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畅气机是治疗温热病的常法之一
历代温病学家都强调清热逐邪乃治温的第一要义;同时亦十分重视宣畅气机的作用,认为宣畅气机是治疗温热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如吴又可指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温疫论》)吴又可在这里强调了气机通畅是泄热的重要条件。杨栗山以调整脏腑气机升降为法的升降散等十五方,临床应用亦颇有成效。何廉臣认为,清解络瘀伏火“唯用轻清灵通之剂,渐渐拨醒其气机,宣通其络瘀,庶邪气去而正气不与之俱去,若一涉呆钝则非火闭即气脱,非气脱即液涸。”(《重订广温热论》)蒲辅周也强调:“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遏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以透表宣膈,疏通里气而清小肠,不使邪热内陷或郁闭为要点。”(《蒲辅周医疗经验》)
我个人认为,叶天士提出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论述,科学地阐述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汗、清、透、散”四字,突出了宣畅气机是治疗温病的常法这个特点。
1.汗:温病发汗,昔贤有禁。但病在卫分,令其发汗,并非强而发之,而是以辛凉之品泄卫以透汗。这就是吴鞠通讲的“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温病条辨》)。因此,温病透汗,不仅适用于“风热感冒”之类的轻症,即使是风温、春温、冬温、温疫等重症,凡属卫分证,用之得宜,常获全功。切不可以其轻淡而弃之。
2.清:卫之汗,营之透,血之散,不言清字,实寓清意。叶氏以到气方可清气,强调气热最甚,当在“清”字上着眼。他还认为“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一宣一利,说明清气热,亦需宣畅气机,以利邪热外达。
3.透:指轻宣气热、透热转气、芳香透泄及开窍宣闭。营热多从卫分或气分迫入。如服药不当,或兼夹宿食、积滞、痰热、湿浊、燥屎、瘀血等阻滞于内,以致气机不畅,邪热内迫于营。“透”就是在清解营热方剂中,配伍轻宣气热、芳香开透之品,或兼佐消导、化痰、祛湿、通下、行瘀之品,宣通气机,使邪热有外透之机,达出气分而解。
4.散:瘀血与热互结,阻滞血脉气机,是血分证的基本病理变化。热灼阴血,血液涸滞而运行不畅;热伤脉络,迫血妄行,蓄于体内;以及凉血止血使用不当,均可导致瘀血。因此,散其瘀滞,流动气机,使无形者转旋,有形者流畅,是血分证的重要治则。
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根据上中下三焦脏腑气机升降特点,以轻、平、重三法分治三焦。他强调逐邪必须“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所谓“随其性”,即逐邪必须随脏腑气机升降之性;所谓“就其近”,即逐邪必须依邪气所居之势,宣畅气机,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
1.轻:即轻可去实,宣通上焦。上焦病证,重在心肺。肺位至高,必予轻清,方能达肺。热陷心包,则当芳香开透,令邪从上解。
2.平:即平调脾胃,利其升降。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温热之邪中阻,或夹湿浊、食滞、燥屎,或用药燥润失宜而致升降逆乱。治当调其润燥,适其纳运,令气机升降平衡而安。
3.重:下焦病证,重在肝肾。温热之邪损伤肝肾阴血而致虚风内动、虚阳外越等证,治当填阴潜阳以降虚逆。非重浊之品不能沉入肝肾,故下焦用药当质重、味厚、气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