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留守儿童不另类”实证研究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正向理念

从对湖南澧县励志家园孩子(特殊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关爱工作,到2012年7月中华儿慈会正式批准“童缘”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立项,再到2014年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纳入澧县关工委的工作范畴(参见本章第4篇),至今已跨越了12个年头。

实施这一项目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从方法论的层面,初步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正向理念,付诸实践并进行了深刻的专业反思。2019年8月10日,作为这一项目(案例)的领衔人、参与者,笔者在中国第13届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主题是《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路同行——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案例分享》,其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正向理念,以及基于实践操作的专业反思,得到了论坛主持人贺岭峰教授和现场嘉宾的充分肯定,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一、留守儿童(群体)不另类

留守儿童不是特困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一般来讲,经济收入会超过没有出去打工的家庭,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留守儿童更不是问题儿童。从2005年开始,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并没有形成“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实证性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一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398篇)进行频次统计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存在两种观点。如果诊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必然要看学习方面(学习兴趣)这一“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因此,从2012年起,笔者带领团队随机取样,对农村1098名不同区域(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

(图片来源:2014年4月17日湖南常德日报《留守儿童不另类》)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处于“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状态的留守儿童占76.69%,非留守儿童占77.29%,其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无异”。

显然,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结果,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既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我们就不能把留守儿童当成问题儿童来看待,要避免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污名化”,贴“问题儿童”的标签。这是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而形成的价值判断,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向标。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洞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把握。

二、留守儿童(个体)需要心理援助

关爱留守儿童的重点不是物质方面的给予,而是心理(精神)关爱,留守儿童(个体)需要心理援助。有的机构起初找不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路径”,就送书包、文具,无巧不成书,后来有的机构又到同一所学校去送书包、文具,孩子们对“书包碰头”不仅没有新鲜感,而且很不感兴趣,怎么办?干脆就改为造册签字送红包,没有想到会引起留守儿童家长的反感,有的领了但心里不是滋味,有的干脆不要,说“我家有钱,你们不要看不起我”,更有孩子还委屈地哭起来。

定期去乡镇学校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是澧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雷打不动的任务。有一次,县关工委副主任彭世清却遇到了难题。王浩(化名)是关工委连续几年关注的留守儿童,15岁那年,他考上中职。为了表示关心,彭世清带着1000元去学校看望他,可那天,王浩躲在宿舍里一直不肯露面。隔着房门,他哭喊着“我不要你们的钱”,让门外的工作人员一头雾水,也许,自尊心让他觉得接受经济资助是一件“丑事”。

关爱留守儿童的重点是心理(精神)关爱,既然留守儿童不另类,为什么还要把心理关爱、心理援助作为重点?我们竭力倡导“留守儿童不另类”话语文本的“内核”,是避免对留守儿童贴“标签”而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体而言,“留守”可能引起孩子暂时的分离焦虑、情绪依恋,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原因不是“留守”本身,而是与教育语境是否优化有关。因此,我们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关爱、心理援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留守环境”可能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预防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应有的人性关怀,也是教育者的天职!

三、心理援助需要常态的教育条件

要把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放到常态的教育条件下进行,学校要“主导”。关爱留守儿童,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家庭教育要担责,学校教育要主导,社会教育要优化。学校教育要主导,指学校要履行关爱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的主体职责(社会责任和义务)。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其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乃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因此,在中小学生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他任何途径不可替代的。

留守儿童是中小学生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动态的,这一学期是留守儿童,下一学期可能就不“留守”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职能,运用中小学校的优质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状况”管理,吸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常态的教育条件下,才能使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援助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具有普适性、普惠性。正因为如此,如果社会资助建设留守儿童工作站或心理援助站,建在学校是最适合不过的,学校校长兼职工作站站长更是顺理成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的综合作用。

四、心理援助的难点是心理辅导教师三个层面的培养

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援助的“主导”是学校,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1]决非易事,难度很大,需要转变观念、优化观念,需要脚踏实地、一如既往,真正抓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三个层面”的培训:第一个层面是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第二个层面是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第三个层面是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或心理咨询技能培训。

2015年8月6日,由澧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主持,县关工委在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召开专题研讨会,专门研究“如何突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的难点——开展全县教师队伍心理辅导培训与配备工作”。参加研讨会的有县关工委的班子成员,县留守儿童工作总站的负责人,县教育局、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县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相关负责人。

笔者以县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留守儿童工作总站副站长、中华儿慈会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项目领衔人“三重”身份应邀参加此次会议,从专业的角度,汇报了在宏观方面优化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教育语境的重要性,加强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骨干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必要性,以及长计划、短安排的操作思路,与会代表参与热议,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要真抓实干”的共识,强化了“留守儿童群体既不是问题儿童,也不是特困儿童”等观念,要默默地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决不能给留守儿童“贴标签”。

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很激动,大家都非常兴奋,时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羿世淦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实质,是澧县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议事会,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关于培训和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建议的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以便日后实施。

《会议纪要》中“通识培训送教到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即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培训45岁以下的班主任”“自主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给予奖励”,以及通力协作的组织管理、经费落实等方面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成为澧县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可持续开展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