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经济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城市经济区的组织与管理[1]

一 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一)城市经济区组织结构的不同形式

人类社会要进行生产,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形成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城市经济区也是一样,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下进行活动的。

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的不同阶段,经济组织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有原始群、氏族公社,村庄和私有制的家庭个体形式,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庄园、奴隶主手工作坊和平民的个体形式,封建社会有封建主庄园、作坊、农民、手工业和商业的个体形式,资本主义社会有手工工场、工厂、公司以及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有基层企业、厂矿、商店和各种专业公司、联合公司、技术服务公司等组织形式。可见,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因此,衡量一种组织形式是否先进合理,就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经济区的各个成员之间以何种形式实现一体化,应当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前提,要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应服从于建立经济区的目的。要根据建立经济区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设计最佳组织形式。建立经济区的目的,是要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割据和行业壁垒,以城市为中心在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中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区的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深度加工和专业化协作;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统一协调区域内的主要经济活动;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经济区内各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有利于区内小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种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区同区外、国外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形成开放式的区域经济体系。

经济区域的组织形式,从世界范围划分,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跨国度的区域经济联合体。随着国家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文化合作的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国际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苏联东欧的十国经互会、欧洲经济共同体、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东南亚五国经济联盟等;另一类是国家内部按区域结成的经济联合体。如荷兰的莱茵河三角洲地区,日本的经济圈、生活圈,苏联的经济综合体,我国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技术联合体等。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按行政区划组织经济向按经济区域组织经济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在区域这个层次上,就是从带有浓厚自然经济特色的产业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和过渡。这个转变和过渡,既要以生产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为条件,又要受到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个过程将会很长。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规划办公室。建立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作为城市经济区常设的组织协调机构。一级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二级经济区,如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湖南省的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一级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是国务院的派出机构,二级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是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2]。各级规划办公室既不是行政上的一级组织,也不受条条块块的束缚。因此,它可以更超脱地从宏观和战略上进行规划,协调区域各方的经济关系,提出重大建议,促进参加经济区的各方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统一规划、全面合作的方向发展,发挥区域的综合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城市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基本职能是规划、联合、协调。第一,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发挥区域经济综合优势出发,着重组织编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规划。如上海经济区的外贸发展规划、城镇布局规划和能源交通规划,东北经济区的能源交通规划和老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等。这些规划不仅要提出目标、项目的建议,而且要提出实现规划的经济政策、措施和体制改革的建议。第二,要积极推动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建立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经济技术联合体。并对横向经济联合的各种新形式、新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以引导,逐步提高。第三,在编制经济区规划和促进经济联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协调功能。很好地协调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总揽区域全局,兼顾各方利益,使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规划、联合、协调功能,有些经济区还建立了与规划办公室相结合的各方政府行政首长会议制度。如由四省一市的省长、市长和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制度。它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上海经济区最高层次的指导、协调和决策机构。

规划办公室的组织形式,适应于综合性的、区内分工协作联系较紧密的城市经济区。这种经济区的特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客观上要求对全区范围内的重大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二是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能够以它为依托形成合理的联结全区域的经济网络系统;三是区域内的主要经济社会活动趋向于一体化。

(2)经济协调会。这是由一定区域内的某些城市和地区联合起来组成的跨地区、开放式、松散型的区域经济协调组织。这些城市和地区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程度的制约,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还不具备形成紧密联系的条件,但从长远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来看,这些城市和地区具有重要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可以联合组成一个经济协调区。并由参加联合各方的政府主要领导人组成协调会,即区域高层次的协商机构。协调会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依据国家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商讨和协调搞活区域经济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广泛开展多边和双边的经济技术协作;第三,根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研究和探讨生产、流通、科技等领域打破地区界限、部门界限,按经济流向和经济合理的要求,推进经济的横向联合;第四,研究和探讨经济开发中带有共同性的重大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国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就是这种类型的区域联合组织。协调会由各方派出的包括主要党政领导在内的三位代表组成。会议的原则是:平等互利、轮流坐庄,各方都有否决权。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由参与各方轮流担任主席。协调会设立联络处,在主席领导下,处理协调会闭会期间的日常联络工作,了解情况、传递信息等。经济协调会是一种松散型的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它推动了区内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不同经济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3)理事会或经济协调委员会。这是我国城市经济联合体所采取的一种紧密型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城市经济联合体,是地理位置相近的若干个城市依据相互之间商品经济内在的紧密联系建立起来的区域经济联合组织。它的特点是:在扩大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能把分散的优势转化为群体的综合优势,能把资源、技术的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优势,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城市群体的条件联合开发和组装新的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形成新的群体生产力。

