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83/47116983/b_47116983.jpg)
总序
当心学家走进幼儿园,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改变?
李文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5C教育研究院院长
2016年,我与张厚粲、舒华老师共同主编了《儿童阅读的世界》(全四卷),从心理语言学、生理机制、教育心理学以及实践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文儿童阅读的研究全貌。参编该丛书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多年从事中文儿童阅读研究的心理学家,也是心理学界第一次汇集全球有关中文儿童阅读的研究成果与读者分享。这套丛书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报》2017年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也对研究者们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希望心理学家能为从事一线教学的幼教工作者写一套可以提升幼儿教育的指导性用书。这也是《心理学家的幼教课》这套书出版的渊源。
很多幼教老师经常会问我:应该如何理解“零起点”入学的新政策?心理学家们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哪些有效指导?在“去学科教学”后,到底如何科学地完成幼小衔接的工作?核心素养教育和思维教育,能不能走进幼儿园的课堂……在这里我也尝试着做一个简短的回应,希望《心理学家的幼教课》这套书能为更多的幼教老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
很长时间里,似乎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准备各种助学工具,提前进入竞技跑道。这种压力也无形地为幼教工作加码,“幼儿园的小学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没有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实践也证明,这种超前学习、超标学习不仅不能让孩子成功领跑,还会适得其反,带来更多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零起点”入学、“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家长和孩子减负的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零起点”是否意味着对知识性内容教学的一刀切?“去小学化”的幼儿教学尺度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让即将走入小学的孩子们,做好哪些心理和生理的衔接准备?
幼儿教育绝非“零教育”“零准备”,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便已提出,幼儿园教育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及目标,如何具体落实《纲要》中提及的“尊重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等原则,心理学家或许可以给出一部分解答,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适合幼儿发展的、符合幼儿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什么核心素养课应该走进幼儿园?
不能“小学化”了,怎么办?素质教育的再次回归,其实是一种观念与方法的升级,对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核心素养,为我们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窗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了配合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标准,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发布,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目前,基于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已经逐步开展,而针对幼儿园孩子的核心素养培育,却并没有更适合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结合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科学的双向衔接”的需求,如何让幼儿园教育吸收核心素养教育的优势(在上册《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之前,通过创新的“视听动课堂”,帮助孩子形成基础学习力的储备(在下册《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中可以得到启发),在这套书中均可找到科学的结论和有效的指导建议。
如何从心理学家的视角设计幼儿园课程?
过去,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专家大部分是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学家,他们擅长对知识体系的解析,制定相应的知识点、课程目标和评估标准。心理学家的出发点则不同,他们从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出发,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评估,强调了解儿童群体整体特征的同时,关注个体个性发展。
也因此,心理学家设计出的课程特别具有“整合性”。例如,当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传统的绘本教学可能更侧重故事和文本本身,而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绘本课,将以语言内容为主的教学内容延展到科学、艺术、健康、社会等领域,使其成为整合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学会理解、分析、推理、整合、反思及创新,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看法,并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些教学目标对从事幼儿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会讲解有趣的故事,还要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有效的提问、互动、手工制作、表演等活动设计,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语言、认知和思维能力(如审辩思维和创造力)。从“一本书”到“一堂课”,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孩子愿意分析问题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那么他们在入学后自然就能够应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
这里还要回应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幼儿园到底应不应该开设阅读课?《纲要》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听、说、读、写[1]的教学目标,但很多老师不敢教生字,担心背上“小学化”的标签,这就有些因噎废食,阅读教育的核心不是为了“识字”,而是一种素养教育、思维教育,这也是教育观念的另一种升级,如何科学地融合好“阅读”与“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心理学家的整合型素养课程,或许可以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什么是整合型素养课?
“去学科化”其实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整合教育,结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标准和幼儿教育教学要求,我们提出了旨在培养5C核心能力的整合型素养课程,这里的“5C”指的是审辩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意识。结合当下幼儿教学实际,我们在幼儿园课程设计领域,提出了人文教育(以语言和阅读为平台)加之科艺教育(以科学艺术为媒介)的整合素养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基于心理学教学原则而设计的。只有理解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才能知道并举一反三地实践(怎么办)。比如,一册绘本的教学就是依据一个主题而设计的整合课程,它涉及的领域有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配上各种游戏活动,达到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果没有原理和基础方法的学习,教师往往会在实践过程中迷失方向,为此,我们提供了完善、有效的阅读五步教学法和科艺课程的教学步骤,为幼教老师提供课程设计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如何使用《心理学家的幼教课》
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幼儿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幼儿教学课程设计、幼儿教学方法、幼儿能力发展的评估等都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在这套系列丛书中,我们正是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为幼教工作者及家长讲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应该何时开始学习、应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等。该丛书共有两册:《心理学家的幼教课 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和《心理学家的幼教课 Ⅱ: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在《心理学家的幼教课 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中,我们分别围绕人文教育和科艺教育两个线索讲解了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在幼儿园环境中的实践。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人文教育,以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平台,详细地探讨了幼儿口语和书面语言的发展,说明了幼儿绘本教学的相关理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仅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大家,同时提供了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科艺教育,从0~3岁托育教育和3~6岁幼儿教育两个板块,分别论述了科艺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并且从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帮助教师们了解如何更为有效地通过科艺课程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在第三部分,我们增加了三个不同的测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评价孩子的成长,有的放矢地提供教育和帮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业心理测评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本书提供的测评工具只是一种说明和比照表,测评的实施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操作,对结果的解释同样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在幼儿学前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入学准备。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要根据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检查幼儿是否为小学入学做好了准备。赵微老师领衔主编的《心理学家的幼教课 Ⅱ: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分别从幼儿入学前行为习惯、社会性发展、幼儿基础学习力以及相应测评等角度,翔实地介绍了如何帮助幼儿为入学做好各种准备。通过理论说明、案例解读及相应的教育建议,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幼教老师及家长认识儿童入学准备内容背后的原理,提高科学入学准备教育的自觉;创新性地提出“视听动课堂”实践的基础学习力培养思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更为明确、可行的教育指导。
总之,我们希望从心理学家的角度,为我国学前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为我们一线的幼教老师、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教学及相应的幼儿成长指导,提供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