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5 17:36:56
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篇 早期美国清教诗歌
第一章 北美殖民地诗歌的清教史观
第一节 清教史观
第二节 多元文化
第三节 “清教想象”
第二章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一位文化叛逆者?”
第一节 从新教改革到清教殖民
第二节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的困惑与焦虑
第三节 “最近北美崛起的第十位缪斯”
第四节 世俗渴望与灵魂追求
第三章 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为传颂清教思想撰写“畅销书”
第一节 恬静玄机,宁静恐怖
第二节 人心绝望,万民哭泣
第三节 求生不得,求死不成
第四节 为传颂清教思想撰写“畅销书”
第四章 “旷野巴罗克”: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诗创作艺术管窥
第一节 泰勒的遗嘱
第二节 “旷野巴罗克”
第三节 “上帝的决心”
第四节 上帝的“华筵”
第五节 “我是生命的粮”
第二篇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
第五章 爱默生与美国诗歌传统
第一节 “代表性人物”
第二节 “智性感受”
第三节 “化石的诗歌”
第四节 “催生韵律的主题”
第五节 “解救万物的神”
第六章 “我化为乌有,却洞察一切”:爱默生的“门槛诗”《斯芬克斯》
第一节 “斯芬克斯之谜”
第二节 “俯伏世界”
第三节 “我等候那位见者”
第四节 “一只透明的眼球”
第五节 “我化为乌有,却洞察一切”
第七章 惠特曼:“我赞美我自己”
第一节 “我歌唱一个人的自己”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语言”
第三节 “诗人是代表性人物”
第四节 “我是平等的诗人”
第五节 “我相信你,我的灵魂”
第六节 “我是奴隶们的诗人”
第七节 “一个多民族的民族”
第八节 “我是不死的”
第九节 “不停摆动着的摇篮”
第三篇 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
第八章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
第一节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
第二节 “一切都与爱默生息息相关”
第三节 “砍掉这些句子,它们就会流血”
第四节 “有戏剧性就不至于枯燥”
第五节 “单元和宇宙是一片浑圆”
第六节 “找到我,你便转身背离上天”
第七节 “自由的焦虑”
第八节 “圆变成了椭圆”
第九章 “离经叛道”还是“创新意识”?——罗伯特·弗罗斯特十四行诗《割草》的格律分析
第一节 “第一本诗集中最好的诗歌”
第二节 “起、承、转、合”
第三节 “起、承”之巧妙
第四节 “转”之真实
第五节 “合”之深邃
第十章 “从放弃中得到拯救”——罗伯特·弗罗斯特《彻底的奉献》的历史性解读
第一节 “我们属于这土地前她就属于我们”
第二节 “拥有”与“被拥有”
第三节 “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第四节 “茫然西进的土地”
第五节 简单的深邃
第十一章 艾略特《荒原》中的动物话语
第一节 “历史意识”
第二节 “个性消灭”
第三节 “感受力涣散”
第四节 动物话语
第五节 “一对[破]蟹钳”
第六节 “在两种生命中颤动”
第七节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
第八节 “我们是在老鼠窝里”
第九节 “画眉鸟在松树里唱”
第十二章 “一切终归会好”:艾略特的抒情史诗《四个四重奏》
第一节 “我承担着双重身份”
第二节 “时间永远是现在”
第三节 “开始便是结束”
第四节 “心中是河,四周是海”
第五节 “一切终归会好”
第十三章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我想写一首诗”
第一节 “我想写一首诗”
第二节 “一首诗就是一个意象”
第三节 “一个男人——像城市”
第四节 “我找到了一座城市”
第五节 “一种地方自豪感”
第六节 “唯有地方的才是普遍的”
第七节 “从混沌中积聚起来”
第八节 “那是个天真的太阳”
第十四章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帕特森》中城与人的隐喻
第一节 帕特森:“其城/其人”
第二节 “永恒昏睡的巨人”
第三节 “没有观念,尽在物中”
第四节 “他说不出话来”
第五节 “没有方向,往何处去?”