由于城市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发达,相互间经济联系紧密,且依赖性大,因而可以采取一种比较紧密型的区域联合组织形式,即理事会或经济协调委员会。如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技术联合体,即采取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包括各市市长,有关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和一部分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领导人。理事会设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市市长任常务理事,各常务理事每年轮流主持工作。秘书长由沈阳市担任,副秘书长由坐庄市担任。联合体办事机构设办事处和联络处。

城市经济联合体理事会或经济协调委员会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服务、指导。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联合体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各自特点出发,依据国家宏观计划的要求,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协调各个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科学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联合开发资源,研究制定联合体关于搞活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科学技术和鼓励企业生产、联合经营等具有共同性的政策、措施。

第三,根据扬长避短、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人才、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第四,广泛开展联合体内外多边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协作活动,研究和商讨如何增强联合体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加强联合体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我国市管县的体制下,城市群经济联合体本身既是一个经济区,又是更大经济区域的核心。如长株潭城市群联合体,既是一个二级经济区,也是推动湖南省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又如,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既是辽中经济区,也是东北大经济区的核心。随着我国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在城市化比较密集的区域,必然会形成更多的城市经济联合体和相应的经济区网络。它们之间又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经济技术联合,逐步形成全国的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的多级、多层、多段辐射式发展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经济网络;形成向全国开放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形成全国范围的新型横向经济联合体制。

(二)城市经济区组织形式的层次和特征

城市经济区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协作体系,其组织形式也是多层次的。

(1)高层次的区域联合,协调组织。如上述的规划办公室与政府领导联席会议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经济协调会议的组织形式,以及理事会或经济协调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从目前看,由于城市经济区联合体是由参加联合的各城市、各地区政府之间建立起来的,因此,其最高层次的联合、决策组织基本上是采取区域行政联席会议的形式。随着我国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产品经济将向有计划商品转换,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联系也会逐渐加强,经济区的行政联席会议应逐步发展为协调委员会,以便在区域规划和经济技术联合协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逐步向一体化发展。

(2)中间层次的区域行业联合、协调组织,即经济区内按行业组织的行业联合体或行业联席会议制度。它是在经济区的指导下,由各城市、各地区同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来的区域行业联合、协调组织。如上海经济区,首先在化工系统建立了联席会议,先后组织起来的还有轻工、纺织、机械、电子、港口,四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统计、交通、邮电等各个跨省、市的行业联席会议。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技术联合体是以组织行业联合为突破口,使横向联合网络化;先后在城市群内组成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科技、外贸、旅游、计量标准、环境保护、新闻、高教等28个行业(系统)联合体或行业联席会议。区域行业联合体是企业联合的桥梁与纽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行业的重点发展战略,组织编制跨地区同行业的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组织和促进行业,企业间的对口联合协作,组织信息交流,组织技术交流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人才培训和交流,协调和解决行业发展中具有共同性的重大问题。

(3)基层的区域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它是在经济区或行业联合体的指导下,由经济区内外、相互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来的跨城市、跨地区企业的联合组织。据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统计,目前,区域内共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联合体和企业集团700多个。它们的特点:一是在规模上向大跨度、高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例如中国北方有色金属黄金联合集团,是以沈阳冶炼厂为依托,横跨8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区域内外28家大中型厂矿、公司的,从开采、冶炼、深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实行全行业联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例如:辽宁中部石材储量丰富,石质好、品种全,但开采能力差、技术力量不足、产品质量低。为了形成集团优势,由区域内的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24家单位组成“沈阳北方装饰材料开发公司”,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采,共同设计,配套生产,统一检测,联合销售。三是组织一批区域性的农工商、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四是出现了一些股份制形式的企业联合体,向紧密型方向发展。

