所得的洞见与体验,对主题做真切的结论。当然,禅修时若可以不用参阅书籍,是最为理想的。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对细节还不甚清楚的情况下,你仍需不时张开眼睛,以了解下一个阶段的内容。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其他如CD机、MP3等工具来解决,或由共修的同伴作引导。
禅修结束之后,心中必须真诚地想着,愿将禅修所得到的一切功德,或者一切美好体会及觉受(例如祥和、轻安、慈悲、烦恼减轻等)完全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祈愿他们未来都能够开悟解脱。不但如此,我们更应该将一切功德,特别回向给我们的怨敌,如此我们的修持才有可能成功。
每一次的禅修,都会为你带来正面能量,同时培养一些洞察力。即使只是进行几分钟,也会有这样的效果。禅修后回到日常生活,我们的想法及态度会决定此能量及洞察力所造成的影响。若禅修结束时心境并不愉快,或结束得太仓促,这些能量很可能大部分就此消失。
离开座位前,花几分钟回想一下你从事此节禅修的理由和动机,然后将获得的能量及洞见回向给这些目标,以促成实现。清楚明白的回向能够让洞见在心里安定下来,也让目标更有可能达成。
同时,别忘了将这些禅修上的美好体验带回到日常行事上。别再冲动地作为及回应,也别随着自己的念头与感觉到处跑,要仔细检视自己的心,多加留意,试着在问题出现时更有技巧地处理。
菩提叶
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就是修行者不愿独享自己修行所得的功德,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开拓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回向”即是起大悲心救度众生,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