(4)有些经济区还成立了一些民间的区域性组织。如上海经济区研究会。该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咨询研究机构。它的主要活动是通过每年1~2次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的研讨会,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为经济区的规划,联合献计献策。

城市经济区既然是区域经济联合体,它的组织机构也就具有不同于行政组织的特征。

第一,城市经济区的组织机构,不论是经济协调会还是行业联席会议,都不是一级行政组织。而是在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比较密切和稳定的经济联合、协调组织。它的职能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因而它同经济区各个成员之间、同国家之间各种关系的处理不能靠行政的办法,而是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借助一定的经济手段和经济组织来协调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一方面,这种协调组织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因此,无权对各成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任何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各成员单位可自由退出联合组织,也可申明该组织的某些协议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咨询性机构,它在统一规划、利益协调、政策协调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即对经济区活动的各有关方面有相应的约束力,共同达成的协议,各方都必须遵守和执行。

第二,城市经济区的组织不是一个封闭性地方行政“块块”,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性的组织系统。经济协调会、行业联席会议,虽然是由区内各方政府领导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所组成,是政府间的联合,但它突破了按行政区划和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的老框框,在承认现存条块管理的基础上,打破了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各个部门相互封锁、条块分割的旧格局,在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地区间、城市间、部门间、城乡间、区内与区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 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城市经济区是按照城市间内在的商品经济联系而组成的地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城市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要遵循互助合作的原则,而且还要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兼顾各方经济利益,实行平等互利的原则。平等互利,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等价交换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因此,参加经济区的成员不论其城市、地区大小,实力强弱,都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参加联合还是退出联合,应该完全自主决定,联合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平等协商,谁也不能强加于谁。从行政方面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平等互助和民主协商的关系,不存在主次,不存在上下级的从属关系。从经济方面说,要充分尊重价值规律,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用经济办法来处理相互间在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和联合,实行互利互惠。在此基础上,制定经济技术协作政策要体现“谁出力谁得益”的原则,对企业间、行业间的各种联合,要本着“谁有优势,谁当龙头”的原则,对经济技术协作和各种联合过程中的投资、产品,产值、赢利等如何计算和分配,也要认真调查研究逐步完善,依靠政策导向,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开放性原则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中心,又是一个中心市场。它的开放性是城市经济的本质属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第一,联合体内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限制,按照等价交换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广泛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从已成立的经济区联合体看,它们都打破了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广泛组织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从联合的结构看,已由企业、部门之间的联合,发展到地区或省市之间的联合,由工商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到科技、文化、新闻、卫生等事业单位间全方位的联合,由单个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到责、权、利紧密结合的企业群体、企业集团的联合。从联合的内容看,由单项协作发展到以物资、技术、资金、人才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协作联合;由一次性或短期的单项协作发展到长期、稳定、全面的联合协作。第二,经济区各个城市、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对外开放,发展国外地区以及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如在运输方面,以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为核心成立的八市联运网络,实现了客货运联营;在金融方面,以长、株、潭三市为核心,组成了长、株、潭、衡(阳)、邵(阳)五市农行协作网,和长、株、潭、岳(阳)四市工商行协作网。另外,上海经济区五省一市和京、津二市8家工商银行建立了资金横向融通联络网等。第三,经济区各成员单位可以自主地参加跨经济区的各种联合及协作。如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是由横跨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域、六个省、市的23个城市自主组成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议,是由横跨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域、三省二市的15个市、地自愿联合的。第四,按照商品经济的联系和自愿结合的原则经济区内部的企业实行开放式的多边联合,既欢迎外地企业参加联合,又可以参加外地区的企业联合。

(三)整体性原则

城市经济区要在综合各成员的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最佳的整体结构和群体功能,使经济区的各个城市和地区由分散的自我循环系统,逐步走向一个既有统一规划,又有科学分工和合理布局的经济共同体。这样,就必须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全局,服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要求,贯彻整体性原则,摆脱行政区划和部门隶属关系造成的狭隘眼界,正确处理国家与区域的关系,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并做到子系统目标服从大系统目标。为此,第一,要使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符合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第二,经济区各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要适应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的需要,并同经济区的总体规划相衔接。第三,经济区内各种经济关系的处理,既要互利互惠,又要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做到互利互让。

(四)特殊性原则

虽然,经济区的各个城市、地区之间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各个城市和地区又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特殊性。根据这一特殊性,经济区各城市,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区域生产力的布局都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方针,着重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优势互补的经济结构。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合理的产业群与总体优势,较大幅度地提高区域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三 城市经济区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经济区管理系统的过渡模式

管理是指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等方式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经济管理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在社会共同劳动中,人们要合理的组织生产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客观上就产生了管理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以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3]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更是要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和四个环节内部诸方面之间相互协调、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协作越细,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联系越紧密,依据经济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进行的科学管理就越加重要。

经济管理从层次上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即国民经济总体的管理;中观经济管理,即区域经济和行业的管理;微观经济管理,即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城市经济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活动层次,它是由众多复杂因素组成的经济运动过程。因此,科学管理十分重要。第一,经济区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能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并进行科学的流动,以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都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第二,现代区域经济活动的内容极其复杂,区内外、国内外各种联系非常广泛。有些经济活动,可以在省、市、县行政区域统筹安排,但更多的经济活动必须按照经济内在的自然联系,跨行政区域组织分工协作,才能使各生产要素、各生产环节实现最合理的组合并在发挥区内外各种因素独特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强大合力,推动各经济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打破旧的行政区划管理系统,冲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按照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组织管理经济区的经济活动。

由于经济区不是一级行政层次、行政“块块”,因此,经济区的管理也就具有以下不同于行政区管理的特点。

第一,它不是从行政区“块块”出发,而是在发挥不同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区域商品经济层次,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布局生产力。

第二,它不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干预,而是依靠民主协商、经济协调的原则管理经济,并运用经济手段处理区域联合体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区域的经济管理。

第三,它不是按照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层次和行政系统实施管理,而是依据纵向导航、横向联系和条块协调的机制,通过经济区网络式的经济组织体系实施管理,从而实现区域经济预定的发展目标。

依据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从按行政区组织生产和流通,过渡到按经济区域组织生产和流通,要受到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制约,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程度的制约,产品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换的制约,等等。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区的管理只能采取一种过渡的模式。我国学术界有人认为,这种过渡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行政区组织生产和流通为主,以经济区组织生产和流通为辅;第二阶段,以行政区组织生产和流通与以经济区组织生产和流通并存;第三阶段,以经济区组织生产和流通为主、行政“块块”只是起服务和保障作用。我们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在某些方面已开始具有向第二阶段转化的趋向。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区的管理,还只能采取行政的和非行政的,纵向和横向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过渡模式。这种过渡模式在经济区的不同层次上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在一级和二级经济区,首先,虽然它是横向的、跨行政区的非行政层次的区域经济联合体,但它又表现为区域联合体各成员单位政府之间的联合。非行政层次的经济区协调组织,无论是采取行政性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还是采取经济协调委员会或理事会的组织形式,各成员单位的政府首长都是协调组织的主要成员。其次,经济区是打破了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依据紧密的商品经济联系而组成的经济区域单元,但每个经济区的范围又要尽可能同参加区域联合的各行政区的边界相一致。再次,经济区联合协调组织按照民主协商原则所做出的决定,又需要通过各成员单位的政府去组织实施。以省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经济区,是全国经济区网络的基础。这种基层经济区的范围同城市政府所管辖的行政区的边界,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因此,这种区域类型的城市政府,具有管理行政区和管理经济区的双重职能,这种地域单元可称作经济行政区或行政经济区。

(二)建立各种开放式的区域市场网络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其本性来说,是要求打破任何地域的界限,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但商品经济的运行又是分层次的,因而市场也是有层次性的,如集镇市场、城市市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全国统一市场。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统一性的制约,层次性就会转化为地区间的相互分割性,离开城市市场和区域市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既要以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条件,又要以分层次的市场体系为中介。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性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地域系统,因而它是宏观分层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形成,都依赖于开放式的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区域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网络,而且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务等各种要素市场网络。许多城市经济区的建立,从组织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区域市场开始,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如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建立后,在恢复和发展相互间传统经济联系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市场发展。商品流通已从零星、专业的交易发展为大宗、综合的市场交易,从城市分散的独立市场发展为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市场网络。1986年,举办各种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和物资协作会25次,成交额超过32亿元,比1985年增加3倍多。已形成规模不等的资金融通市场74个。1986年,“四省(区)五方”间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相互拆借资金达60多亿元,还代为重庆钢铁公司和桂林、昆明等地的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4亿多元。区域金融系统之间,普遍开展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旅游支票等7个方面的业务。又如,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16个地市组成的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1986年6月建立后,就着手建立了消费品市场、物资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四个区域性市场。一年间,在物资市场上,通过各种形式,成交总金额达2.3亿元,互相融通资金达9亿多元。在科技市场上,1986年9月,通过黄山市召开的“南京区域科技成果信息供求会”,提出可供转让的科技成果达1906项,成交609项。各地市带去的230项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在会上有100多项得到解决。目前,这些区域性的市场,还处在形成阶段,还很不完善,但对区域的生产和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 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组织区域经济,调节区域经济的运行,必须依托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是由于:第一,城市经济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系统,再加上各方面的集聚优势,各大、中城市都影响、吸引和辐射着一定的区域范围,小至几个县,大至几个省及全国。城市可以利用这种自然形成的经济联系,组织和协调区域的各种经济活动。第二,城市拥有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场所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城市市场是区域市场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城市可以利用市场的这种中枢和主导地位,组织区域市场网络。第三,城市拥有比较完善的运输,仓储、通信等设施,还拥有金融、信息、咨询等调节、服务系统。城市可以通过完善各种调节、监督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区域的经济辐射力,并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区域经济的运行。

为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城市的多种功能。

第一,完善城市的组织功能。要建立和健全城市对经济区建设的组织功能,就应当给予中心城市在区域横向经济联系中的牵头协调权,由中心城市牵头,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区域和区内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制定联合开发区域资源、合理布置重点工程建设的方案;组织行业协作、建立行业联合体、促进企业联合、发展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汇集和传递经济信息等。

第二,完善城市的市场功能。加强城市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增强城市对商品、物资的吞吐能力,扩大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物资交流,以城市银行为主体,发展跨地区、跨城乡的资金拆借业务,组织区域的票据清算和贴现;在各经济中心城市建立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专门从事股票、债券的代理发行、承购包销和买卖的证券公司,并逐步在大中城市设立外汇调剂中心,等等。还可以由中心城市牵头,组织区域的商品流通网络、资金市场网络、科技市场网络、交通运输网络、通信信息网络等。

第三,完善城市的调控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在调节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必须使城市拥有运用价格、信贷、外汇、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机动权,扩大中心城市利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可在中心城市设立区域性、股份化的开发投资银行或综合性商业银行。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工程项目、重大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进行投资或贷款,调剂区域内的各种资金,通过控制区域金融中心的方式来调节区域的经济运行。

第四,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发挥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作用,关键在于要改变那种局限于建设工业基地,局限于经济上内部循环的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心城市真正成为经济区的贸易、金融、交通、流通中心,成为科技开发和转移中心,信息传输和咨询服务中心,智力开发培训中心。通过发挥多种服务功能调节区域经济的运行。因此,城市建设不能仅为城市本身考虑,而必须面向整个经济区。


[1] 原载《求索》1988年第9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部分转摘,1990年编入《城市经济区学》。

[2] 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是由湖南省政府和三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派出人员联合组成的。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